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產家庭遠赴北歐:人到中年,半路出國,這個決定值嗎?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3-11-09 08:53:04 熱度:50

導讀: 看點 丹麥,這個位於北歐的小國家,因其出色的教育體系和健全的福祉制度而享有盛譽。本文的作者是一位帶着孩子遠赴丹麥生活和工作的媽媽,在深入了解丹麥教育之後,她發現丹麥和中國的教育各有優勢。但是,沒有一...

看點 丹麥,這個位於北歐的小國家,因其出色的教育體系和健全的福祉制度而享有盛譽。本文的作者是一位帶着孩子遠赴丹麥生活和工作的媽媽,在深入了解丹麥教育之後,她發現丹麥和中國的教育各有優勢。但是,沒有一個教育體系是完美的教育,最重要的教育場所永遠是家庭。

文丨遇安 編丨Chelsea

2021年初,丁丁爸爸爲了追求學術夢想和人生夢想,對自己的職業生涯來了個急停轉彎:

放棄了10年美企和5年高科技初創公司聯合創始人的經歷,來到丹麥小城攻讀機械工程博士;

我也本着無知者無畏的衝勁兒,毅然離开了奮鬥了十多年的在華德企,追隨孩子爸爸一起登陸歐羅巴。

幸運的是,我遠程找到一份在丹麥契合度很高的職位,從有父母支持的北京職場媽媽,變成了小家庭獨自帶娃奮鬥在丹麥。

當時丁丁7歲半,就讀於北京一所國際化學校,沒有虎爸狼媽的鞭策,英語只能聽得懂一二,中文也只識得很少的字。愛運動、性格羞澀,懵懵懂懂中就遷移到另外一個遙遠的國家。

這篇文章是我對這兩年生活,特別孩子在丹麥學校的經歷與國內教育不同的觀察和反思。希望分享給有緣人,特別是對北歐,或者對丹麥感興趣的爸媽們。

世界之大,如此不同

轉眼間來丹麥兩年多了,我們全家剛回國度過了一個多月的暑假,更加感受到這兩個國家的不同:

中國生活便利、資源豐富、娛樂繁多,外賣快遞滿街竄梭,累了可以去按個摩足個療,隨時約三五個親朋好友去館子搓一頓;

丹麥自然環境優越、資源種類單一、生活上都得親歷親爲:如果想找個幫忙保潔的阿姨或者搬家修東西的師傅,即使可以找到,價格也一定是令人咂舌;請客喫飯也是在家從原材料做起,大半天就“淹沒“在廚房裏……

展开全文

隨處可見寂靜、了無人煙的海邊 寧靜卻沒有煙火氣

我問丁丁:中國和丹麥你更喜歡哪裏?

她說:這兩個國家要是平衡一下就最好了。

是啊,這也是我的答案。

無論自然環境還是物資資源、生活還是社交、工作還是教育,兩年間我感受到了這兩個國家的很多不同,不能用誰更好來簡單概括。

在種種不同中,教育是引起我思考最多的,這也是不少“人到中年、半路出國”的父母考慮最多的因素。

出國前,我雖然十多年前有幾年歐洲留學的經歷,但世界觀、人生觀的建立,和職業生涯最重要的上升期都在中國渡過,我和丁丁爸對丹麥的基礎教育是一竅不通。

來到丹麥後,對於如何在兩人都要工作、沒有老人幫襯的情況下給她准備一日三餐、帶她竄梭各種課外班、安排她大量的課余時間,如何與其他孩子和家長建立社交,如何讓她在擁有國際視野的同時,還能保持有中國文化的傳承,我們經歷各種適應和摸索,也算是有了自己一點點的體會。

孩子的中文變成難題

卻意外建立了英文母語體系

從最初有出國的打算到开始行動,再到登陸丹麥也不過短短半年。

由於丹麥的公立學校是丹麥語教學,國際學校是英語教學,我們暫時還沒有做好在丹麥長居的打算,所以選擇了國際學校。

丹麥國際學校的費用換算成人民幣,大概每月3000-4000元,來丹麥的第二周就是开學周,开學前一天,我們帶丁丁參觀學校,見了班主任老師,來自美國的班主任很親切的介紹了注意事項和要准備的東西。

