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11-01 16:57:08 熱度:9
“外來和尚好念經”這一定律,正在咖啡市場失靈。
近期,有精品咖啡祖師爺之稱的Peet's咖啡(下文簡稱皮爺咖啡),被母公司以167億(人民幣)賣出,引發了一些業內的猜測和討論。
國內市場上,來自日本的精品咖啡品牌%Arabica,今年二度傳出關店消息;英國老牌COSTA,則因爲閉店上了熱搜。
曾被追捧的“洋咖啡”,越來越不好賣了?
接連關店
“外來咖啡”不香了?
近期,德國投資集團JAB Holdings宣布已同意以21.6億歐元(約合167 億人民幣)收購億滋國際持有JDE Peet’s(皮爺咖啡母公司)的全部股權。
皮爺咖啡創立於1966年,因採用獨特的深烘手法,且堅持小批量手工烘焙,曾在當時引發咖啡革命,被業界譽爲精品咖啡“祖師爺”。
如今被賣的消息引發了行業關注,與此同時,我注意到,國內的一些“洋咖啡”也在面臨挑战。
來自日本的精品咖啡朝聖品牌%Arabica,今年似乎有些“流年不利”。
先是位於熱門打卡聖地上海豐盛裏的門店,經營不到一年就宣布閉店。开在布達拉宮對面,被稱爲“%Arabica全球海拔最高”的門店也於近期宣布關停。
另一個存在感越來越“模糊”的洋咖啡,是英國老牌COSTA,上個月被人們想起來,源於“閉店”上了熱搜——位於南昌市的兩家門店永久關停。
從2020年退出青島开始,這個曾比肩星巴克的咖啡巨頭就开始傳出“失一城、又失一城”,不僅撤出了江西市場,深圳、廈門等城市也僅剩一家門店。
再往前數,日本國民咖啡——羅多倫(Doutor Coffee),在上海南京西路C位开出首店,短期熱鬧後因爲生意冷清暗淡離場。
咖啡這一舶來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國外品牌开一家火一家,“排隊2小時”、“打飛的去打卡”等供不應求的消息比比皆是。
但今天,這些“洋咖啡”似乎不好賣了?
“洋濾鏡”消失後
請給年輕人一個喝的理由
事實上,不止是咖啡,外來的餐飲品牌不少也遭遇滑坡。
被稱爲“漢堡界特斯拉”的Shake Shack,國內市場最近接連閉店,有關“高價漢堡賣不動”的話題一度登上微博熱搜。
和漢堡一樣,一些外來咖啡因爲品牌光環單杯售價較高,%Arabica的美式賣到了34元,一些景區門店甚至賣到近40元。
高價不是問題,問題是沒有提供與之相配的價值感。
“洋咖啡”產品,不少在原料/制作上卻乏善可陳,既沒有更高的顏值,也沒有更爲稀缺的豆子,或更特殊的烘焙手法、更大膽的創意喝法等。
一些消費者認爲口味也中規中矩,“不如Manner”“6.6元的幸運咖、9.9元的瑞幸更有性價比”的評價聲很多。
而國內咖啡的供給太豐富了,一豆三喝、combo、set、自助式咖啡、流水线咖啡、咖啡慢閃等方式層出不窮。
陸家嘴咖啡節上的POTATO COFFEE
本土化較爲徹底的星巴克也在密集上新,先後推出生咖、冰震濃縮、橄欖油咖啡等備受關注的創新產品,以及應景的“年豐鹹香拿鐵”,深耕雲南打造的厭氧發酵雲南豆等,充分展現了對中國市場的尊重。
而一些“洋品牌”似乎並沒有跟上行業快速發展的節奏,甚至被有些行業人認爲“以精品的傲慢姿態一成不變。”
%Arabica的官微顯示,今年1月至今,只在全國範圍內上市了2個新品,其他內容多爲“新店开業”,這與月月上新、頻頻聯名的國內咖啡巨頭相比,顯然差了一截。
不少洋品牌有悠久的品牌歷程,獨特的匠心出品,也曾在咖啡史上創造過神話,但故事只能消費一次。
隨着國內咖啡門店增多,洋品牌的濾鏡逐漸被稀釋,終會從顧客的購买清單裏消失。
從咖啡出品的穩定性看,洋品牌們憑借多年積澱確實有優勢。
但是,一方面,本土化不足,對於多數初嘗群體並不夠友好。正如顧客在某日系品牌消費後稱“美式太酸,朋友喝了一半丟了,我因爲心疼錢強忍着喝完。”
而對於口感普適度更高的奶咖類產品,比如西班牙拿鐵,也較多被評價爲“味道還行但不值這個價。”
