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復盤|基本盤流失、古偶失靈、業績過山車,2024劇集產業越來越難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12-24 08:52:50 熱度:4

導讀: 搜狐娛樂專稿(胖部/文)回顧劇集行業這一年,2024不算一個好年份。 如果說2022年是“內容升級”的收獲之年,2023年行業進一步喫到紅利,那么到了2024年,當觀衆對於表面化的內容升級不再滿足,...

搜狐娛樂專稿(胖部/文)回顧劇集行業這一年,2024不算一個好年份。

如果說2022年是“內容升級”的收獲之年,2023年行業進一步喫到紅利,那么到了2024年,當觀衆對於表面化的內容升級不再滿足,劇集行業再度出現了市場疲勞問題,甚至在外部競爭加劇的環境下顯得更加嚴峻。

這種危機是伴隨着觀衆的成熟進一步凸顯的。

一方面,觀衆對於有創新、有質量的好劇集,依然是保持着較高認可度的,從年初的《繁花》,到“長劇短劇化”的《墨雨雲間》,以及《新生》《我的阿勒泰》《邊水往事》《小巷人家》等口碑劇集,都能刺激潛在受衆回歸觀看。

但另一方面,這樣的劇集放在全年大盤裏,佔比是非常有限的。而以往的許多拉動流量的手段,包括靠流量拉動市場、營銷拉動話題制造熱度等,在如今的市場紛紛驗證失效。

劇集市場已經來到了只能靠內容說話的時代,但行業卻還沒能匹配這樣的市場需求,爆款難、變現難等一系列鏈式反應也就隨之發生。

行業發展的“難”,在2024年已經顯露無遺。

市場:基本盤流失,業績過山車

從數據來看,一直到今年上半年,整個劇集市場都延續着“降本增效”的發展邏輯——根據燈塔專業版上半年劇集市場報告,上半年有效播放劇集149部,較去年同期減少12部;但累計正片播放量反增35.1%。

但放在全年來看,情況似乎有所變化。

一個數據是,國慶期間劇集市場大盤跌破了1.5億;直到今年底《永夜星河》《我是刑警》《獵罪圖鑑2》《九重紫》等劇的持續帶動下,大盤在12月初才剛剛回歸3億高位线。短短半年裏業績开起過山車,行業的“增效”表現恐怕要畫上一個問號。

展开全文

問題其實很明顯,能夠拉動市場的劇集數量少了。

根據雲合的熱播期集均播放量數據統計,去年達到2000萬以上的劇集有57部,而今年有48部。而作爲對比,4000萬以上劇集兩年都有12部;3000-4000萬的去年有15部,今年14部;2000-3000萬的則拉开了差距,去年30部,今年22部。

頭部劇集表現還算持平,但能夠拉動數據的中堅力量卻明顯減少。觀衆選擇上的二八效應,在今年進一步放大。

“今年我感受最深的是,觀衆正在失去看劇的習慣,這可能是最可怕的。”制片人阿九對搜狐娛樂分析認爲,基本盤的流失是長視頻劇集目前最嚴峻的問題。

“過去的情況是,可能市面上沒有必看的好劇,但大家還是會挑一部劇試試看;而現在,如果不是口碑很好的劇,觀衆未必還會打开平台看劇了。所以市面上有沒有熱點劇,對整個大盤都會發生很明顯的影響。”

這種市場現狀,來源於各種內外部因素的變化。

一方面是內容供給側。

最明顯的是,此前搜狐娛樂就曾經多次指出,今年古裝劇市場已經出現了明顯失溫,根據雲合數據,去年全年有23部古裝劇熱播期集均播放量超過了2000萬;而截至目前,今年的數據爲15部。

“品質並不穩定的內容供給,已經無法滿足如今的觀衆。而當頭部項目頻繁出現口碑問題,觀衆在觀劇決策的時候就會越來越慎重。”阿九表示。

以豆瓣評分爲標准來看,去年8分以上的劇集作品有25部,而今年僅有7部。

這不僅表明了觀衆對今年劇集的態度,更深層問題在於,一是劇集口碑營銷的力度在縮水,二是因爲多方面原因,口碑對觀衆決策的影響在下降,高分劇如《山花爛漫時》《天行健》《日光之城》《大江大河之歲月如歌》在熱播期的數據都不盡如人意。

劇宣燦燦介紹,今年以來一個明顯的感受是,以往很多營銷手段的性價比已經越來越低了,“這兩年觀衆的決策平台在變化,從過去側重話題傳播的社交平台,轉到小紅書甚至朋友圈這種私域,所以如果不是頭部大熱劇,口碑轉化的效果會越來越慢。”

“在營銷方面,行業公司也更加謹慎了。比如去年大家會比較關注口碑平台的开分這些數據表現,會有很多前期話題傳播的投入;但今年大家已經比較謹慎,因爲市場證明了效果是越來越差的。”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市場需求側的現狀。

