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大都市圈,謹防“大循環”變“小循環”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3-12-25 08:56:10 熱度:76

導讀: 12月23日,由廣東經濟學會主辦,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承辦的第五屆卓炯論壇在省委黨校舉行,論壇主題爲“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張廣寧、廣東經...

12月23日,由廣東經濟學會主辦,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承辦的第五屆卓炯論壇在省委黨校舉行,論壇主題爲“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張廣寧、廣東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祕書長羅明忠出席會議並致辭。

會上,4位專家圍繞中國式現代化與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作了主旨報告。會議還設置了3個平行分論壇,分別聚焦區域經濟與對外开放、數字經濟與金融、鄉村振興與綠色發展三大主題,共15位入選論文作者報告了研究成果。與會嘉賓圍繞各自領域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充分交換學術觀點,展开了熱烈探討與深入交流。

來自高等院校、社科院、全省黨校(行政學院)系統、企業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有關專家學者,校(院)教務處、科研處、研究生部以及各教研教輔部門負責同志、教師代表和碩士研究生,共110余人參加了第五屆卓炯論壇。

01/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原副校長董小麟:

都市圈的建設,要防止另一種傾向

在主旨報告環節,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原副校長董小麟教授以高質量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地爲主題,分析了粵港澳大灣區當前發展的優勢與短板,認爲粵港澳大灣區要以推進產業升級、優化治理模式、服務新發展格局等爲重要抓手,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地。

最近,省政府發布了五大都市圈發展規劃,包括《廣州都市圈發展規劃》《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發展規劃》《汕潮揭都市圈發展規劃》《湛茂都市圈發展規劃》,其中前三個的核心圈層均位於粵港澳大灣區。

對此,董小麟在報告中特別提醒,規劃本意是做強城市組團作爲經濟增長極的作用,增強主要城市的輻射帶動力。與此同時,也要防止另一種傾向。一是不要把“大循環”變成“小循環”;二是避免以行政劃分的城市圈代替市場配置資源的跨地域優化組合,因大灣區還是要面向世界協同,做強全球資源配置能;三是要牢牢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內涵與外延。

董小麟認爲,不僅要在地域概念上做強粵港澳大灣區這個城市群,更應注意當今世界城市群的發展已不再局限於地域概念,而基於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聯結起來的跨越地理空間局限的城市合作體系,更具有重大發展空間,因此,他建議積極促進各城市優質資源發揮全面帶動大灣區與全省乃至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地的功能,使之在世界城市跨越時空的競合中贏得更優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強更領先的影響力帶動力。

展开全文

董小麟在演講中提出,優化治理模式,提升世界級城市群治理水平。管理者要強化與服務對象的換位思考,在开放發展中要爲企業高質量發展,營造更有利的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營商環境。

董小麟在報告中還建議,江門可否考慮納入廣東自貿區聯動發展區。

2022年6月,省政府批准在廣州、深圳、珠海、汕頭、佛山、韶關、惠州、汕尾、東莞、中山、陽江、湛江、茂名13個地市設立廣東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區。大灣區內地九市中,唯獨江門沒有納入進來。

董小麟解析了江門納入的必要性。他說,江門地域範圍爲珠三角西岸最大,超越佛山、珠海、中山三市面積總和;近代曾具有領先的开放傳統。根據《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十大战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均有布局的城市,全省共4個,其中一個就是江門。而且,江門有八大產業集群在全省具有較強優勢,包括智能家電、高端裝備制造、現代輕工紡織、智能機器人、生物醫藥與健康、激光與增材制造、現代農業與食品、安全應急與環保等。

02/

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勝蘭:

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優勢

探索建立縣域“專精特新”培育工作聯系機制

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勝蘭教授從縣域與縣域經濟及特點出發,認爲當前廣東縣域經濟存在規模不足、發展不平衡、財政收支缺口較大、人口流失嚴重、人力資本不足以及市場化水平較低等問題,要借鑑吸收國外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縣域經濟發展經驗,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強化區域協作,合理賦權縣域主體,加速推動廣東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李勝蘭在報告指出,如果說廣深莞佛等珠三角發達城市是廣東社會經濟發展的龍頭,那么縣域則體現了廣東的“底色”,它們既是廣東實現區域平衡發展的關鍵,也是廣東在“雙循環”背景下實現穩中向好發展的底氣。但從產業協同發展來看,縣域產業與珠三角地區並沒有形成合理的產業鏈。

