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計劃鼓勵並購重組,已經起草徵求意見稿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11-17 08:50:04 熱度:2

導讀: 又一地方政府計劃鼓勵並購重組。 券商中國記者從深圳市委金融辦獲悉,目前深圳已起草《關於進一步推動我市上市公司和產業企業並購重組 助力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的若幹措施》(徵求意見稿),相關正式文件等徵求意...

又一地方政府計劃鼓勵並購重組。

券商中國記者從深圳市委金融辦獲悉,目前深圳已起草《關於進一步推動我市上市公司和產業企業並購重組 助力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的若幹措施》(徵求意見稿),相關正式文件等徵求意見後會擇機出台。

另據記者從其他業內人士處獨家獲得上述徵求意見稿全文,上述文件共提出十一條政策措施:

1. 建立上市公司並購重組項目庫;

2. 擴大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儲備範圍;

3. 持續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

4. 豐富上市公司並購重組融資渠道;

5.支持上市公司开展並購業務“走出去”

6. 打造上市公司並購重組服務和互聯互通中心;

7. 培育壯大並購重組專業化服務機構;

8. 構建上市公司並購重組人才匯聚高地;

9. 提升大灣區並購重組輻射影響力;

10. 強化並購重組聯席會議機制和保障措施;

11. 其他事項。

不止是深圳,記者注意到,近期以來多個地方政府強調要落實國家一攬子增量政策,推動當地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其中重點提出要鼓勵上市公司通過並購重組向新質生產力方向轉型升級,引導金融機構圍繞並購重組創新產品以提供並購貸等綜合支持。

展开全文

建立上市公司並購重組項目庫

近日,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到,爲鼓勵區域上市公司通過並購重組提升質量,深圳市委金融辦正在酝釀出台相關利好政策。

深圳即將出爐的是《關於進一步推動我市上市公司和產業企業並購重組 助力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的若幹措施》,該文件又稱爲“深圳並購11條”,目前處於徵求意見階段,深圳市委金融辦正向相關單位和各區徵求建議。

徵求意見稿稱,要支持深圳市上市公司注入優質資產、提升投資價值,助力深圳以先進制造業爲主體的“20+8”战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發展壯大,增強產業經濟發展新優勢。

其中最受關注的是,深圳要進行並購項目儲備,其用了兩條舉措進行明確。徵求意見稿的第一條表示,要“建立深圳市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後備項目庫,對於符合證監會並購政策要求的項目,積極推進申報;對於暫不滿足且屬於‘硬科技’‘三創四新’屬性領域的項目,納入深圳市後備項目庫孵化培育。”要形成“後備一批、意向一批、儲備一批、申報一批”的滾動實施機制。

在第二條中,深圳提出要建立“市區聯動+部門協同+金融機構推薦”項目推動機制,分領域、分行業在全市範圍內开展存量上市公司並購重組資產項目梳理、徵集、遴選工作。同時要擴大儲備範圍,對行業偏向進行了明確,稱要“擴大聚焦新質生產力的‘硬科技’‘三創’屬性尤其是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以及新賽道和未來產業領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能夠解決‘卡脖子’問題的科技型上市公司的並購重組。”

深圳“並購11條”還在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跨境並購等方面提出政策。比如支持國資國企上市公司積極參與並購重組,圍繞主業進行產業鏈整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又如鼓勵上市公司並購境外優質資產,在資金出境、跨境換股方面予以便利支持。鼓勵上市公司提升外匯風險管理水平。優化跨境人民幣和外匯業務流。

財政補貼採用“撥改投”方式設並購基金

對於上市公司並購重組涉及的核心問題——資金,徵求意見稿表示計劃多通過多種舉措以豐富上市公司並購重組融資渠道,包括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

具體來看,深圳計劃鼓勵金融機構爲並購重組及後續運營提供並購貸款、並購保險、並購債券等金融品種,推進非居民並購貸款創新試點,研究科技型企業參股型並購貸款創新試點。持續創新“並購+”組合融資工具,拓寬直接融資渠道,通過設立並購基金、發行債券等方式提供低成本、全周期投融資服務。

深圳擬強化深圳市“20+8”產業基金對並購產業領域的投入力度,對納入深圳市並購項目庫的項目,納入“20+8”產業基金支持範圍。

徵求意見計劃推進財政性補貼資金採用“撥改投”等方式設立並購專項基金,通過跟投、直投等多元化方式,重點支持符合深圳市“硬科技”領域的科創項目。

另外,深圳計劃支持產業鏈“鏈主”企業开展企業風險投資(CVC),圍繞本產業鏈關鍵環節开展並購重組。支持銀行、社保基金、企業年金、保險資金、私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並購重組。鼓勵合格境外投資者通過 QFII、RQFII、QFLP 等參與上市公司並購重組。

引進“產業+金融”的並購重組人才

除了在項目資源儲備、創新產品豐富並購融資渠道外,深圳還計劃通過“培育壯大並購重組專業化服務機構”以及“構建上市公司並購重組人才匯聚高地”等方式引入優秀的並購重組力量。