劇宣手段性價比降低背後,觀衆對一部劇集是否值得“入坑”的標准,正在回歸到內容本身,即選題是否新穎、觀看體驗如何、是否能夠提供情緒價值;而劇集自帶的流量、前期傳播的熱度、播出期間的話題,能起到的作用都越來越低。

“《狐妖小紅娘·月紅篇》《長相思2》或者《白夜破曉》這種劇,居然沒爆,這放在兩年前可能都還是不可想象的。但如今就是這樣,大流量、大IP或者砸大量營銷成本,都未必能換一部好劇,那行業的確定性到底在哪呢?”阿九無奈表示。

但在編劇曹璐看來,這其實也說明,觀衆對好劇的需求是依然存在的,而且是比過去要更強的。

“今年市場熱度只拉起過兩輪高峰,一輪是暑期前,《與鳳行》《慶余年2》《墨雨雲間》連續帶動了整個市場的觀劇熱情;另一輪是年底,《永夜星河》《我是刑警》《獵罪圖鑑2》《九重紫》,再度喫到了市場升溫的紅利。”

“一來肯定是行業在好的檔期預埋了好作品,但二來,頭部大劇的表現對市場的提振作用非常明顯,而且觀衆不僅是爲頭部大劇买單,《我的阿勒泰》《邊水往事》《山花爛漫時》等作品證明,好內容在如今是更容易被看到、被認可的,這反而是更重要的行業利好。”

如今的競爭環境下,長視頻劇集面對的對手不只是其他劇集,更是短視頻、微短劇、直播等更豐富的娛樂樣態,只有真正有競爭力的內容才能殺出重圍。

但只要能殺出重圍,更加娛樂化的市場環境,會給好內容更多的流量、變現回報。

問題是,哪些作品能殺出重圍,行業如今似乎還沒弄明白。

內容:別了,“僞內容升級”

“爆款套路”不存在了。

這或許是從2015年前後互聯網大舉發力自制,以“流量爲王”重新梳理行業邏輯之後,既有模式面對的最大危機。

事實上,在2019年行業提出“內容爲王”的時候,面對的處境就是以“流量演員+IP”的IP战略出現了越來越明顯的口碑危機。但幾年下來,有些方向性問題,至今都沒能實現有效改善;前期快速發展留下的後遺症,直到今天行業還在爲之买單。

2022年前後的觀衆會認可,國劇制作確實比以往“更好看了”,五毛特效、摳圖等問題得到了明顯改善,演員也提倡少用替身、盡可能用原聲台詞,客觀上改善了很多行業的頑疾;包括劇本層面,近兩年被吐槽明顯懸浮的也少了一些。

但這種更多停留在形式上的內容升級,紅利期已經基本殆盡。

“更好的制作質感重要嗎?當然重要,畢竟這是眼球經濟,但它不是最重要的;觀衆想要看到的是有邏輯、有情緒的好故事,極端一點說,劇圈也不缺低成本、質感差但引爆市場的例子,根本問題是能不能拿出真正好的故事和人物。”曹璐表示。

“如果不能解決這些問題,那所謂的內容升級,我覺得只能叫‘僞內容升級’。”

如果以制作標准來看今年的偶像劇,無論是劇情還是制作,如前幾年“全網嘲”的作品肯定是大大減少的;但從全年成績看,今年或許算是偶像劇整體數據最差的一年。

除了前文提到的古裝劇成績,現偶劇進入雲合熱播集均播放量3000萬以上的,僅有《承歡記》和《在暴雪時分》兩部。在各平台依然穩定輸出、且整體制作體量不低的情況下,現偶劇甚至有些缺乏存在感。

問題是顯而易見的。

“無論劇情還是選角,如今的偶像劇都很難帶動觀衆的觀看熱情。”制片人彤彤認爲,“從今年討論的關鍵詞就能看到,‘XX賽道’、‘換乘戀愛’、‘XX吻’……現在的觀衆對行業的套路太熟悉了,而所謂的‘內容升級’本身也成爲一種套路,能帶動的關注很有限。”

彤彤補充表示,這種市場熱情的消耗,與去年多部重點劇集的爭議有關:“行業在市場最熱的時候塞進來了一批存貨和低質內容,這對加速成長的市場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消耗。”

行業目前的开發思路,很大一部分還是如何打开新的套路,通過類型雜糅爲觀衆帶來新鮮感。

比如偶像劇與商战、諜战等元素的融合。前者比較突出的是近些年大女主“做生意”的創作模式,今年就有《惜花芷》《柳舟記》《九重紫》《蜀錦人家》《珠簾玉幕》等劇,後續還有《國色芳華》《鹹雪》等項目。

