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流景區鬧出人命,這玩法太危險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5-24 08:58:02 熱度:30

導讀: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 作者:張三 這兩天,全網都在關注一起發生在網紅景區武功山的徒步遇難事故。 武功山往常出現在大家視野中,都是大學生特種兵旅遊vlog、...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

作者:張三

這兩天,全網都在關注一起發生在網紅景區武功山的徒步遇難事故。

武功山往常出現在大家視野中,都是大學生特種兵旅遊vlog、打工人最好醫美“戶外、衝鋒衣、登山杖”的背景板。

然而這次卻是以社會新聞的形式上了熱搜——一名97年的徒步愛好者,在武功山反穿线路上遭遇意外,發生失溫。

(圖/抖音@Vista看天下)

反穿,是一個徒步領域的專業術語,指的是走不同的路线,難度通常會增加。這些线路一般不是山地景區开放給廣大遊客的,往往也不會禁止戶外徒步穿越,具體路线都是戶外愛好者自行選擇和決定的。

武功山“反穿”线路一般在30公裏左右,難度相對較大,需要有一定的戶外徒步經驗,並做好充分准備。

根據媒體報道,這名遇難者完全沒有戶外經驗,這趟上山屬於新手之旅。

這兩年的徒步熱潮越鋪越大,經驗缺乏、興致勃勃要進山的人越來越多。慘劇再次發生,警鐘又一次被敲響,進山徒步,不是簡單的打卡式運動遊玩,其中的風險比我們想象得要大得多。

進山之後的不確定性

大到難以想象

展开全文

武功山有着比較成熟的徒步路线,一直是徒步聖地。

據《中國青年報》採訪的多次成功“反穿”武功山的徒步愛好者,武功山“反穿”线路相對比較成熟,也有路牌指引,不會迷路。

但盡管如此,並不等於它是一座“人畜無害”靜靜等待人們來徵服的山,危險依舊無處不在。在各方分析中,這次事件的一個重要觸發因素便是惡劣的天氣狀況。

個人或松散的小團體進山,缺乏專業互助和團隊保障,面對極其不確定的自然天氣,風險性陡增。山上的小氣候,變化莫測,天氣預報幾乎完全失去效力。

白天可能晴空萬裏,傍晚就狂風暴雨,到了晚上溫度驟降十幾度,並不罕見。

景區工作人員表示,遇難女孩穿着的衣物應對正常天氣是可以的,碰上惡劣天氣,衣服被雨水淋溼,沒做好保溫保暖措施,造成了意外。

有一部分網友評論認爲“失溫應該是常識”,然而對於沒多少山野戶外經驗的普通愛好者來說,知道這個概念容易,卻很難有多么深的實際體會。

(圖/抖音@花市大叔)

武功山在這個季節,晚上一般也不會降到10°以下,因而很多進山的徒步愛好者可能也未在這方面做過多的准備。

然而遇到伴隨大風的下雨天氣,風會快速帶走身體的熱量。

裝備不充足,再加上自身體能消耗,即使地面溫度不低也會出現失溫狀況。

這種失溫來得較爲迅速,身處其中的人甚至沒有清楚意識到身體此時此刻的狀況,更沒辦法做出正確及時的保護措施。

(圖/@微博)

據科普,發現自己失溫時需要避風、找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小空間,脫掉溼衣服、換上御寒衣物,進食補充能量。這就需要攜帶充足的裝備,保溫毯、睡袋、水等,與此同時會帶來另一個問題——負重。

裝備和風險,這兩個本身就不是單向的影響關系,裝備過多、過少,都有安全隱患。

對於普通徒步人來說,即使不追求速度,也會考慮自身的體力和負載能力。尤其在高海拔地帶、惡劣環境條件下,體力消耗加快,原本認爲毫無負擔的背包可能會讓自己寸步難行。

在戶外圈,有專門的重裝徒步,需要自己攜帶帳篷、炊具等各種生存必需品,屬於有一定徒步經驗的人才能進入的領域。

(圖/unsplash)

五月初,四川第一峰貢嘎山,一名徒步者被發現在帳篷內遇難。根據三聯生活周刊的報道,這是他第一次重裝出行,負重42斤。發現遺體的資深驢友推測,他是因爲高反引發的肺水腫而離世。

