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崆峒:行隱人間,仗劍天涯,仙風道骨的康養福地|大美中國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3-11-19 16:55:03 熱度:34

導讀: 當“康養”“隱居”這些詞匯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旅遊熱點話題中,一座很多人以爲只存在於金庸武俠小說裏的福地仙山闖入了大家的視线。它不僅是“西來第一山”,更是著名的“道源聖地”,從黃帝問道廣成子开始,它的故...

當“康養”“隱居”這些詞匯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旅遊熱點話題中,一座很多人以爲只存在於金庸武俠小說裏的福地仙山闖入了大家的視线。它不僅是“西來第一山”,更是著名的“道源聖地”,從黃帝問道廣成子开始,它的故事早已講述了五千年,它就是——崆峒山。聞名遐邇的丹霞地貌、奇險靈秀的山巒峭壁、古樸典雅的琳宮梵剎交相輝映,使之成爲名副其實的逍遙世外天。在這裏,你既能享受逃離現實的逍遙灑脫,又能覓得重新投入生活的勇氣與智慧。

近日,鳳凰網旅遊“大美中國·趣遊崆峒山——海內外文旅達人看崆峒”活動在崆峒山舉辦。此次活動由鳳凰網聯合平涼文化旅遊產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邀海內外文旅達人幻想家japaul、旅遊約嗎(阿拉蘇)、劉錚-行走的二次元、左左說、ZEIN敘利亞小夥、外籍主持人Samuel宋明,通過爲期2天的探訪和直播體驗活動,記錄並呈現崆峒山的大美風光和人文風情。

海內外文旅達人齊聚崆峒,尋訪世外仙境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的要塞,佔據陝甘寧交匯“金三角”核心區。雖地處交通要道,崆峒山卻因其險峻的地勢,峰巒疊嶂、崖壁峭立的環境,造就了遺世獨立的仙境之風。

展开全文

採風活動當天,海內外文旅達人在崆峒古鎮集合。崆峒古鎮以軒轅黃帝問道於廣成子的歷史事件爲背景,按照道教八卦脈絡設計、修建,整體仿明清建築風格,呈別墅式組群。古鎮分爲五行苑、五色池、五味宮、五音谷和中心商業區五個功能區。此外,古鎮還創造性地恢復了古平涼的四座城門:和陽門、來遠門、萬安門和定北門。古鎮內道路縱橫交織,流水環繞,採南方園林之秀美,融道教人文之風範,將傳統的人文景觀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環保理念貫穿其中,彰顯了崆峒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崆峒古鎮內行走,不僅能欣賞到平涼的古典韻味,還能感受形態豐富、充滿地方意趣的民俗藝術。紙織畫是平涼最具特色的藝術品之一,形成於隋末唐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歷史。紙織畫的題材極爲廣泛,從山水風景、人物肖像到花鳥魚蟲均可成畫,融中國畫與編織藝術爲一體。制作紙織畫需要極致的耐心和精巧的手藝,需將一整幅水墨畫以2毫米的寬度,豎向裁剪成長條,再取一張普通宣紙按同樣的方式橫向裁剪,分別以之爲“經”和“緯”,編織成畫,作品呈現濃厚的古樸典雅氣韻。

從崆峒古鎮出發,順着蜿蜒山道,車子緩慢前行,漸漸拉开與塵世間的距離,也將煩悶與苦惱一並拋在腦後,那個仙風道骨的山水祕境慢慢在眼前展露真容。從山腳有不同的上山方式可供選擇,既可乘索道橫跨彈箏湖或乘車經五十八道桃花坪上至中台,再向上攀登,亦可直接乘車上到最高峰——香山,再從頂峰一路遊覽下山。不同路线的風景各有其韻味,美景俯仰皆拾。

崆峒山群峰相聚,有趙時春讀書台、靈龜台、八仙台及東、西、南、北、中共八台。其中,中台突起,位於海拔1800多米的崆峒山中心地帶,東、西、南、北四台環列四周,依中台四面展开,形似蓮花。又有群峰相對而出,形成彈箏峽,峽內簇擁一汪碧綠——彈箏湖。彈箏湖是涇河源頭的主流,後因防洪灌溉,在此修建水庫。峽谷中湖水流淌,撞擊岸邊的石頭,發出長短不一、高低不同、音色相異的聲音,又因峽谷回音,兩岸峭壁上巖洞蓄聲共奏,形成彈箏般的聲音。曾有詩贊曰:“晚霞留客住,夜半聞彈箏。巍巍高山志,洋洋流水情。”

擡頭可見群峰聚首,低頭可覽湖水錚錚,山水相映,造就了這一方人間世外的康養福地。

康養福地:品味清修,探祕養生

美景養身,文化養心,崆峒山正是一個能讓人身心皆愈的康養福地。中台是遊客進入景區的第一大站,集“食、住、行、遊、購、娛”六要素爲一體。在這裏,人們可以品嘗獨具崆峒山特色的“清修餐”。清修餐選用山中和當地野菜、山珍,秉持“大道至簡”的原則,最大限度保留食材本身的鮮香,烹飪成精致又味美的齋食。樸實又精巧的外觀,健康又純粹的味道,像飽嘗了一口來自大自然的清新與輕盈。對於常喫重油重鹽的外賣人士,清修餐帶來了返璞歸真的味蕾享受和養生價值。