那時,丁丁性格慢熱羞澀,雖然在國內上了一年的半英語環境的國際學校,但對孩子的英語表達我們還是很擔心的。好在班上有兩個中國孩子,幫助她翻譯和適應了一段時間。

丹麥學校的課程設計跟國內的國際學校課程很接近,些許打消了我的不安和焦慮。丁丁除了一樣的不愛主動說話和交流,並沒有表現出不想上學的情緒,我也安心了很多。

开學第一天放學後,我去接丁丁,一路上她很开心的跑跳着,給我講學校的同學、老師和跟中國學校上的課很像,我懸着的心一下子就放下了。

對於剛從中國過來的孩子來說,語言始終是第一需要攻克的難關,丹麥國際學校的課程都是英語教學,授課老師也是來自英語母語國家。

由於我工作太忙和疏忽,沒有在7歲半之前讓孩子學會中文獨立閱讀,現在來看,這對丁丁中文的培養難上加難,但僥幸的是,卻幫助了她在8歲之前用英語建立起類似母語的語言體系。

1. 半年時間,英文交流無障礙

除了班上中國小朋友的幫助,學校還給幾個英語基礎不好的孩子提供了每天一節的額外英語課程。

丁丁很喜歡上英語輔助課,疫情期間她上網課的時候我旁聽過,驚奇的是,平時話很少的她在課上非常健談。我問她爲什么,她說教這個課的老師很好,聊的話題都是她感興趣的。

丁丁也沒有因爲英語水平的局限而自卑,她告訴我,她能說多少就說多少。

同班的兩個中國小朋友在家跟父母說中文,小朋友互相之間用英文交流,第一個學期他們還跟丁丁說中文,到了第二個學期,三個小朋友一起說英文了。孩子的適應能力非常強,語言的進步也很明顯。

另一個可以顯著提高英語的方法是看視頻,丁丁平時喜歡玩遊戲,她看了很多英文遊戲解說,沉浸式的英語環境,又是她感興趣的內容,自然就很容易專注和吸收。

半年時間,丁丁的英文日常交流已經完全無障礙了。接下來,她需要提高的是英語的閱讀能力。

2. 讓閱讀成爲一種習慣

我們發現,來自中國的孩子數學都很厲害,往往錯誤都源於無法理解英文描述的題目內容。而英文閱讀,丁丁是明顯落後於其他孩子的。

丹麥教育最重視的是閱讀能力。學校的圖書館雖然比不上北京上海國際學校的圖書存量,但有很好的鼓勵閱讀機制:每周一孩子們去圖書館借書,下周一還舊書,借新書,每周都有新書讀,小學二年級和三年級的作業就是每周讀兩本書。

丁丁二年級的時候,英文僅限單詞學習,三年級老師要求造句,現在四年級老師會讓用指定的幾個單詞寫一個故事或者畫一幅漫畫,五年級會用半年的時間做一個大型項目展示,厚積薄發的基礎正是靠這些讀過的書。

作業:用指定的幾個詞創作一個漫畫故事

從一开始只看圖片,到有趣的校園漫畫和兒童故事,直到三年級下半學期(來丹麥兩年後),丁丁才養成了英語閱讀的習慣,雖然目前還沒有擴展到科普歷史類,但是她只要保持閱讀的習慣就是很大的進步。

通過閱讀的輸入,從而激發孩子們的探索,老師認爲探索答案的過程比答案更總要——這也是我認爲中西方教育最大的不同。

中國的教育往往只有一個標准答案,提高了規範化,卻局限了思維。如今在外企工作多年,我也在反思,爲什么中國人普遍缺少創造性思維,可能就是因爲我們“太聽話”,認同並且想快速找到那個唯一的答案,少了討論、思考、爭吵和“迂回”的探索。

