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央廣網 發表時間:2024-04-16 16:26:34 熱度:79
原標題:貴州劍河苗族錫繡:“融”出新生機 “繡”出好日子
近期,由勞倫斯·許以苗族錫繡爲主題設計的系列時裝被多名藝人穿着推薦,貴州劍河苗族錫繡再度引發全網廣泛關注。
聚光燈下,那一件件做工精美的錫繡繡片,搭配着當代前衛潮流元素……傳統技藝與現代時尚牽手,碰撞出絢爛火花,在舞台上大放異彩,爲史詩般的非遺文化,注入了時代的新活力。
誰曾想到,這些登上國際時裝舞台的錫繡飾品,竟出自劍河縣大山深處的一群農村繡娘之手。
勞倫斯·許作品充分展示錫繡的“國際範”(劍河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這是我們人生中的一個‘高光’時刻。”想起那次時裝周,繡娘王秀芳仍情不自已,“驚喜、自豪,從小就跟着媽媽學錫繡,我們真的沒想過,這門手藝還能走上這么大的舞台,讓那么多人看到。”
繡娘羅新蓮臉上也流露出自信而燦爛的笑靨。“看到我們的錫繡被他們穿得那么漂亮,很开心,這也是對我們的一種肯定和鼓勵。”
傳統錫繡技藝“繡”出美好生活
在陽光下,波光粼粼,像把銀河穿在了身上。這,便是在苗繡中獨樹一幟的錫繡。
苗族錫繡目前僅存於劍河縣境內,是世界唯一的金屬繡,被譽爲穿在身上的“無字史書”。一代又一代的劍河苗族姑娘,在家門口、在田野旁、在繡坊裏,一針一剪一线,賡續着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傳承着延綿不絕的傳統技藝。
非遺傳承人正在指導學員錫繡創作(劍河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細致裁剪、飛針走线、指尖起落……王秀芳、羅新蓮和姐妹們正在聚精會神俯身刺繡,細細的錫條在繡布上穿梭,一扣一剪,方寸之間,錫的堅硬與繡的柔軟相互融合,百轉千回的圖案躍然浮現,紅藍綠的彩线點綴其中,盡顯東方古樸大方之美。
“現在我們的錫繡得到那么多的關注,知名度也提高了,外面的客商甚至是國外的朋友,看到這些錫繡服裝、錫繡飾品展示後,很感興趣,主動找我們購买,增加了我們的訂單和銷量。”貴州繡之魂民族服飾有限公司創始人楊海彬說。
2012年,楊海彬成立貴州繡之魂民族服飾有限公司,廣攬當地繡娘,挖掘刺繡愛好者,無償教給她們刺繡知識,並通過訂單式回收繡片等方式,帶領她們增收致富。
楊海彬介紹:“我們免費爲繡娘提供刺繡的原材料,她們繡好以後,我們就上門回收,小的200元,大的幾千元。繡娘們不用擔心銷路,直接就可以領到工錢。”相對靈活的工作方式,讓越來越多的婦女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有訂單我們在家裏就能做,能在家帶孩子,又能得點收入,我們已經很开心、很知足了。”羅新蓮說,訂單式生產給了繡娘們“穩穩的幸福”。
“活起來的錫繡才更有價值”
時光流轉,古老手藝如何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一個普通水杯,繡上精致的錫繡,隱隱透着“低調的奢華”;一個純銀手鐲,與錫繡的光澤感交相輝映,更顯熠熠生輝、閃光明亮;一個簡單的挎包,用錫繡精心裝點,瞬間變得高貴雅致……一系列文創產品,讓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錫繡在傳承中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繡娘們正在聚精會神俯身刺繡(劉夢 攝)
在對刺繡圖案款式推陳出新的同時,楊海彬積極探索“非遺+電商”模式,推動產品搭上網絡銷售“直通車”,讓錫繡工藝“活”起來。“活起來的非遺才更有價值。”楊海彬說。
“忙趁東風放紙鳶。”楊海彬說:“接下來要抓好這次機遇,與高校、設計師建立合作,設計出更多符合消費者喜好的民族文創產品,並通過互聯網來宣傳,不斷拓寬銷售渠道。”
保護好、傳承好是發展好的基礎。2006年,苗族錫繡先後被列入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省隊”到“國家隊”,錫繡的傳承與保護邁上了更高的台階,也迎來了更好的發展機遇。
做工精美的錫繡繡片(劉夢 攝)
近年來,劍河縣堅持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保護,把“錦繡計劃”作爲傳承傳統民族技藝、促進婦女發展增收的重要抓手,採取送訓上門、外出學習觀摩、以會代訓、以賽代訓、訂單式培訓等方式,並通過政策、資金扶持和創辦示範企業帶動全縣民族刺繡產業持續發展,多措並舉推動苗繡“繡品變商品、繡片變名片、秀場變市場”。
因美而生,因時而變。錫繡的新故事,才剛剛开始……(楊元紅 劉夢 張美)
標題:貴州劍河苗族錫繡:“融”出新生機 “繡”出好日子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6105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上一篇 : 消費如何搭配“時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