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上海看海”走紅之後:野生的需求,關掉它,還是呵護它?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8-03 08:54:40 熱度:10

導讀: 因爲異常美麗的朝霞,臨港一片海灘不經意間走紅網絡,引來大量打卡的觀光客。“到上海看海”,成了上海之夏的別樣風景,只不過這片海灘並非旅遊景點,也缺乏正規的配套服務,此前還有鐵絲網等設施阻攔,“用戶體驗...

因爲異常美麗的朝霞,臨港一片海灘不經意間走紅網絡,引來大量打卡的觀光客。“到上海看海”,成了上海之夏的別樣風景,只不過這片海灘並非旅遊景點,也缺乏正規的配套服務,此前還有鐵絲網等設施阻攔,“用戶體驗”尚欠完美。

對此,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和南匯新城鎮給出積極回應,表示歡迎遊客們到來,將從交通、商業等多方面緊急加強配套、做好服務,也呼籲遊客重視安全規範、“觀海不下海”。管理部門順便爲當地“正規”旅遊景點打了廣告,“歡迎大家觀海後也到滴水湖邊玩玩轉轉”。

這番回應值得肯定,“觀海”體驗能否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改善,亦值得期許。但更值得細品的是,種種計劃以外的“流量”,能不能都被變成“留量”、轉化出“能量”

一年中蜂擁去一個地方看朝霞的日子或許並不多,但在社交媒體的時代、在上海這樣的城市,“野生景點”和“意外流量”常常會在不經意間出現。如何看待、如何對待,就很考驗管理者的智慧。

同樣是上海的這個夏天,有泳客“不請自來”的人工湖,也有深夜熱鬧的民間古玩交易市場,當然還有馬路邊三三兩兩的酒館、小店,人氣都不差,有的一樣近乎“網紅”,也都不同程度讓管理部門頭疼。

展开全文

傳統的管理視域下,這些計劃外的事物,往往是“不規範”的,甚至是“危險”的,也常常是伴隨着矛盾、挑战的。封堵、“關掉”,無疑是最安全的。

但換一個視角呢?當各地絞盡腦汁“引流”的時候,人在這裏聚集起來了;當大家抓耳撓腮刺激消費的時候,潛在的消費需求積攢起來了;當一些地方拼命“造景”“造市”的時候,“野生”的景觀和市場卻自己長出來了——面對這些送上門來的“流量”,一座旨在大力提振人氣、促進消費乃至提升整體活力的城市,白白錯過,豈不可惜?

好多年前,餐館酒吧能不能开“外擺位”,也曾引發過不小爭議。消費者很愿意在路邊享受情調,商家也很樂意以此招徠顧客,但反對聲浪一度也不小,理由無外乎不合規範、擾亂環境、不便管理雲雲,商戶與管理者“鬥智鬥勇”的戲碼頻頻上演。最後的結果是,上海出台了支持鼓勵外擺位等“新型設攤行爲”的意見,同時明確一定規範,外擺位堂堂正正地擺到了馬路邊。

時至今日,人們對外擺位再也不會大驚小怪,不少擁有外擺位的餐飲場所也收獲了相對更高的人氣,此前擔心的種種亂象似乎也沒有發生——經營者與管理者之間、經營者與經營者之間,都漸漸形成了默契,也有了共護秩序、共治環境的合力。

路邊攤、夜市乃至“限時步行街”等嘗試,也都循了這樣的路徑。考察過往經驗,大致可以有幾個結論。

首先,活力往往不是計劃出來的——有些政府部門一心打造的“地標”或許人氣平平,有些地方卻“莫名其妙就火了”,再一深究,這“莫名其妙”背後總有自己的邏輯,最重要的邏輯,是觸動了人們的一些“癢點”“痛點”,順應滿足了人們的一部分內在需求。而這需求,往往是市場和社會自發“生長”出來的。要優化供給,先要研究需求。

第二,當計劃外的需求冒出來的時候,拿老觀念一堵了之,沒了就沒了,再要重新長出活力、長出“消費潛力”也就難了;盡可能爲其創造空間、提供機會,把“野生”的東西“合理化”,在法治框架內不惜改變一些固有模式、常規手法,被呵護下來的活力和創造力,往往會反哺這座城市。

第三,有很多看似不可能解決的問題、不能逾越的“底线”,多動動腦筋、多群策群力,往往都有改變的余地。比如環境,落實好經營主體的責任,外擺位未必會把街面弄髒,小攤販也未必會把城市搞亂。比如擾民,平衡好各方的利益,明確好必要的規範,沿街店鋪甚至弄堂內的店鋪也未必“人人喊打”。安全底线當然必須固守,但是積極地守還是消極地守,局面也大不一樣。總而言之,自發的活力面前,不是什么都不管,而是要更好地管;不是不要底线,而是劃出一條更好的底线

當然還有一條,處理此類問題,往往需要制度創新、管理創新,而這只靠幾家基層單位、幾個基層幹部的力量是不夠的,將責任全部推給基層更是不公的。每個部門都有它的核心目標和約束條件,站位和視角、職責和權限都不盡相同。

計劃外的流量,往往伴隨“兩難”甚至“多難”考驗,而愈是兩難多難,愈是需要“整體政府”出場——經濟、文旅、城管等部門要協同,市區街鎮社區間也要協同,相互多補位、多賦能,“流量變留量”的概率就會高一些,人們對城市的認同感就會高一些,城市的活力、魅力和長久發展的動力,也就會高一些。



標題:“到上海看海”走紅之後:野生的需求,關掉它,還是呵護它?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7995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