不同的是,丹麥老師更多鼓勵有趣、天馬行空、發散的思維;中國老師喜歡的是有寓意、有層次、有深度。一個看重寬度、一個看重深度,也正如我們的文化差異:西方人直接、東方人含蓄。

3. 繞不开的當地語言

丹麥的國際學校也提供每天一節的丹麥語課,根據孩子的水平分不同等級。但是國際學校是英語環境,孩子們在丹麥語課上學習的程度有限。

丹麥的本科教育大多是丹麥語教學,如果想在丹麥上大學,就必須學好丹麥語。國際學校的學生來來往往,很多轉去純丹麥語的公立學校,也是爲上丹麥的大學做准備。

兩年來,丁丁的丹麥語水平沒有什么提高,雖然用英語在丹麥生活完全沒問題,但不會丹麥語就無法真正融入這個國家,只是生活在國際學校這個小圈子裏。

這也是未來我們全家的功課:如果決定在丹麥生活,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需要過丹麥語的關。

4. 中文學習全靠家長堅持

另外,學校還开設母語課,兩周一次,招集家長作爲志愿者,丁丁爸做了兩年中文母語課的志愿者。

與其說是學中文,倒不如說是讓學校裏的中國孩子聚集在一個教室裏,互相說說中文。

大部分在海外的中國孩子用中文交流沒問題,但是讀和寫基本就完全不行了,完全需要家長自己去下功夫和堅持。

作爲一個被中國文化深深影響的媽媽,不希望中國文化中止在我這一代。即使在丹麥,我仍然固執地堅持着丁丁的中文學習。

丁丁有國內上一年級的基礎,第一年我就用小學語文課本帶她學,後來發現內容枯燥、進度艱難,教她寫的字因爲沒有環境和運用場景,轉眼就不會了。不認識的字很多,閱讀更是難上加難。

前段時間暑假回國,有幸找到一位兒童閱讀推廣者,她用獨特生動的方式引領丁丁了解中國的茶文化、帶她泡茶品茶,隨之穿插着一些繪本閱讀和寫作。目前我們仍然繼續着一周一次的網絡課程,丁丁的中文表達閱讀和寫作都有了明顯的進步。

無論是中文閱讀還是英文閱讀,作爲家長,首先我們要從孩子感興趣的內容开始深入淺出的引導,其次就是堅持和培養閱讀的習慣,親子共讀和尋找一些專業老師的引導也是很不錯的方式。

中英文《瑪蒂爾達》,

丁丁目前只能獨立閱讀英文,中文還需要我輔助閱讀

對於所有在海外生活的華人孩子來說,同時保持英文和中文的閱讀一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有愿力在,她一定會感受到閱讀給她帶來的認知升維,幫助她更好的理解中西方不同,在不同中探索自己的路。

學校生活:一直在探索

在丹麥,學校的課程設置注重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創造力、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丁丁從二年級一來丹麥就开始學着做PPT和海報,圍繞教學的主題,演講自己做的項目。

丁丁第一個項目“作品” – 保護環境(左)

家庭作業:找一個立方體或者長方體的盒子,跟老師和家長一起互動(右)

孩子們最喜歡的體育課,還穿插着講“領導力”

學校定期舉辦活動,來展示孩子們的“創作成果”:

孩子們穿着用舊衣服設計的時裝走T台展示

學校常常組織孩子們在附近郊遊,感受大自然;或是去市場买東西,感受煙火氣,學習怎么花錢;除此之外,無論刮風下雨,每天都保證至少一個半小時的戶外活動(所以防雨衣是每個丹麥孩子的標配)。

在丹麥,對於個人隱私和表達自我高度重視,注重孩子的獨立性和自我認知的培養;而在中國則更加注重傳統文化和家族道德觀念,塑造孩子規範化的行爲習慣和社會角色認知。

所以,在丹麥,我看到的是個體的开放、自由和自信,哪怕是在丹麥生活的中國孩子,也更有表達自我的愿望,但是在中國長大的我們這一代人來看,自律、自控是最基本的素質。

我曾在丁丁學校“中國春節”活動中看到這一幕:

