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3-06 00:50:53 熱度:19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王雅潔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廣核”)黨委書記、董事長楊長利帶來了一份與綠電相關的提案,提案表示“作爲穩定可靠的優質綠色低碳電力,核電迄今未被納入我國綠色電力體系,成爲唯一被排除在體系之外的非化石能源”。
3月4日,楊長利接受了經濟觀察網專訪。專訪中,楊長利探討了將核電納入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以下簡稱“綠證”)體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截至目前,我國大陸地區在運在建核電機組總裝機超過1億千瓦,佔全球在運在建核電總裝機的21.2%。
楊長利介紹,中國核電安全運行業績位居世界前列,2023年發電量在全國佔比接近5%,與燃煤發電相比,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5億噸。核電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助力雙碳目標實現中越來越發揮更大作用。
楊長利認爲,核電企業沒有納入綠證體系,將難以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綠電消費需求,全社會綠電供應也將面臨制約。
經濟觀察網:今年你准備的提案主題是什么?
楊長利:圍繞“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方面”的要求,今年兩會,我提交了《關於將核電納入我國綠色電力體系的提案》。提案建議我國盡早將核電納入綠色電力證書體系,實現綠證對非化石能源電力的全覆蓋。這既可以滿足市場用戶的購买需求,也充分發揮了核電在全國減碳降碳中的重要作用,將推動核能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爲促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發揮綠色電力低碳環境價值,引導社會綠色電力消費,積極推進碳減排,2017年我國建立了綠色電力證書制度,开始試行綠證核發和自愿認購制度,給陸上風電和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核發綠證,獲得綠證的項目,可以通過交易獲取綠色溢價。
發展至今,我國建立了綠證交易、綠電交易兩種市場機制,綠證核發範圍拓展至包括水電在內的全部可再生能源,綠證也成爲認定可再生能源生產、消費的唯一憑證和交易載體,實現了從“綠色溢價”到“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基礎憑證”的定位轉變和價值提升,爲近期銜接能耗雙控政策、抵扣能耗量,中長期銜接節能降碳政策、抵扣碳排放量奠定了基礎。
但作爲穩定可靠的優質綠色低碳電力,核電迄今未被納入我國綠證綠電體系,是唯一被排除在體系之外的非化石能源,這既不利於助力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也不利於核電行業的長遠發展。因此,我建議盡早將核電納入綠色電力證書體系。
經濟觀察網:將核電納入綠證綠電體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主要體現在哪些地方?
楊長利:核電是所有清潔能源中碳排放最低的發電技術之一。根據IAEA(國際原子能機構)數據,全生命周期內每生產1度電的碳排放量爲5.7克,而同口徑的光伏發電爲74.6克、水電爲64.4克、風電爲13.3克。核電作爲高效能源,能量密度高、無間歇性、受自然條件約束少,具有穩定供應能力,是增強能源安全的重要選項。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用電高峰時段,核電可以充分發揮其穩定可靠、適宜承擔電網基本負荷的比較優勢。
作爲穩定可靠的優質綠色低碳電力,將核電納入綠色電力交易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能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綠電消費需求。在雙碳目標牽引下,全社會綠電消費意識逐步提高。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开始試運行並即將正式實施,使用綠電生產的商品更具國際競爭力,有助於在國際貿易中規避非關稅壁壘。國內外減碳形勢促使企業等各類主體對綠電需求不斷增加。核電每年可提供超過1600億度的市場化電量,是用戶購买綠電的重要選擇之一,且核電機組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能極大緩解華東、華南地區綠電供不應求的局面。但由於核電企業無法提供綠證等官方證明,將難以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綠電消費需求,全社會綠電供應也面臨制約。
其次能充分發揮核電低碳價值。國家發布的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權重政策要求電網企業、售電公司和電力用戶承擔消納責任,意味着這些主體在銷售或購买核電的同時,仍需同樣承擔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和配額,這實際是將核電與化石能源放在同等地位對待,沒有體現核電的低碳屬性和減排貢獻,降低了用戶購买核電的積極性。未來,隨着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的加速推進以及全社會低碳消費理念的進一步深化,該問題將會對核電參與電力市場競爭帶來嚴峻挑战,進而影響核電低碳價值的有效發揮。
當前,歐美等國更加重視核電在碳減排中的突出作用,已有部分國家在政策或實施層面將核電納入綠色電力範疇。其中,比利時、荷蘭、芬蘭等11國向核電發放了歐盟來源擔保證書(GO證書),用於向終端消費者證明所用電力的綠色屬性。美國伊利諾伊州、紐約州等在清潔能源配額中細分設置了零排放信用,專門適用於核電,以支撐實現各州減排目標。從我國國情看,碳減排任務更加艱巨,將核電納入綠色電力體系是實現能源消費側和供給側協同轉型的重要舉措之一,符合現有綠色電力體系促進碳減排的方針定位,水電納入綠證的政策實踐也給核電納入提供了有益借鑑。
經濟觀察網:目前,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的建設情況如何?
