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不止、市值虛高,“AI芯片第一股”寒武紀有多尷尬?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8-19 16:50:53 熱度:10

導讀: 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於見專欄」 7月16日,有“AI芯片第一股”之稱的寒武紀,股價20%漲停,市值重回1000億。不過,如此值錢的公司卻一直並不賺錢,甚至不及10億的營收規模,也與其...

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於見專欄」

7月16日,有“AI芯片第一股”之稱的寒武紀,股價20%漲停,市值重回1000億。不過,如此值錢的公司卻一直並不賺錢,甚至不及10億的營收規模,也與其千億市值相差甚遠。

令投資者十分擔憂的是,近年以來,寒武紀一直處於虧損狀態。而且,在其尚未扭虧爲盈之時,寒武紀還陷入了營收不斷下滑的僵局。據寒武紀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公司總營收下滑2.7%,而2024年第一季度,其總營收更是大幅下滑65.91%。

在這樣的發展態勢之下,寒武紀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也充滿了爭議。一種聲音認爲,寒武紀不足10億的營收規模,撐不起其千億市值,股價有些虛高。另一種聲音則認爲,中國有一定科技實力的芯片企業鳳毛麟角,寒武紀是真正爲數不多的科技企業,千億估值恰到好處。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寒武紀上市,趕上了AI大模型的時代紅利。公开資料顯示,寒武紀致力於打造人工智能領域的核心處理器芯片,是AI市場爆發的重要國產替代。只是,一家只是未來可能值錢,但是現在卻並不賺錢的公司,未來將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種種跡象表明,寒武紀未來的發展,或許依然面臨重重困難。

股價高低起伏,大模型熱潮也未“拯救”業績

在各大AI科技企業對算力的要求越大之時,對芯片的需求也隨之水漲船高,而最大的受益者便是寒武紀。

雖然作爲中國AI芯片龍頭,寒武紀是名副其實的算力行業頭部企業。但是,與很多AI企業一樣,其商業化之路同樣充滿坎坷。因此,自上市以後,寒武紀的股價表現,也是忽高忽低、並不平穩。2020年7月中旬,寒武紀科創板上市之初,其市值就在1000億元以上。

不過,在寒武紀上市之後,二級資本市場开始瞬息萬變,其股價也曾一路下跌,甚至從最高接近300元/股,跌至發行價以下。

所幸的是,2023年席卷全球的AI大模型之風,讓寒武紀的股價觸底反彈,並於2023年4月,重回千億市值。只是,好景不長,在2023年下半年,寒武紀遭多位創投股東大幅減持後,寒武紀的股價又开始一路下跌,直至2024年2月,跌至百元以內。

據觀察,寒武紀此番股價回升,主要得益於2023年下半年到2024年上半年以來,行業整體算力規模持續走高。例如,據市場研究公司IDC近日發布的《中國智算服務市場(2023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2023下半年中國智算服務市場整體規模達到114.1億元,同比增長85.8%,其中,智算集成服務市場規模爲36億元,同比增速129.4%。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寒武紀的股價大漲,或許是大洋彼岸的英偉達、以及國內其他已經兌現業績的AI巨頭,給投資者帶來的信心。

例如,2024年6月,英偉達股價一度超越微軟、蘋果,成爲全球第一,讓投資者看到了芯片企業的爆發力。因此,也帶動國內AI龍頭股股價上漲。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很多AI企業一直沒有跨過商業化這道坎,英偉達在業績方面,卻拿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可觀“結果”。

展开全文

據英偉達2025財年第一財季報告其在第一財季實現營收26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62%,而分析師此前預期爲246.5億美元;其中數據中心營收爲226億美元,同比增長427%。

而對標國內一些芯片龍頭企業,海光信息在上半年交出了還算不錯的成績單,也是投資者看好寒武紀的參照物之一。因此,二級資本市場的投資者,對於目前尚未正向盈利的寒武紀,依然充滿了期待。

只是,英偉達在AI賽道的強勢地位,並非一朝一夕。而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的寒武紀,與其難以同日而語。因此,千億市值下的寒武紀,未來的發展壓力,也不言而喻。

業績多年虧損,扭虧或遙遙無期

作爲AI芯片巨頭,寒武紀的股價與其業績表現,並不相稱,甚至其自上市以來,虧損就是常態。財報顯示,寒武紀上市以來的2020年-2023年,分別虧損4.34億元、8.25億元、12.56億元和8.48億元;今年一季度,寒武紀雖然虧損略有收窄,但是絕對值依然高達2.27億元。

據分析,寒武紀業績表現不佳,原因是多方面的,甚至有一些是歷史原因。時鐘撥回到2016年前後,彼時的寒武紀,因爲大客戶華爲海思的加持,先後推出了1A、1H處理器,業績一路飛升,可謂“風生水起”。