在培育服務機構方面,徵求意見稿稱,要引導證券機構、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加大並購重組的布局和投入力度,力爭打造一流投行。鼓勵中介機構通過兼並重組、聯營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強,培育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投資銀行。

加強本市上市公司並購重組中介機構培育和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在深金融機構申請並購重組相關業務資質,培養並購重組專業團隊。提高並購重組團隊市場化、專業化服務能力,支持市內並購重組服務機構由重資產向輕資產、重專業化服務轉型,提高優質並購重組服務能力,加快培育一批行業領先、輻射全國的並購重組專業服務頭部企業。

徵求意見稿還表示,支持全球優質並購重組服務機構在深設立總部或者分支機構。

此外,要依托上市公司並購重組試點項目庫和後備項目庫,搭建企業與金融中介機構對接平台,加強中介服務機構在法律、財務、咨詢、評估、托管、擔保等方面的專業支撐作用。

在人才方面,徵求意見稿提出,要建立上市公司並購重組人才滾動培養計劃,納入“深圳市百千萬金融人才培養工程”。

計劃引進一批具有“產業+金融”復合背景的高層次並購重組人才,對符合條件的優秀人才及優秀團隊成員可按規定辦理落戶,支持申報領軍人才提升計劃、骨幹人才培養計劃等,並在住房、子女入學、醫療保健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對通過並購重組爲深圳產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高管團隊成員,符合條件的可給予落戶支持。

鼓勵在深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加強與企業、金融機構开展多層次合作,开設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專業課程,培養一批支撐本市上市公司並購重組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市裏成立並購重組聯席會議機制

爲了下好一盤棋,推進好並購重組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深圳計劃“強化並購重組聯席會議機制和保障措施”。

據徵求意見稿,深圳將成立由分管金融的市領導擔任總召集人,市委金融辦和證監局牽頭,市發改、國資、工信、稅務、金融監管、外管等各部門及各區組成的聯席會議機制,協調推進上市公司並購重組相關工作。

支持各部門根據上位政策和工作實踐,出台支持上市公司並購重組發展的專項政策,建立項目申報發行綠色通道。市金融管理部門會同相關部門健全專項協調機制,定期對本市資本市場政策導向、市場動態等進行跟蹤分析。

市區各部門針對企業並購重組提供相關政策扶持、營造良好政企環境,支持專業管理能力強、政策支持力度大、要素集聚程度高的區或園區打造並購集聚區,搭建“一站式”並購公共服務平台,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並購重組,推動深圳市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

在資本市場方面,徵求意見稿提出要“打造上市公司並購重組服務和互聯互通中心”具體來看,支持深圳證券交易所構建更加適應上市公司並購重組的發展體系,加強市場培育並爲相關項目提供全周期、一站式服務。支持深圳證券交易所研究开展“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在並購重組上探索深港規則互聯互通。支持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優質企業參與市內相同類型產業並購重組。打造深交所科技成果轉化交易中心等做優做強,爲科創企業提供輔導培訓、路演推介、融資對接等服務。

強化城市聯動並形成產業規模效應

此外,“並購11條”還提出,要“提升大灣區並購重組輻射影響力”,主要從城市聯動、辦會交流、吸引專家學者研究等方面推進。

具體來看,要鼓勵上市公司並購重組通過整合同類企業,強化城市聯動並加快形成產業規模效應。

支持深圳上市公司協會、深證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等協會機構設立並購重組專業委員會,凝聚各方力量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積極承辦各類全國並購重組行業交流論壇。

充分發揮大型展會窗口作用,加大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宣傳推廣力度,吸引資產管理機構、專業服務機構和行業專家參與上市公司並購重組研究與實踐,促進上市公司並購重組項目、企業、技術、人才、資金集聚。

今年以來深圳已持續積極推動上市公司並購重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深圳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累計啓動並購重組項目90單,其中已完成34單,完成項目的交易總價值102.54億元人民幣,排名全國主要城市第二。

其中,自並購六條發布以來,深圳本地上市公司已累計啓動並購重組項目16單,已披露的交易總價值117.90億元,排名全國城市第二。

深圳市委金融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朱江在11月1日第六個“深圳企業家日”優化營商環境政策宣講會上表示,深圳起草了產業並購專項政策,目前正在徵求意見;深圳正在摸排並購意向企業,首輪已超30家提出意向。深圳將盡快出台產業並購重組專項政策,建設並購重組後備資源庫,豐富上市公司並購重組融資渠道,用好優質大市值公司簡易審核程序,推動形成以“20+8”战略性新興產業爲主體、以細分龍頭爲特色、境內境外市場並購重組聯動的產業經濟發展新格局。

(原題爲:利好來襲!並購重組,重磅消息!)



標題:深圳計劃鼓勵並購重組,已經起草徵求意見稿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100093.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