後者即被觀衆戲稱爲“諜偶”的,即流量偶像與諜战劇的融合,誕生了《哈爾濱一九四四》《群星閃耀時》《孤舟》《暗夜與黎明》等大批作品。

但從播出效果來看,無論是大女主搞事業還是流量生玩諜战,似乎都不是行業能夠解鎖市場的那個“答案”。

“行業真正需要扭轉思路的點,應該是要認清,內容行業本身是有風險的,更不只是一門生意,尊重內容規律、用時間和成本去打造好內容,是這個行業需要的發展方向。”曹璐無奈地表示,“但對於走過前十幾年的平台和公司,這或許太慢了。”

近半年,新的發力方向是從觀劇體驗上作進一步升級。

比如今年《墨雨雲間》爆火之後,“長劇短劇化”被認爲是在微短劇風行的當下,更適宜觀衆審美的表現方式,突出觀看時的快節奏與爽感,也帶動了制作端發力“復仇劇”、“瘋感”的熱情;年底的《九重紫》,被認爲是這種“答案”的又一次驗證。

此外,進一步加強“流量藝人+IP”的含金量,在流量之外放大對演員表演能力和IP內容價值的要求,是強化頭部劇的主要思路。比如今年對經典劇續集的重啓,《慶余年2》就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不過年底《白夜破曉》的表現,還是給這種思路帶來了不確定性。

“現在到底怎么做內容才有效,行業是迷茫的。”阿九表示,“平台在拼命創新,粉絲則還在讓藝人去瘋搶大IP、頭部團隊,不難發現大家其實是越來越焦慮的。”

“根本問題是,走過流量時代,大家都還不適應做內容這門‘慢’生意。而要靠提升制作或者新套路這種‘僞內容升級’糊弄市場,現在看來已經越來越難。”

行業:倡導“To C”又一年

市場的困境,直接反饋到近幾年行業公司的業績上。

而到今年暑期,這種焦慮已經傳導至平台層面。有消息稱,持續出現的內容“踩空”,正在讓平台側的投資更加保守,有平台議價能力开始出現問題,導致頭部項目流失;包括平台制片人出現了頻繁“換乘”,據稱是制片經費已很難得到匹配。

行業到底該怎么賺錢?

依然是那個答案:做好內容。

正如前文提到的,觀衆對好劇的需求是比過去要更強的;而做出好項目在當下的回報,相較於過去也是更明顯的。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招商層面。

彤彤指出,今年恰恰是劇集招商成果最突出的一年,甚至可以說是“歷史級”的,上半年的《繁花》《南來北往》《與鳳行》《墨雨雲間》等劇紛紛實現40+品牌合作,創作多項紀錄;下半年的《白夜破曉》實現了播前招商的新紀錄,《小巷人家》开播後更增至單集10廣。

“這門生意現在就是贏家通喫。頭部劇集招商能從短視頻嘴裏搶飯喫,說明其長线的話題量、傳播度都是有優勢的。而現在的廣告主也是很謹慎的,隨時可以撤廣走人,播前火熱、播出後變裸播都有可能,一切看數據說話。”

“行業邏輯一直是,誰有爆款誰賺錢。只是如今,做爆款不能靠流量了,而是要靠觀衆認可。”

相較於行業公司,平台其實很早就在“內容升級”的方向上有明確的規劃。從2020年提出要做“To C生意”,到2022年降本增效後卡死創新標准、多場項目會變“紅燈會”,再到今年各家的發言越來越直接、政策逐漸收緊,對內容變化的要求已經越來越急迫。

其中代表性的就是騰訊視頻推出的“後驗激勵”政策,其實質就是讓行業公司與平台共擔風險,推動內容制作的“To C”趨勢。

今年上視節推出“後驗激勵”政策前後,平台方面還提出,除了打破制片人考核的“大鍋飯”機制,將制片人的收益與作品的最終質量掛鉤;也要對劇集制片人團隊的薪酬模型做改革,針對制片人、小組負責人和工作室負責人,提高作品成功率的考核壓力。

阿九表示:“如果說電視時代,行業公司是要看電視台採購部門喫飯,如今整個影視行業就是在給長視頻平台打工。所以平台是最需要、也最有可能給行業帶來改變的。只是平台要扭轉的,是他們過去十幾年參與養成的行業慣性,也包括其內部存在的問題。”

至少目前,平台依然是可能給行業帶來改變的主要源動力。去年以來,他們在嘗試更多內容變革的思路。無論是發力實驗內容的“X劇場”,還是到近期提出只做8-16集“短劇”,都在表現出平台急於帶來改變的危機感和決心。

這種改變要如何發生,依然需要時間。

2024年過去了,或許沒有多少劇集從業者會懷念它。

“2025年會是更好的一年嗎?不知道,但至少我覺得,行業的大趨勢會是向上走的,平台有動力、更多專業團隊在湧現、工業化水平在提高,那么至少我愿意相信,這個行業依然有希望。”彤彤表示。



標題:全年復盤|基本盤流失、古偶失靈、業績過山車,2024劇集產業越來越難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107169.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