這兩款產品,分別搭載華爲海思麒麟970、980芯片,並在華爲P20Pro、Mate20Pro、Mate20X等暢銷款的手機上,而這類手機的銷量,高達上億部。

不過,好景不長,自2019年華爲海思自主研發芯片處理器架構後,便不再採購寒武紀的相關產品。因此,曾經華爲貢獻收入超過90%的這部分營收,一路降低直至歸零。值得注意的是,華爲自主研發芯片後,不僅嚴重挫傷了寒武紀的業績,更讓寒武紀多了一個競爭實力強勁的競爭對手。

更讓寒武紀雪上加霜的是,2022年底,寒武紀還被美國商務部列爲“實體清單”。據介紹,這也意味着,所有向寒武紀出口的技術或服務,均需申請許可。盡管寒武紀曾公开表示,公司的核心技術都是自主研發,並且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此舉不會對公司造成致命影響。

但是不可忽視的是,寒武紀的部分原材料、生產設備都是美國公司供應的。這也意味着,其芯片產能、出貨量或將因此受到影響。事實證明,此後寒武紀的業績也確實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而在2023年8月底的業績說明會上,寒武紀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陳天石也曾面向媒體,說明了供應鏈因素對公司產品帶來了影響,並表示公司將克服外部困難,有序推進各項經營工作。

除此以外,造成寒武紀業績常年虧損,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爲了提升產品競爭力,寒武紀不得不持續砸錢,研發相關核心技術。

歷年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2023年期間,寒武紀研發投入分別爲7.68億元、11.36億元、15.23億元和11.17億元,遠高於同期營收的4.59億元、7.21億元、7.29億元和7.09億元。由此也導致了,寒武紀經常入不敷出。

不過,從積極的一面來看,寒武紀目前不“賺錢”,並不代表其以後不能實現盈利。正如業內人士分析,AI芯片一直供不應求,雖然英偉達與華爲在行業佔據了先發優勢,但是隨着AI時代的來臨、行業需求的激增,芯片國產替代是大勢所趨,而寒武紀的市場空間,依然不難想象。

只是,以目前寒武紀的業績增速來看,其營收增長或許過於平穩,甚至還出現了下滑。在規模效應尚未呈現之前,寒武紀扭虧爲盈,恐怕依然會遙遙無期。

AI生態難成,寒武紀亟待規模效應

通過寒武紀的業績規模可以看出,寒武紀未來扭虧,還需要在業績規模方面進一步“努力”。但是殘酷的現實是,相比華爲、阿裏、百度都有自己的雲計算業務,寒武紀缺少自己的AI生態,所以在AI芯片出貨方面,需要嚴重依賴外部客戶,而且是中小型客戶,這也限制了其出貨規模的想象力。

而有一定技術實力的大型AI企業,遲早會像華爲一樣,走上芯片自研的道路,也注定難以與寒武紀爲伍。也正是因爲如此,寒武紀在國內的競爭對手,也不算少。除了海外的芯片巨頭外,國內的華爲昇騰、阿裏平頭哥、百度昆侖芯等,均是寒武紀不可忽視的競爭對手。

更令人擔憂的是,按照寒武紀的燒錢速度,寒武紀急需“回本”。但是目前寒武紀相比一些已經通過AI實現正向盈利,並在走向營收、淨利潤規模化的企業,還在負重前行。因此,也需要盡快通過規模效應,來證明自己的盈利能力。

只是,AI行業的紅利期或許稍縱即逝,以寒武紀的發展速度,能否趕上這個方興未艾的市場所帶來的機遇,還尚未可知。因此,很多投資者也比較擔心,寒武紀會不會在業績方面兜兜轉轉、股價大起大落的過程中,錯過AI賽道的黃金期。

由此可見,擺在寒武紀面前的挑战,已經非常明朗。一方面,寒武紀或許需要通過更多維度的AI業務布局,來補齊其AI生態缺乏的短板。只是,這顯然是一項十分浩大的工程,必然尚需時日。

另一方面,寒武紀的技術研發“藥不能停”,按照目前行業的競爭環境,寒武紀還需進一步壯大其技術實力,才能與全球AI巨頭掰手腕,從而更快地抓住行業機遇,早日呈現規模效應。

結語

作爲AI芯片第一股,寒武紀可謂名聲在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如今寒武紀已經走到了必須加速商業化、扭轉財務層面困局的關鍵時刻。

值得慶幸的是,很多投資者依然對寒武紀的未來充滿信心。因此,廣大投資者也“衆人拾柴火焰高”,把寒武紀重新“頂”到了千億市值的位置。

期待在資本市場“滿血復活”的寒武紀,在未來的市場博弈中,能夠用亮眼的業績,來證明自己的實力,而不是一味地靠講故事、描繪可望而不可及的愿景,來撐起其千億市值。



標題:虧損不止、市值虛高,“AI芯片第一股”寒武紀有多尷尬?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8265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