他所在的隊伍中只有兩人看起來有徒步經驗,因爲沒开軌跡導航走錯了线路,耗費大量體力後選擇在遇難者被發現的埡口扎營。

進山徒步,注定要跟巨大的不確定性綁定。

天氣上的不確定帶來近地表狀況的不確定,腳底下所踩着的山路的打滑程度和易通行程度、能見度、風阻都不確定。

像是武功山,惡劣天氣下山頂風速可達七八級,隨時可能出現大霧、大雨,能見度有時不足5米。更不用說天氣變化是不是會帶來山體滑坡、雪崩、道路塌陷等突發狀況,是不是會導致原本的駐扎地點和行進路线發生變化。

(圖/unsplash)

而這些,都會指向時間上的不確定。

一方面,行程滯後體力跟不上,時間拉長拖到天黑,危險系數陡增。視野受限、方向難辨的晚上不趕路,是徒步圈較爲通用的規矩。如果滯留山上過夜,又沒有對應的睡覺裝備,更加危險。

另一方面,萬一遇到什么問題需要救援,從發出求救信號到被找到有一個時間差,從被找到到送至最近的醫療救護點又有一個時間差。

其中的不確定性,都是人力不能操控的。

緊急呼叫採訪了協調救援的客棧老板,他們回憶,在19號晚上十點左右接到同行女孩的求助電話。

晚上出發到山頂要三四個小時,救援隊第一時間上山施救,凌晨抵達相應位置,但那時候“人的情況已經很差了”。

能要命的信息差

徒步遇險甚至遇難的新聞,隔三差五就會出現一件。

每次評論區都會出現一種聲音:啥都不知道就衝,就不能提前查查了解下情況嗎?

現在網絡這么發達,輸入“武功山徒步攻略”,能搜出來這輩子也看不完的信息。看起來似乎信息差被抹平,徒步小白可以一頓庫庫猛學,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規避掉風險。

然而,信息差不是簡單堆疊多少信息量能解決的,它還包含對信息的解讀和吸收,跟信息本身質量有關,也跟個體的信息處理能力有關。

一個無需強調的共識是,紙上得來終覺淺,在徒步領域尤爲適用。

即使看了很多讓人心痛的事件、日常注意積累戶外求生技巧,我們對徒步難度和危險性的感知,都是隔着一層玻璃的。在真正跋山涉水數個小時之前,沒有辦法深刻領悟穿一雙貼合自己腳型的鞋子有多重要;

沒有親眼見識過山間天氣的變幻莫測和被茂密植被淹沒的人,是很難打心底裏承認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的。

與此同時,恰恰是出現在我們眼前的信息,在某種程度上模糊了我們的視线。在很多安利、分享帖子中,花很多篇幅着重描寫的是原始、野性的自然風光和自由探索的樂趣。

極少會有人專門用一大部分去寫科學合理的准備工作和對風險的掌控。這沒什么可挑刺的,大家都普通人,沒義務去當科普博主和安全大使。

(圖/unsplash)

只不過不能忽視的是,當你查找某地的徒步攻略,推送到自己信息流裏的,大部分都是“完美下山下次還來”和精神狀態良好的自拍他拍時,很難不受影響。

安利視頻點贊很多的熱門目的地就有武功山、四姑娘山、哈巴雪山、雨崩冰湖......表層的信息背後,都有其他的隱含信息在起着前置條件的作用。

不同經驗值、體力和風險承受力的人,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對自己所選路线的反饋都是主觀的,做不到全然的客觀。

信息差的另一方面還在於,很多細節並不會出現在大家常刷到的徒步帖子中。

第一種是專業裝備上的細節,就比如衣服的防風防水要到什么等級,路況復雜到什么程度、需不需要防水的特制登山鞋。

第二種是本人徒步期間具體溫度溼度風速、地面狀況等方面的細節,同一個地方不同季節和天氣,徒步難度很體驗感天壤之別。

第三種是整個過程中心理上的細節。

回憶濾鏡會放大登頂、完成環线的成就感,而弱化一些情緒的起伏和瀕臨崩潰的感覺。不少人會下意識覺得,徒步是一項考驗體力、耐力的體育運動。

但它同時需要十分縝密的思維能力、強大的學習能力應變能力和抗壓能力。

出發之前得做好充足准備,學怎么使用衛星電話、練習根據雲層看天氣變化、模擬大風時扎帳篷;

過程中要隨時處理隨機發生的事情、面對負面因素的幹擾,跟同行人保持順暢溝通;

一趟徒步之旅結束之後也需要復盤,有哪些紕漏和可以優化的地方。

所以,很多時候並不是徒步愛好者瞎湊熱鬧、不長腦子,徒步本來就是一件高門檻的小圈子運動,風險高、不確定性大。

配套支持系統跟不上

進山熱也該降降溫

既然自己搜索到的信息不全面、沒辦法考慮周到,跟團是不是就輕松有保障多了?

