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1-18 08:59:26 熱度:36
國際視野下的敦煌學研究
劉詩平、孟憲實的《尋夢與歸來——敦煌寶藏離合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全面梳理了敦煌寶藏及敦煌學的前世今生。書中論述有根有據又不乏新意。比如在論述敦煌寶藏緣何會被西方探險家屢次巧取豪奪時,作者從比較視野出發,挖掘了其中的深層原因。“當西方湧現探險考察熱潮、考古學者在世界各地發掘時,中國還停留於傳統金石學階段,文人學者多熱衷於碑帖鑑藏與書畫題跋……對於列強組織對中國西北進行的大規模考察,當時也沒有什么中國學者能夠看清其本質。”
於是,西方探險家集團紛至沓來,他們以敦煌爲基點,輻射整個西北地區,非法盜挖劫掠了我國無數的文化寶藏。其中,自然以敦煌寶藏最爲人熟知、影響最大。所以,才有陳寅恪對這一慘痛文化事件的悲憤之聲:“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敦煌寶藏的離去,是清末民初屈辱歷史的縮影。歷史已無法挽回,將損失降到最低,並通過各種手段讓文物回歸祖國,成爲一代代敦煌學者和國人的共同心聲。《尋夢與歸來——敦煌寶藏離合史》將學術文化界幾代人通過著書研究、攝影、繪畫等多重手段,將敦煌文化細致研究並發揚光大,最終實現敦煌寶藏“尋夢與歸來”的艱辛歷程寫了出來。
與此同時,書中並未只寫海內外中國學者對敦煌寶藏的追尋與研究,而是兼顧國外研究者的研究,具有鮮明的國際視野。在作者看來,“敦煌和敦煌學的最大特性,是世界性和國際化”。通過絲綢之路,中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希臘文明在這裏交融,佛教、道教、景教、祆教、摩尼教和儒家在這裏匯聚。文明交匯的時代背景,誕生了敦煌藏經洞裏多種文字的書卷與經卷,孕育了莫高窟燦爛無比的石窟文化。而這些寶藏流向不同國度的不同博物館乃至私人手中,也注定了敦煌學必須具備現代意義上的國際視野。因此,作者按照時間與國別的順序,依次介紹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外國敦煌學家、藝術家及相關著作。作者以开闊的視野與堅定的文化自信指出:“敦煌石窟保護中的國際合作,頻繁的國際會議和學術交流,同樣顯示了莫高窟和敦煌學的國際化。世界性的敦煌學,在不同國家造就了一批世界性的學者。敦煌學的未來,在於交流和合作,在於創新與融合。”
今天,通過一代代敦煌學家的努力和廣泛深入的國際合作,流失海外的敦煌寶藏以各種形式回歸故裏,幾度落後於西方的敦煌學研究也已處於世界先進水平。恰如書中所說,通過敦煌,“人們看到了盛唐前後幾個世紀裏中華民族的开放心態和中華文明的包容精神,看到了一個开放而強大的中國對世界所能做出的貢獻。”
標題:國際視野下的敦煌學研究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4540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上一篇 : 海南成立旅遊市場开發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