另一方面,對國內精品咖啡用戶的开發也不夠到位。
這一人群本來就小,國內大量精品咖啡館在豆子、玩法、專業度方面已經很卷了,一些洋咖啡並沒有優勢。
而在咖啡之外的雙品類供應、零售周邊开發上,和各種鮮肉餅配咖啡、熱壓三明治配咖啡相比,也不夠靈活。
有消費者在小紅書上吐槽,在某洋品牌門店花費48元买的千層蛋糕,“酥皮很幹、奶油結塊,十分不新鮮。”
有博主稱,在某品牌成都太古裏店买的抹茶冰淇淋,28元一份,“紙杯比手心還要小”。
還有消費者爆出在山姆購买的某品牌零售裝咖啡豆,“喝起來口感難以描述,真的很失望。”
剛需高頻的群體天天喝不起、剛入門的初嘗人群喝不慣,打卡獵奇型顧客一般很難復購、咖啡進階品鑑的消費頻次太低。
用戶在哪,似乎不再清晰。
真正把一批年輕消費者“惹毛”的,是滯後的服務。
有消費者在沈陽皮爺咖啡門店线上下單後,發現店裏沒有叫號器,也沒有大屏幕顯示取餐號,“最後手機顯示出餐了,到吧台取卻沒做好。”
曾在2018年定下2500家目標的COSTA,南北分區經營各自爲政,其門店的儲值卡、小程序至今還沒有全國統一。
比如北京、天津等地會員使用的是“COSTA咖啡”,上海、廣州等地顧客則使用“COSTA會員卡”下單。這兩個小程序的設計、菜單,以及主推款都不統一。
有消費者表示,在北京門店买的儲值卡在南京不能用,买的時候店員也沒有告知。還有消費者反饋,“客服電話很難打進,發郵件無回復。”
“吐槽帖”下面,引來衆多粉絲訴苦,可見這些服務問題並不是偶發事件。
做好中國市場
請打起十二分精神
當下的年輕人,在各種社會壓力下,依然希望快樂。但是,希望這個快樂不貴。
撕掉品牌濾鏡,性價比成爲考驗很多洋咖啡的第一個門檻,咖啡行業的底層邏輯一直沒變,如何給消費者提供物有所值的產品,而不僅是一個“故事”。
當然,提倡性價比,並不是鼓勵所有品牌都去做9.9元咖啡,而是在當下的市場中,無論你的標價是多少,都要做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才有立足之地。
其實高價咖啡也有市場,比如深圳的“十日談”。
手衝產品售價38元~88元不等,客單價在60元以上;採用“全球獨家競標批次咖啡豆”;僅有6家門店,卻累計辦過6200+場咖啡分享會,在深圳被打上了“精品咖啡頂流”的標籤。
而同樣不打價格战的星巴克,顧客不僅可以买到細致入微的定制化咖啡,還能享受打動人心的服務、始終在創新的體驗,甚至每一句啡快口令都被設計得十分有趣。
星巴克中國還創新了沿街取、流凍拿鐵等新服務、新產品,以及臻選店、工坊店、寵物友好店等足夠豐富、不斷更新的店型。
星巴克寵物友好門店
價格不是問題,問題是有沒有一個理由說服消費者,因爲對趨向理性消費的年輕人來說,可以买貴的,但不能买貴了。
這一屆年輕人,任何“洋品牌”想贏得他們,老的魔法已經失靈,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
中國市場足夠大,且天花板遠未達到,無論是外來咖啡、還是高價咖啡,只要能俯下身段多傾聽市場的需求,跟上消費需求的腳步,都能找到生存空間。
即便有一些負面風評,在我看來,皮爺咖啡、COSTA或者%Arabica,在中國市場仍然充滿了機會,它們有着數十年歷史,在中國市場也耕耘多年,有充足的積澱。
品牌的聲譽和光環一直在,能不能重回主流牌桌取決於他們的決策和行動。
標題:曾比肩星巴克,卻接連閉店,這類“洋咖啡”不行了?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97177.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上一篇 : 冬天大魚大肉都不如這一鍋燉菜好!一碗米飯一碗菜,營養好消化!
下一篇 : 韭菜的10種做法大全請收好,好喫又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