這就涉及到了這幾年野蠻生長的徒步經濟,比前幾年的露營經濟有過之而無不及。有網友說親眼看着朋友圈裏的倒閉營地主理人,轉頭做起了徒步團的生意。不知道從哪兒拉來的向導,每周末都有十幾二十個去往京郊的徒步團。

宣傳語很是動聽,“一種回歸自然的生活方式”“逃離格子間、來山間充電”。但要是去詢問向導的履歷和專業情況,卻被告知對方徒步過很多高難度路线,走小白线只管把肚子放心裏。至於帶隊能力如何、個人能力能不能衍生到對整個團的引導上,就不得而知了。

關於隨隊配備的安全保障,也只是得到了“保險都包含在團費裏面了哈”的答復。

(圖/unsplash)

事實上,在很考驗熟悉度、配合度的專業戶外探險性質團中,向導或領隊與隊員是雙向篩選的過程。如果領隊評估後認爲報名人員的經驗不夠豐富、身體狀況不符合標准等,並不會同意貿然的加入。

這不是一門純粹的購买服務的生意,走着交錢辦事、顧客是上帝的流程。而是涉及到諸多要考慮的要素,大到人命,小到磕磕碰碰,都有可能發生。

在專業正規的徒步團中,向導和團隊員的人數比有限制、會進行認真的前期准備工作,包括裝備、體能、心態、急救知識等各方面的。

這兩年徒步、進山大熱,雖然有很多线路已經在商業化上做得很成熟,亂象仍舊頻出。除了質量參差不齊的商業團,還有自發組織的散團。

早期登山圈子還比較小,大家互相配合、合理分工,按照各自所長做領隊、收隊、收拾營地、准備喫食,有共通的信念和集體意識。

這幾年,戶外運動走向大衆,不少老徒步人明顯感覺线路上新手多了起來。

很多組團進山的都是“搭子”,彼此之間並不熟悉,關系十分松散,只是做個伴、分攤下費用。在貢嘎那位遇難者出事前,就有些症狀,其他經過的人發現他臉色發白、回答問題沒力氣,但沒有引起同行者的注意。

既不清楚彼此的身體狀態和過往徒步經歷,也沒有情感基礎、契約保障,出了意外很多時候只能自求多福。

武功山從去年起,在社交媒體上熱度居高不下,是年輕人特種兵旅遊的熱門目的地之一。景區在已有的“金頂避難所”基礎上,在去年5月火速上线4個“特種兵”服務驛站,24小時提供咨詢求助和醫療服務,還增派了晚間巡防員、警察。

景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戶外徒步屬於自發行爲,尤其是夜爬興起後,給景區管理造成很大壓力,人力、物力花費很大。公共資源有限,覆蓋到所有反穿线路上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

(圖/unsplash)

對徒步人來說,自己能獲得一點掌控感的事情,就是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識、扎扎實實提升戶外能力。

與此同時,也看到了一種很難得的聲音,“希望景區不要一刀切,因爲個別不專業行爲,封禁武功山這么美好的戶外路线。”

很多考驗體力和意志力的戶外運動,到達一定水准之後,是跟自己的身體對話、磨煉自己的心性。外界對這些運動參與者的一種誤解是,他們往往十分大膽、崇尚冒險精神、力求突破極限。

然而很多潛水、無人區徒步、跳傘等領域的資深戶外人,不止一次在採訪流露出自己的審慎態度和克制傾向。在每次挑战或訓練前,都會設定具體的目標,並嚴格執行。

即使自己的狀態良好,很適合繼續下潛,世界紀錄就在眼前,也會遵守自己給自己定下的規矩,不去人爲制造偏離預定軌道的事情。越是接近大自然的險峻,越能感受到人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值一提。

戶外需要經驗,但又不能太信任自己的經驗,“淹死的都是會水的”,保持謹慎和謙卑永遠不會錯。

到最後,還是那句老生常談的話,敬畏自然、量力而爲。

人生不是軌道,是曠野,但應該是對風險有預估、能承擔後果的曠野。

本文原標題爲《頂流景區火到大學生扎堆想衝,鬧出人命才驚覺這玩法太危險》,經授權轉載自Vista看天下,點擊下方按鈕立刻關注。不苛求正確,只好好說話



標題:頂流景區鬧出人命,這玩法太危險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67992.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