兩個高年級的學生報名朗誦一首中國春節的詩,作爲組委會成員,活動开始前一周我問過學校好幾次詩的名字內容,方便主持人串詞,結果一直無果。表演當天,輪到這兩個學生上台,他們突然對老師說:沒有准備好,不想表演了。就此作罷。

試想,這類的事情是絕不可能在中國的學校發生,即使有可能發生,也早已經溝通好。我不由得反思和感嘆:中國人的自律自控,有時候可是自由自信的西方人可以借鑑的。

說到學校的各種活動,都是家長們做志愿者在下班和周末時間自發組織,很多節目完全沒有排練好就匆匆上台了。

但是在這種“慌亂”和“自發”下,更多的發掘了孩子們天性的可愛。丁丁在國內小學一年級也參加過學校的表演活動,每次活動都要排練好幾遍,並且有足夠的師資來保證“毫無差錯”。

丹麥學校的中國春節活動——扇子舞

課外班主打“消磨精力”

中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哪有沒上過幾個興趣班的,課外班不僅填滿的孩子們的課余時間,也成了家庭支出的一大开銷。

丁丁在國內從四歲开始學花樣滑冰,一开始也是基於她的興趣,到後來卻成了我和丁丁爸倔強的堅持:一周兩到三次的一對一滑冰課,不僅路途遠、時間長,而且每周1000元的費用也曾經讓我們動搖過。

來丹麥之前,丁丁爸就研究好了我們在的城市哪裏可以滑冰,等丁丁第一次在丹麥的冰場上冰,我們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多大的不同。

丹麥的冰場只有一到兩個專業教練(可能我們這裏不是哥本哈根大城市),根據孩子的水平分組訓練,零基礎組大概有30個孩子,基本都是冰場資深的學員作爲兼職教練帶着滑。

丁丁有一定的基礎,在中級組,需要練習專業的動作,也都是在團體大課中緩慢進步。回想起國內的一對一課程,教練拿着小教鞭,一點點的扣動作,進步的確很迅速。

當然,丹麥的團體課的費用也是相當便宜的,一年度的課程費用跟在國內一個月的費用差不多。不過在丹麥,是決然看不到小小年齡就會做幾周跳的孩子,很多十幾歲的大姐姐們也只有國內普通水平。

後來也看到周圍孩子們上的羽毛球、遊泳、體操這些課外班,丹麥家長首選的課外班,通常都是最能消耗體力的,很多家長給孩子們報課外班的初衷,就是單純給孩子們找點事做,打發時間,消磨經歷。

所以很少一對一的指定教學,都是進度緩慢的團體課。甚至有很多足球興趣班,都是家長做兼職教練,一起踢比賽,堅持和樂趣比學到技能更重要。

這點我很認同丹麥的方式,通過這些興趣班,只是希望孩子們保持一個愛好,豐富他們的人生,會玩會蹦,長大有機會還可以拾起來。

也有很多丹麥孩子在課外班中找到了興趣和天賦,丁丁的滑雪教練就是其中一個。17歲的高中生,從4歲开始上雪場,高中以後就在模擬雪場(室內模擬滑雪機)教學,明年高中畢業,准備去挪威的雪場做一年教練,再回丹麥上大學。

中國孩子在小學階段刻苦地上着興趣班,培養專業的技能,但中學以後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下,大部分都放棄了。

未來會在哪裏,我不想設想,更不想設限。感恩生活給了我們全家在童話之鄉生活的機會,我才有了這些觀察和思考。

世界在飛速變化着,無論在哪裏,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家庭是最重要的教育場所,只愿作爲父母的我們,跟隨着孩子一起看世界,一起取長補短,一起成長。



標題:北京中產家庭遠赴北歐:人到中年,半路出國,這個決定值嗎?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3049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