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火純青的蘇巍青:炒飯“飯要粒粒分开,還要粘着蛋”只是基礎要求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3-06-09 17:08:58 熱度:17

導讀: [ The fire of Chinese Cuisine ] 中餐的火 中國人形容人技藝了得, 會說“爐火純青”。 我一聽這話, 就想起粵菜。 現在高端餐飲裏別說中國八大菜系也悄悄成了雜燴,中西餐...

[ The fire of Chinese Cuisine ]

中餐的火

中國人形容人技藝了得,

會說“爐火純青”。

我一聽這話,

就想起粵菜。

現在高端餐飲裏別說中國八大菜系也悄悄成了雜燴,中西餐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這是交通便利帶來的。但如果人家問我中西餐的本質區別,我想說,還是“火”。中國人喜歡熱鍋快菜,老師傅不知道溫度計是什么,控制火候全憑經驗。這是比“少許”還難描述的“玄學”。

一切都在變,可偏偏粵菜的地位“我自巋然不動”,融合一切,卻獨善其身。不得不承認,對火的講究,第一名的還是粵菜。我和上海朗廷行政總廚蘇巍青師傅聊天,他是粵菜出身的上海人,我下意識开始猜,做什么融合菜?

就做傳統粵菜,他說。

因爲,他對“火”有執迷。回憶青蔥的90年代,幾乎所有的粵菜都开始在香港和澳門創新,他彼時在澳門的廚房裏求學。

蘇師傅說,最早的港澳酒店並沒有中餐,直到唐閣香港紅了之後,才有了雨後春筍般的酒店粵菜潮。

松茸湯錦鯉斑肉餃

展开全文

在這個無所不用其極的時代裏,真正的扎實是時間的投入,傳承和守護,還是讓我敬畏。17就去港澳學習粵菜料理的蘇師傅,在“松茸湯錦鯉斑肉餃”首創時就帶領團隊研發了陸續三個月。魚形惟妙惟肖,“魚皮”薄透如膚,裏面的餡料鮮甜潤口,是飽滿的星斑肉、榆耳、黃耳和松茸,全是寶。我連餃帶湯喫完整道,我驚訝這湯喝完齒頰留香,嘴裏留甘甜,輕盈舒服。他和我說松茸久燉發酸,香味又稍縱即逝。所以在老雞火腿清高湯基礎上,加一遍這個產季極稀少的鮮松茸急燉出味,再加一遍研磨的幹松茸蜻蜓點水般留香。

這樣的菜,可不是會遊小金魚,一片匠心如漆似膠,輕易喫不着。

老廣說“倒扇羅幃蟬透衣,嫣紅淺笑半含癡”是蝦餃,“纖腰細擺面帶紅,玉潔膚嬌乳交融”是燒賣。一看那半透不透的澄面皮,一般人其實已經被勾去了,可一見蘇師傅做的廣式點心,竟然能坐懷不亂一會再喫。

唐閣(上海)魚籽燕窩龍蝦餃 豆苗鮮蝦餃 蟹皇小籠包

話說回來,上海這樣洋派的城市,最早出現海派西餐,還是受了廣州影響,被稱作“番菜”。傳說明萬歷年間,其實上海籍進士徐光啓已經把意大利傳教士郭居靜等人引入上海時,就同時引進了西菜,可遠未成民間氣候。《晶報》刊文稱:“廣東人華夷之辨甚嚴,舶來之品恆以番字冠之,番菜之名始此。”由於“十三行”的緣故,早期廣州的政、商界貴人也曾以西餐招待番客。廣州“十三行”商人是清代中國的三大商人集團之一,是繼徽商和晉商之後中國有名的商人群體,這意味着“商務宴請”的成熟。

洋行當廚的粵僕徐老高,用街邊挑籮賣煎牛排賺得第一桶金,在廣州开了第一家中國人的西餐館,那年,是163年前。《紐約時報》記者在新聞專稿《清國名城廣州遊歷記》寫道:“在這裏,我們开始談論一種最豪華的清式大餐,是用牛排做的。先前,我常聽人說廣州牛排如何如何美味,但從未有親口嘗過。”

