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也太低調了吧!被低估的兩大寶藏景點:旅遊特種兵都沒找到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9-04 01:00:23 熱度:34

導讀: 如果要在武漢找出一個園林景點,我能想到的都在漢陽區,一個瀕臨滾滾長江,一個隱匿於月湖之畔,分別是晴川閣與古琴台。 這兩個地方,於歷史中是各自存在的,前者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因一首唐詩而得名“晴川閣”,...

如果要在武漢找出一個園林景點,我能想到的都在漢陽區,一個瀕臨滾滾長江,一個隱匿於月湖之畔,分別是晴川閣與古琴台

這兩個地方,於歷史中是各自存在的,前者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因一首唐詩而得名“晴川閣”,後者的故事則從春秋時期說起,“伯牙子期知音之遇”感動後世千秋。

這兩個地方於今天雖都有重建的痕跡,但歷史影響力、文化傳播力始終在長河的流淌中不斷沉澱。只是,頗爲意外或遺憾的是,它們即便是與黃鶴樓並列爲武漢三大名勝,其人氣始終不高。

展开全文

晴川閣在這兩年的文旅發展中,或多或少也有些名聲在外了,但古琴台依舊冷清。改造並重新开放的那幾天,稍微熱鬧些(但基本上是本地居民去打卡)。

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始建於北宋,重建於清嘉慶初年,坐落於龜山西腳下的月湖之濱,東對龜山、北臨月湖。

內部環境頗爲蒼幽,有殿堂、庭院、林園、花壇、茶室等建築,整體布局精巧、層次分明,構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美譽。

我每次來到這裏,總是鐘情它的墨綠色瓦頂,呈現出獨特之美,於月湖之畔,似有一種“天籟之音”即在耳邊的錯覺。

也許是風聲,也許是鳥啼,情感與精神的契合讓歷史和現實交錯在一起,令我不禁感慨——藏幽、尋幽,是撫琴、對飲的絕佳去處,它有一種不言而喻的美妙。

或許是景區規模不夠大(改造後雖有擴建),或許是“高山流水”的故事本身就需要沉靜的環境去探索,如果它像黃鶴樓那般人潮湧動,興許人們並不能感受古琴台本身該有的清幽與雅致。這一點,我是欣慰的。

同樣的感受放在晴川閣也是如此。我第一次去晴川閣的時候,是在某年秋日的下午。大概是工作日前往的,幾乎無遊客,僅有幾對拍婚紗照的新人。

我置身其間,居然感受到了江南園林的氣韻,甚至是在浩浩蕩蕩的長江邊上體驗到了溫婉。

絢爛秋日之下,光影交錯,黃了的銀杏與雕梁畫棟組成一幅畫,僅就一眼,則美得令人沉醉。

盡管不像蘇州園林那般有“水木明瑟曠遠,有山澤間趣”之意境,但長江之畔,此等曠遠中,晴川閣的亭閣回廊、花木扶疏,稱得上是武漢人的詩與畫。

這是一個由晴川閣、禹稷行宮、鐵門關三大建築組成的建築群,內有古建築,也有仿古建築。其中,看景最佳的建築就是明嘉靖時期增建的晴川閣,因唐朝詩人崔顥的一首詩“晴川歷歷漢陽樹”而得名“晴川閣”。

崔顥的這首《登黃鶴樓》聲名遠揚,跨越時空,影響後世數百年。漢陽知府範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宮(原爲禹王廟)時,增建“晴川閣”就想到了從這首詩中爲其命名。後來出現的“晴川橋”“鸚鵡洲長江大橋”都與之有關。

晴川閣景區的園林景觀主要在禹稷行宮旁邊的院子裏。在晴川閣建築旁也有一個臨江的小院落,內有古亭、花木、石凳石桌。位置算不上隱祕,但去那吹風歇息的遊人通常不多。人們更多的還是喜歡更爲“敞开”的地方——晴川閣前,就有一塊無敵臨江空地。

晴川閣爲麻石台基,紅牆朱柱,重檐歇山頂黑筒瓦屋面,屋面四角向外伸出,深出檐,高起翹,門窗欄杆爲木質,朱漆彩繪。坐在晴川閣前,其地理位置堪稱“絕”。

矗立在蛇山之巔的黃鶴樓,可一覽武漢三鎮壯闊畫卷。但憑欄近觀大江東去,看城市與長江的宏偉壯觀,晴川閣佔有明顯優勢,視野與心靈皆達到了“共闊”的境界。

偶坐閣上,仰望晴空無際,俯聽川流有聲,風帆沙鳥交映左右,幾疑泛舟江湖之上,再遙想古人情懷,“武漢印象”是如此大氣又古典。

基於以上兩個地方,你若細細走一趟,品味一番,大概就能理解爲什么漢陽區會給人的印象是“古典式的”“園林般的”。

其實,漢陽還有一個地方也很古典,李白曾特地從武昌趕來遊玩,那就是龜山腳下的蓮花湖公園。還留下“當時秋月好,不減武昌都”的佳句。

沒去過的朋友可以先去一探究竟哦。



標題:武漢也太低調了吧!被低估的兩大寶藏景點:旅遊特種兵都沒找到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85475.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