除了清修餐,平涼地區還有諸多的養生土特產,如五谷豐登、凱灃牛肉、崆峒養生藥酒、崆峒藥枕、崆峒養生茶等,完美適配隨身攜帶保溫杯泡枸杞的新一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自古仙山多靈藥,崆峒山林深草茂,盛產多種中藥材。如今,人們利用山中藥材,特制崆峒藥枕,輔助調理身體。

崆峒山對人的療愈遠不止於此。中台立有金庸題寫的石碑,上書:“崆峒武術,威峙西陲。”其實早在金庸將崆峒派武術寫進小說之前,《爾雅·釋地》中便有記載:“空同(崆峒)之人武。”李白也曾寫詩“世傳崆峒勇”,盛贊崆峒武術。崆峒派武術作爲中國傳統的武術流派之一,其高深莫測之處,不僅源於手法、套路、技法上的神祕奇詭,更因其武術思想根植於道教文化,講究天人合一、人與宇宙能量圓融共通。採風活動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崆峒派武術代表性傳承人、崆峒武術掌派人陳虎與他的弟子們爲文旅達人們展示了高深莫測的崆峒派武術和獨特的武器。在崆峒派高手的手中,輕巧的紙扇也能化身攻防利器,爲大家帶來令人嘆爲觀止的精彩對決。

如今,崆峒派武術有了新的延展,結合道文化的養生精髓,崆峒養生拳應運而生。崆峒養生拳是崆峒派武術的基礎功法和心法,歷過傳承和創新,逐漸形成了古雅、柔美、自然的拳法體系。其拳械、技擊、功法和套路,不僅能強身健體,還有獨特的養生功能。

達人們在採風活動中偶遇了正在南台“練功”鍛煉的“神雕俠侶”夫婦:岳起中(崆峒武術研究會副會長)和張煒英(崆峒武術研究會副祕書長)。兩位八十多歲高齡的老人,仍精神灼爍,步伐穩健,打起拳來,一招一式,中氣十足。達人們跟隨着“神雕俠侶”夫婦,一起體會心靜體松、意動氣隨的崆峒養生拳心法,清掃身體的疲憊。文旅達人們表示,輕靈沉穩、虛實分明的動作,輔以道教、佛教、儒家的文化精華,崆峒派養生拳不僅養生,更滋養人心。

崆峒山攀登的道路不僅有湖光山色的柔美清新,也有陡直驚險的“天梯”向遊客們發起挑战。上天梯,也稱“天門鐵柱”,由崆峒山的开山祖師仁智禪師主持开鑿,始鑿於唐貞觀元年,經歷代維修,由最初的378 級台階變成369級,有“三星高照”“六六大順”“九九歸一”之意。古人曾寫詩形容天梯的險峻:“一步僅一寸,天門攀鐵柱,自向此間行,才得上天路。”文旅達人們在攀爬過程中表示,想要一窺人間仙境之絕美,必付諸攀登人間險阻之決心。當成功登頂,置身雲霞浩渺的群山之巔時,便覺身體的疲憊和路途的困難,皆如易散的雲煙,爲旅途平添壯闊的色彩。

人文寶地:千年古建,三教共融

崆峒山不僅有奇險靈秀的自然景觀,豐厚的人文內涵更賦予了它與衆不同的氣質。《莊子·在宥》中記載,早在公元前兩千多年,黃帝親登崆峒山,向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此後,秦始皇、漢武帝等效法黃帝,登臨崆峒;大量文人墨客也慕名前來,如司馬遷、杜甫、白居易、林澤勳、譚嗣同等,在此留下卷帙浩繁的不朽篇章。

中台立有一碑,上書“崆峒山”三字,蒼勁有力,在這座石碑身後則是以道教文化爲主的崆峒山主峰——馬鬃山。崆峒山歷來是“三教合一”的名山,又被稱爲“道源聖地”,有皇城建築群、凌空塔、雷聲峰建築群等諸多人文景觀。崆峒山古建築群分布於崆峒山景區內,現存多爲宋代和明代的建築物,共有16座主要古建,是道教文化的體現,也是佛道儒三教於一山共存的見證。

在採風活動中,文旅達人們近距離觀摩古代建築遺存,感受千年古建穿透歷史的磅礴生命力。在中台通往皇城的途中,可望見矗立在山脊上的雷聲峰古建群。雷聲峰與崆峒山主峰馬鬃山南面相連,由高而低向東南方向延伸,長約二百余米,最寬處不過三、五米。兩側均爲深谷。雷聲峰峭壁陡立,下臨深淵,若遇雷雨季節,峽谷內雷聲便如天崩地裂,令人心驚膽顫,因之得名“雷聲峰”。從北到南,雷聲峰山勢漸低,建築物均依山就勢,修建獨具匠心。行走於雷聲峰古建群中,觸摸磚石的溝壑,感受木材的紋理和裂縫,歲月從指尖溫潤地劃過。