1843年,上海在五口通商开埠,英美法在上海設立租界。大批洋人湧入,尋覓廚師,自然首選廣東人。“商務宴請”的中心瞬間乾坤大挪移,西餐廳與粵菜館子在上海蓬勃發展。廣州作爲千年不衰的通商港口,與世界中西互通的飲食符號,早建立了美食盛名。而上海人本來就習慣清淡飲食。粵菜以貴價食材的精細料理與清鮮調味,輕松佔據上風。

民國期間,滬上南京路的“中國四大百貨”永安、先施、新新、大新均爲廣東中山人所开,其中的高檔粵菜餐廳,不乏政商界名流光顧。歷史原因讓上海市場與粵菜進一步催化,相似的地理環境及飲食習慣也造就了粵菜在滬上的發展沃土。直至上海90年代,上海高級餐飲廚師清一色學粵菜,蔚然成風。

這就不難解釋,不少滬上老人家也要喫早茶,老香港人“一盅兩件”(一壺茶兩個點心)的傳統在這裏有增不減,上海人會點菊普或咖啡配。老廣人好玩,有叫“齋咖”作“飛沙走奶”,沒有砂糖沒有奶的意思。老上海人聽到,是服帖的。

“18歲剛剛在澳門接觸粵菜,都是傳統菜,非常傳統。”那時的澳門,和上海是完全不同的菜系呈現,上海多臨江,東海海鮮比較多,澳門則是深海海鮮見長。“當時見到了一些很大規格的蝦和其他叫不出名字的海產,上海基本沒有。可能會有一些香港的廣東師傅帶去上海,但非常有限。”能以廚師的視角打开世界感官,對當時的蘇師傅來說幫助相當大。

在澳門的廚房,他經歷了魔鬼訓練,“每一個步驟都要做很久,才有資格晉級”。蘇師傅回憶,差不多從早上9點一直做到晚上11點30,甚至兩三個月一直維持這個狀態。經常連着不休,每天工作都超過了15個小時。“那時候勞工比較多,住在澳門的員工宿舍,差不多四五個人一間的上下鋪。”

一盤炒飯要火功,一碗炒鮮奶不要火的功

學習控制火,是蘇師傅學廚入門期間最癡迷的事。“你知道什么時候關火、开火;用什么溫度去炒一個極小的菜,這是可以學好幾年的東西。”每個廚師對菜的理解不同,現在也在盡量做到標准化。

第二癡迷的事,是用當天賣不掉的飯練習炒飯。炒飯最講究的,就是顛鍋速度,還有均勻度和溫度控制,稍不留意就會焦。燙而不焦,爽口但不幹,是蘇師傅評判好炒飯的標准。炒飯“飯要粒粒分开,還要粘着蛋”只是基礎要求。在唐閣,炒飯有兩個步驟是必須的,一是頭抽,二是點湯。出鍋時,加進蔥花炒香,點完頭抽再點湯,會包裹一層水分在上面,不會讓米飯變幹,這就是訣竅。

我說,那都是年輕時候,師傅教的嗎?蘇師傅說,以前廚房裏所有手藝,全靠熟能生巧的摸索和悟。彼時的大師傅們可能也不習慣教人,不會刻意地手把手傳授技巧,他說。

那有“悟”的標准嗎?如何積累扎實的基本功?