對此,她提出要走好制造業“專精特新”之路,爲縣域經濟發展“保根、護根”。一方面應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優勢,探索建立大灣區爲中心的聯通縣域企業的“專精特新”培育工作聯系機制,引導全球化資本、市場化投資機構投資;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政、產、研、學、金”聯動,組成與縣域經濟常態化聯合工作機制,積極推動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結合,切實把縣域“專精特新”企業打造成爲做優做強廣東省制造業的關鍵力量。

李勝蘭在演講中建議,加強省級統籌,各縣因地制宜,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做好勞動分工,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海則海,而不是一哄而上發展某一個產業,造成產能過剩,形成低端的惡性競爭,應該要在質量上比學趕超。

03/

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管理學教研部主任趙祥:

灣區專業化分工水平有待提升

需避免“拼優惠”式產業政策競爭

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離不开區域協同發展。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管理學教研部主任趙祥教授發表了“粵港澳大灣區產業政策協同:理論框架與實踐路徑”的演講。他分別從發展战略協同、政策工具協同、區際公共品合作三方面進行分析。

從上圖統計數據中可看到,各市普遍傾向於與經濟技術發展梯度更高的大城市合作,而處於相近經濟技術梯度的城市相互之間的合作意愿並不強。比如中山,除了盯着港、澳、廣、深這四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外,與其他城市的合作意愿看似不高。

從都市圈的產業發展战略協同水平來看,彼此間的分工、協作並不清晰,城市間的關聯度似乎也不高。像珠西都市圈,江門對重點產業的定位,呈現出較強的多樣化特徵;中山則聚焦強化本地區先進制造功能;珠海持續擴大品牌效應,強化優勢產業。

趙祥指出,當前大灣區區域專業化分工水平有待提升,個性化政策工具比重明顯偏低,核心城市的區際合作意愿明顯弱於外圍中小城市。

在報告的最後,趙祥建議,要從城市群整體目標出發統籌各地區發展規劃編制,明確各地區功能分工,引導各地區着重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建立區域產業政策聯動機制,避免“拼優惠”式的產業政策競爭,更好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產業政策協同。

趙祥在演講中建議,進一步引導各地區着重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緩解對新興高技術產業的過度政策偏好,推動各市形成基於產業鏈細分功能的專業化分工協作與集聚發展的格局。

04/

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原院長朱桂龍:

數字化是企業的必答題,而非選擇題

企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主體。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原院長、中國高技術產業促進會副理事長朱桂龍教授帶來了他對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認識與思考。

在朱桂龍看來,企業數字化轉型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方面,企業數字化建設是數字中國建設的關鍵。

朱桂龍舉實例說明,數字化是企業的必答題,而非選擇題。

朱桂龍教授演講中,關於美的數字化發展歷程的PPT。

朱桂龍通過美的和佛朗斯實踐案例指出,廣東企業要以自身發展痛點爲核心,不斷提升企業數據驅動能力,答好數字化這道必答題,實現價值鏈提升與服務鏈延伸。

知多D

卓炯: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被學界譽爲“中國經濟改革的理論先驅”。他的主要成就在於20世紀60年代初开始提出的“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命題和其後不斷完善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突破了傳統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其論文集《論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被列爲“影響新中國經濟建設的10本經濟學著作”之一。

在卓炯思想的推動下,廣東省的一批經濟學家在我國較早地提出並系統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理論,對我國改革开放的理論與實踐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際,爲更好地傳承與弘揚卓炯精神,首屆卓炯論壇於2019年舉辦。

採寫:南都記者 黃海珊

圖源:受訪者供圖



標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大都市圈,謹防“大循環”變“小循環”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4000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