楊長利:“華龍一號”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具有雙層安全殼、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等多項特徵,是我國核電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對於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優化能源結構具有重要作用。
二十大後,我國核電進入積極安全有序的發展時期,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也進入了批量化建設階段,中廣核在推進核電項目建設方面做了多方准備。
2022年、2023年,國家共核准了20台核電機組,其中採用華龍一號技術的就有12台。截至目前,全國共有在運在建的“華龍一號”核電機組22台,其中中廣核共有12台,1台在運、 11台在建,分布在廣東、廣西、浙江、福建等地。
這开創了我國核電專業化發展的新模式。基於從單廠單堆到群廠群堆項目建設和電站運營的新形勢,中廣核推進專業化战略,先後成立大亞灣公司、中廣核工程、中廣核設計院、中廣核運營、中廣核蘇州院、中廣核研究院等,在工程建設、電站運營和技術研發等領域實施標准化、專業化、集約化的管理,爲做大核電規模提供保障。在核電工程建設方面,中廣核能夠提供項目管理、工程設計、工程採購、施工管理、調試啓動等,並實現對外輸出。
中廣核總結華龍首堆研發建設經驗後,持續推進技術優化改進創新,進一步提高華龍技術的安全性、先進性和經濟性。集團組建了核電安全技術與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爲核電安全提供技術支撐。我國首個自主知識產權的核級數字化儀控平台“和睦系統”首次應用到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實現核電神經中樞中國造。加快推進核心業務數字化轉型,着力推動“數字核電”建設,以場景爲切入口,積極推進數字核電先導示範項目,打通工程、運營關鍵環節堵點卡點,以點帶面提升群廠生產運營和批量化建設水平,並向產業鏈延伸。
經濟觀察網:“華龍一號”的產業鏈如何延伸?
楊長利:我們牽頭聯合百余家核電產業鏈核心企業成立了核電設備國產化聯合研發中心,統籌組織並牽頭國產化設備研發,和產業鏈優勢企業協同攻關,掌握了一批核電關鍵設備設計、制造核心技術,實現核島主設備等400多項關鍵設備國產化,核電裝備國產化率從1%到90%的大幅提升,帶動了產業鏈上下遊5400多家企業共同發展。
在核燃料供應保障能力方面,中廣核納米比亞湖山鈾礦是我國在非洲最大的實業投資項目,也是中國與非洲經貿合作的標志性工程,單礦產量位居全球前列,是我國天然鈾供應安全的“壓艙石”;中廣核還利用並購重組建立天然鈾貿易和投資業務上市平台“中廣核礦業”,並以此爲基礎,廣泛投資布局哈薩克斯坦、加拿大等國優質鈾資源項目。
下一步,我們還將進一步建立完整的核電人才培訓體系,將拓寬科技人才發展通道,發揮科技創新帶頭人作用,建立首席專家制度,公开選聘集團各技術領域首席專家40余人。加快建設青年科技人才隊伍,鼓勵青年科技人才組建團隊。
經濟觀察網:中廣核也布局了很多新能源項目,這一板塊發展目標是什么?
楊長利:中廣核錨定新增投產容量不低於1200萬千瓦目標,能多幹就多幹一些,全力推進大基地、大項目开工建設。
中廣核將持續完善區域發展策略,緊盯新疆、內蒙古等重點地區,加大中部省份开發力度,一省一策、全力以赴,確保市場份額穩中有升。持續推動差異化發展。依托光熱技術積累,加快落地甘肅玉門、青海德令哈二期等一批“光熱+”特色基地項目。
鞏固海上風電的先發優勢,全力爭取海風資源,持續保持領先。加快跨界融合發展,重點落實南疆大基地、內蒙古科爾沁光伏治沙、科右前旗風光制備氫氨醇等標志性項目。要全面建成智慧運維體系,實現對區域電廠群的集中監控運行、預測性運維、智能檢修。
堅持穩字當頭,穩妥有序拓展國際市場。持續深耕“一帶一路”國際綠色能源合作,圍繞重點區域,高標准打造風險小、效益好的綠地項目。穩步推進韓國大山二期、孟加拉燃氣發電、老撾北部一期100萬千瓦光伏等重點項目工作。
經濟觀察網:下一步,中廣核將如何推進科技創新?
楊長利:未來,中廣核將重點聚焦战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的部署,加快轉向創新驅動的內涵式增長,把科技創新作爲“頭號任務”抓緊推進,着力提升產業控制能力。
堅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集團發展需要,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保障,全力推進重點科研項目和關鍵技術攻關,加快推進先進核能、光熱、核醫療等領域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工作。
爲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布局,我們將聚焦支撐加快發展战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开展“華龍一號”、小堆、先進核燃料、光熱、高端工控系統設備、核醫學等領域科技攻堅,並推進先進技術與商業模式、管理機制的融合。
標題:專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廣核董事長楊長利:建議盡早將核電納入綠色電力證書體系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5301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