蘇師傅給出的答案是——偷喫。“當你本身比較喜好喫東西,就很會用心地學。坦白講,所有人都在偷喫。任何你想嘗試的味道,或是師傅燒的拿手菜,肯定會去偷喫一點的。”

“廚師很講悟性的,有些人他就是學不會,有些人喫一口,就知道訣竅的點在哪裏。”

有了充分的理由,我在後廚偷喫他親手做的水牛乳炒鮮奶,我一嘴滑倒在夏天的鹹鮮細雪裏,和順德炒牛奶類似,雖不是貴菜,但非常考驗師傅的手藝。

“油溫、手速、鍋鏟的感覺,協作能力缺一不可。鏟蛋白條,可不是每個人都能鏟好的,得鏟出波輪狀,再一條條推出來,最後再鏟蛋白墊底,然後把這波輪狀的東西放在上面,整個形狀很好看又很嫩,需要常年累月的反復練習。”

我只知道“炒”靠關火後的鍋內余溫,爲了悟出真諦,把整盤喫完。看水牛奶還有剩,頓悟出來,還可以申請加個菜…

水牛奶牛肝菌扒菜膽

除了觀察火候,蘇師傅也在觀察人。在他看來,現代人對食物的感官和十幾年前完全不一樣。“現在人們不喜歡喫太硬太幹的東西,菜單裏有一兩個炸的就可以,多了喫不慣;還偏愛有汁水,清淡的飲食。”

近乎“絕種”的金錢蟹盒

提及順德的百年名菜,一度在婚宴喜事才會出現的金錢蟹盒不能缺席,閃亮的菜名寓意,包裹豬、肉、蝦和當地臘味的滿溢餡料祝福,如今卻難尋正統好味。

“我還是希望可以做一些比較傳統的東西,不光有小創新,傳統的東西也能保持的很好。”蘇師傅的金錢蟹盒和傳統最大的不同,是餡料。摒棄豬肉,改用鮮甜度更高的阿拉斯加蟹肉和蝦肉入饌,其余仍延舊法。

提前備好的肥豬膘切片裁圓,用白砂糖、玫瑰露酒、米酒醃制一晚,這是蟹盒的“冰皮”,洗淨後,再用蛋白漿“上漿”炸制,它最有優勢的地方,就是放在那裏半小時,還是脆的。

“特別難調,特別難炸是真的,油溫低一點會瀉掉,高一點又會發泡,需要把油溫精准地控制在10-15℃以內。”天然蟹油與豬油脂海陸相會,微量,就奇香迸發,飽滿鮮香又不失本味。現在還能喫到這口傳統,實屬不易,畢竟制作復雜還要功夫深,價格貴又不討好。“原來順德只要結婚,就一定會有這道菜,但現在估計不會了。上海任何一家餐廳,都沒人做正宗金錢蟹盒。”

粵菜:老火,湯還是湯

廣東湯水在全國地位甚高,“清且淡”是稱得上優秀的唯二標准。以前,我不理解《黃庭經》裏說的“淡然無味天人糧"。《說文解字》所說:"淡,薄味也。”那么,"淡"不是說沒味道,不是濃鬱的反義,而足一種中和的味道。《莊子》中的"君子之交淡若水。"也是這個意思,因淡泊而達成天人合一。

“我們愿意花重材料做,湯底都是一斤碼一斤水,最後出來一斤湯,這樣的湯才有味。”唐閣遵循“煲三燉四”的靚湯法則,湯底燉4小時後,蘇師傅會不厭其煩,把整個原湯清掉後再分別燉螺和海參,最後才組合。所有的湯搭配原理主要看功效,寒性溫性食材和合理口味結合,像石斛基本是春夏季喫,是時令中藥材的概念。

石斛螺頭燉遼參

石斛響螺燉遼參湯,螺頭主肺氣,石斛微寒,在漸漸熱起來的上海,正清脾胃。響螺、幹螺頭燉湯底,之後制作復合性香氣的清湯,瑤柱、火腿、雞湯的味道兼而有之。遼參與響螺各有獨立滋味,蘇師傅提升各自鮮味和香度後,拿沒有本味的石斛充當藥材,令清香忽隱忽現,最後用紅棗中和寒性,順便給整道湯提味。

更難得的是,遼參的腥味去的很好,還混着一絲柑橘香。“我們基本都用正宗關東遼參,肉質厚,而且品質越好的遼參,自身的腥味就越少,生長周期也足夠長。”

