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1-11 16:57:21 熱度:16
大米——特別在南方——是我們的主食,每天與我們生活打交道,人們百喫不厭。過去,物資生活比較匱乏,每到春節來臨之際,人們又在大米上動點心思,將其做成隨口的零食。
自制“米泡”,在20世紀的70、80年代比較時興。制作過程有點小復雜,首先要把糯米用水浸透,一般會浸大半天時間,再把浸過的糯米放到飯甑裏蒸熟,並攤到竹席上,讓冷風吹一吹凍一凍。晾到差不多幹了後,把飯團搓开,再放到太陽下曬幹,之後再用鐵砂粒在大鍋裏炒,炒成米泡後就盛起來裝好待用。
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掌握好水浸糯米的飽和度,太幹了以後發不好,太透了容易粘連糊漿,影響米泡圓潤美觀。因此那時候,米泡的制作,還是很講究的!
還有一種就是機器炸米泡。炸米泡的家什稱作“米泡機”,由三大部分組成,一個紅泥小火爐,一個風箱;小火爐上用三角架支着橢圓球狀的炒鍋,“炒米泡”時手工勻速轉動,搖柄上嵌着一個壓力表;盛放米泡的袋子,袋口用硬物繃成圓口,袋身用布做成,像正月十五玩的龍燈,一節一節,總有上十米長,呈蛇狀一字鋪展在地上。
米泡機的核心部件
那時候一到年底,就有炸米泡的老人就進了街巷,找一個比較寬敞的地方,把攤子一擺开,生爐子預熱,有人拿來米,就將米裝進橢圓型的悶罐子裏,用力將罐子蓋扭緊,一手拉火爐上的風箱,一手轉動爐子上的罐子,讓米在罐子裏轉動加熱,當設在罐子尾部的壓力表上顯示到設定壓力時,老人便提起那似乎燒得通紅的悶罐子,將罐口對着事先准備好的布袋,老人高嗓吆喝“米泡響啊……”腳一蹬,手一掰,擡起火苗上的炸泡機,“砰”的一聲巨響,無數個雪白的米泡從裏面噴湧而出,瞬間帶着甜味的香氣四溢。
(編者:2013年,美國著名科普節目《流言終結者》曾關注我國的“大炮手搖爆米花機”,在節目上演示了炸米泡的過程。爲了安全起見,操作機器的主持人身穿防爆服,而且四周也安裝了防彈玻璃。由於沒有將機器放入麻袋之中,所以“引爆”爆爐的時候爆米花直接炸开,像雨點一樣噴射而出。節目播出後在美國民衆中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流言終結者》炸米泡一集的節目畫面
炸米泡的響聲,雖說有點吵人,但人們忙於辦年貨,也不在乎,反而增添忙年的氣氛。小孩子們在即將炸響之前,都要把手捂着耳朵,但還要扭頭看着米泡機炸響,那個又愛又怕的樣子,十分好笑。
剛炸出來的米泡是熱的,很誘人,小孩們都要趕緊抓一把塞在嘴裏,滿口香滿口脆,一邊嚼着一邊拽着媽媽的衣角回家,一般人家都要炸個兩升米,米泡炸好必須放在密封的罐子裏,否則接觸了空氣,就疲軟了。
過年時,家裏來了重要客人,沒有什么好招待的,上茶這是首選,就是把米泡和白糖放進瓷碗中,加开水泡,端上來顯得很鄭重,再加糖和水的,淡一點,但是喝的那個味兒很純。
炒米泡的品種,遠非只有大米一類。可炒的品種,除了糯米(糯米炒出的“米泡”白而泡酥、喫起來爽口,一般秈米炸出的“米泡”顏色白中泛紅,不太泡酥),還有曬幹的年糕、豆絲、紅苕片、玉米、蠶豆、黃豆等,炒玉米、蠶豆、黃豆時,先要把炒物發一發水,不然炒不开,炒出的炒貨也喫不動。
米泡也可做成糕,江夏金口米泡糕以其食不粘牙,香甜酥脆,老幼鹹宜而聞名。其制作人是金口鎮的漆姓兩兄弟。民國初年,漆氏兩兄弟在金口經營米泡糕、油餈粑、油香、雞冠餃子等,當時的生意很是紅火。這一傳統手藝得以在金口流傳下來,並有所發展和創新,如在米泡糕中加入少許芝麻,變成芝麻米泡糕,使其味道更加的別具一格。
一开始喫金口米泡糕時,感覺有點像我們平時喫的米糕,但米糕沒有金口米泡糕那么可口、那么香,主要是因爲米糕是用大米制作的,而金口米泡糕是用糯米制作的,而且制作工藝很精良。
米泡糕的傳統做法是:將糯米用清水淘洗2次後,再用溫水浸泡2小時,然後撈起瀝幹;在鐵鍋中放入菜油1千克加熱後,將糯米分次放入鍋中炸熟,撈起濾油。鐵鍋中留少許熱油,加入半斤白糖、2兩半飴糖,加熱拌勻,然後將炸好的米泡糕倒入鍋中,攪拌均勻,起鍋後,切成糕狀。米泡糕一般切成長3釐米、厚1釐米、寬2釐米的片狀,這樣的小塊米泡糕拿在手上喫起來方便。
現在的米泡糕中加進了少許芝麻之後,味道又香又甜、酥脆可口。
“米泡”及米泡糕伴隨我們度過童年少年時代,以後,物質生活豐富了,喫“炒米泡”就很少了。翻閱逝去的時光,那美好的回憶,猶如一杯陳年的老酒,歷久彌香。
標題:記憶中的“炸米泡”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4395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