除道教寺廟外,崆峒山坐落着諸多佛教遺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法輪寺。法輪寺,始建於唐代,是甘肅省境內較古老的漢傳佛教寺院之一,也是崆峒山佛事活動的主要場所。“法輪”是佛法的別名、喻稱,佛教認爲佛法能熄滅煩惱,就像轉輪王的輪寶,所以稱論說教法爲轉法輪,“法輪寺”之名亦出於此。中國的佛寺最初按照鴻臚寺布局建造,很多寺院又是以貴族、地主舍宅爲寺,所以中國佛教寺院的布局沿續了傳統的中國院落式建築風格,嚴格按照“伽藍七堂”的布局而建,法輪寺亦是如此。

法輪寺內有一座凌空塔,始建於宋代天聖初年。塔高30米,是典型的七級八角空心樓閣

式磚塔。凌空塔每層頂端都裝飾有飛檐,系經銅鈴,遇風則叮咚作響。明代詩人羅潮有詩贊曰:“浮屠高七級,中虛外壁立;絕頂八窗开,晴山樹歷力。”凌空塔最令人稱奇的是塔頂長有一棵松樹,如果說塔是古代人民智慧的象徵,那塔頂的松樹就是大自然造物留下的神奇一筆。在兩百多年前,小鳥亦或是松鼠在喫食或儲存過冬的食物時,不小心將樹的種子落入塔體的裂縫中,憑着裂縫中的泥土和雨水的滋養,種子破土而出,年年月月,在裂縫中逐漸生長,最終形成“古塔托松”這一罕見的聖景。生命的頑強和堅韌,在塔頂隨風搖曳。

道源聖地:茗茶論道,俠舞崆峒

被快節奏的焦慮驅使着的年輕人,可以試着在崆峒山隨處可見的道文化中尋覓治愈良方。在採風活動中,文旅達人們經過酣暢淋漓的攀登之後,再次於皇城齊聚。皇城,又稱絕頂、太和宮,始建於北宋乾德年間,是崆峒山保存最完整的一組明代建築群。皇城仿照中國宮殿所建,包括磨針觀、十二元帥殿、靈官洞、太白樓、獻殿、真武殿、玉皇殿、天師殿、藥王殿、老君樓、天仙宮等11處建築。從東台至皇城這一中軸线上,每座廟宇都充分體現出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群方正嚴整、中軸突出、縱深成串、左右對稱的傳統風格,又體現了道教宮觀建築以神殿爲主,以道衆居室爲輔的特色。

太上老君樓坐落在皇城的西南角,又稱太上老君殿。東向的殿內正中立着一尊彩塑的太上老君老子坐像。殿內山牆上有自明代嘉靖年間至清代用金粉鑲嵌的“老子八十一化圖”壁畫,以《老子化胡經》爲藍本,共 82 幀,分別彩繪於山牆的東西兩側,以圖像的方式詮釋了“老子西出化胡”的故事。文旅達人們跟隨着壁畫圖文並茂的描述,回顧了老子從化身爲“道”至化“舍衛國”的傳奇一生。

道教經典在如今“反內卷”“重養生”的社會環境下,成爲越來越多年輕人的生活“索引”。在皇城廣場,文旅達人們遇見了崆峒山道文化傳承人脫維華道長。達人們跟隨着脫道長一起學習打坐,感受天人合一的圓融,體悟道文化養生的玄妙。在崆峒的天地遼闊間,煮上一壺好茶,就着幾盤點心,邀三五好友,齊聚小院,聽晨鐘暮鼓,談笑風生,更是人生快事。來崆峒山,從道文化古老的智慧汲取源源不斷的力量,消解來自外部和內心的雙重生存壓力。

從皇城登至最高頂——香山,所見又是另一番景象。曾經費力攀登的險峰,此刻舒展於腳下,而曾想逃避的人群,此時也隱匿在煙波浩渺的群山之間。物與我皆忘,唯心靈愈漸豐盈。

每個人心中都存在着一個未曾到達的遠方,那裏盛放着兒時天馬行空的幻想和長大後小心翼翼的夢想。本期鳳凰網旅遊“大美中國·趣遊崆峒山——海內外文旅達人看崆峒”活動將崆峒山這樣一個融武俠世界的熱血柔腸、仙俠世界的超凡脫俗、人文世界的瑰麗壯闊爲一體的桃源仙境帶給大家,從此,彷徨之心多了一處安身之所。

同時,在文旅高質量發展的今天,本次活動從平涼當地自然、文化資源等優勢出發,以崆峒山爲文旅發力點,採用多樣化的新媒體傳播手段,以現場直播形式進行體驗性、互動性傳播,以活動微記錄聚焦優質旅遊資源,在展現崆峒山絕美自然風光的同時,進一步挖掘古跡背後深厚的文化底蕴,爲風景、古建賦予更多人文思考內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創新發展,爲文旅產業發展注入活力。



標題:問道崆峒:行隱人間,仗劍天涯,仙風道骨的康養福地|大美中國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32465.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