蘇師傅把“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用在了泡發海參上。純淨水煮沸確保恆溫100℃,再與冰水交替上陣,保證海參始終在兩個恆定溫度中切換,每天重復數次,直至達到最佳的脆爽和柔韌。入湯的海參,還要慢煨,析出最後一點腥味。

這盅湯,湯與食都舒服。

鴿子喫厭了

食客對廣州的飲食深刻印象,多與番菜有關,位列頭牌的,必有紅燒乳鴿一席。這點,梁實秋也觀察到了“喫鴿子的風氣大概是以廣東爲最盛,燒烤店裏常掛着一排排烤鴿子。”郭沫若也在離任中山大學教職時用此味告別“喫了荔枝,喫了龍眼蕉,喫了田雞飯,喫了燒鴿。”

紅燒乳鴿,也逐漸從西餐館的代表菜,變成了粵菜的象徵。1939年《晶報》以“宋美齡喜食燒乳鴿”爲題,介紹這一廣東特色:乳鴿爲粵中家禽獨有珍品,“他處所產,遠不及其肥美。”可喫多了,我开始對乳鴿有些抵觸,但聽完蘇師傅的做法,迫不及待起來。

傳統廣東菜裏,有道以繁復著稱的經典菜——荔茸香酥鴨,整只鴨子扣成紅鴨,以此爲底,演變多種菜式。“據我了解,廣東菜裏有道荔茸香酥鴨。”

傳統香酥鴨有個問題,就是本味不夠,味道比較單調。紅鴨醃頭抽,再用香料和豉油去扣,蒸1小時後,整個鴨子已經酥爛,再去炸,其實很油膩的,許多人不愿意喫。

“我們按潮州做法改良後,底下有層腐皮,上面放層蝦膠,紅鴨切絲,拌上韭黃和一點五香粉、胡椒粉鋪在上面,最後蓋一層荔茸去炸,這樣口味的層次感會非常重,香氣也會不一樣。”

考慮到有些人擔心鴨羶味,蘇師傅就替換成了乳鴿。乳鴿幼嫩,蝦蓉鮮甜,荔蓉增加令人滿足的厚味,每一口都簌簌掉下我怕胖的靈魂。

我好奇的醬汁,其實是花菇、蒜蓉、蔥花、姜、蠔油的精妙調配。“不想讓大家喫下去口感太幹,所以墊一點汁水。”蘇師傅整道菜其實沒加任何調味,只有打蝦膠時放的一點鹽。他層次處理上也幹練,腐皮上釀層薄薄的蝦膠,乳鴿絲和韭黃緊隨其後,讓炸荔茸頂峰相見。“炸荔茸對火候也很有要求,油溫太低容易散,太高又容易焦糊。”

生拆鮮蟹肉扒花膠

該滑嫩,該酥脆,該鍋氣襲人…涇渭分明,對於每道菜最爲核心的火候控制,蘇師傅仍在不斷精進。

如今的上海外灘,各式餐廳正以平均三天一家的速度搶奪味蕾,對菜式的要求和創新力度也更高,但以粵爲宗的海派番菜文化,仍是其中最特別的存在。“我們傳承手法與技藝,一些傳統菜式其實不需要太大改良,只在原材料上有20%的微調,仍遵循本來的做法和口味,努力讓一道普通的菜式盡善盡美,是我們真正要做到的事。”蘇師傅說。

老陳皮紅豆糕

我最後喫的老陳皮紅豆糕,沒有加一點凝膠,靠紅豆起沙自然結凍。15年老陳皮味濃鬱,青檸與橙皮屑芬芳。嘴裏甜清沙幼,純天然的滋味,把我拉回綿綿長長的童年。那時候,什么事都慢。

神 婆 問

你 喜 歡 粵 菜 嗎 ?

“不耽誤你時間了,

得闲一起喝茶!”

——TVB

Food Bless You!

《風味人間》顧問

《神一樣的餐桌》主人

《食野中國》《人間值得369》制片人



標題:爐火純青的蘇巍青:炒飯“飯要粒粒分开,還要粘着蛋”只是基礎要求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1680.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