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也曾在哀牢山迷路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11-12 08:56:07 熱度:2

導讀: 近來,哀牢山頻頻出圈,有不少博主出於獵奇,前往自然環境復雜的哀牢山。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徐霞客,也曾專程到哀牢山探險。 爲查找長江的源頭前往西南 明神宗萬歷十四年(1586年),徐霞客出生在...

近來,哀牢山頻頻出圈,有不少博主出於獵奇,前往自然環境復雜的哀牢山。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徐霞客,也曾專程到哀牢山探險。

爲查找長江的源頭前往西南

明神宗萬歷十四年(1586年),徐霞客出生在南直隸江陰,從小他就喜愛旅遊,“余髫年蓄五岳志”,青年時期更是立志問奇於名山大川,並有過初步的旅遊考察。他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

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23歲的徐霞客從家鄉江蘇江陰出發,开始了他遍及全國的地質探險和旅行活動。

博主們一致稱險的哀牢山,曾被譽爲哀牢王國的神山聖嶺,坐落在保山壩的東南方向。“哀牢”在彝語中是“老虎”的意思,或許是因爲這裏曾經是老虎的棲息地,也或許是當地人對山勢險峻的一種比喻,才有這個命名。哀牢山自古就以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蕴,吸引歷代文人騷客前來覽勝探險,顯然徐霞客也不能缺席。

明思宗崇禎九年(1636年)51歲的徐霞客下定決心要到西南遠徵探險考察。他在致明代文學家、畫家,好友陳繼儒的書信說:“弘祖將決策西遊,從群柯夜郎以極碉門鐵橋之外。其地皆豺嗥鼯嘯,魑魅縱橫之區,往返難以時計,死生不能自保,嘗恨上無以窮天文之沓緲,下無以研性命之深微,中無以砥世俗之紛杳,惟此高深之間,可以目搪足析。”“弘祖”是徐霞客的名。名儒陳繼儒因他眉宇間有煙霞氣,以及早出晚歸,伴霞而行,便稱他爲“霞客”。徐弘祖索性就以此爲號。徐霞客明知路途遙遠,往返難以計程,道途艱險,死生不能自保,仍然決心西遊,其決心可見一斑。

爲何會有西南之行?顯然,徐霞客這次探險活動,目的是科考,通過親自觀察實踐,去揭示自然規律,按其《溯江紀源》中所寫,應是去查找長江的源頭。在這篇文章中,他寫道:“江、河爲南北二經,以其特達於海也。而余邑正當大江入海之衝……生長其地者,望洋擊楫,知其大而不知其遠;溯流窮源,知其遠者,亦以爲發源岷山而已。余初考紀籍,見大河自積石入中國,溯其源者,計其地,去岷山西北萬余裏,何江源短而河源長也?豈河之大更倍於江乎?”這就是徐霞客一心想到西南地區去旅遊探險科學考察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地人將哀牢山稱爲安樂山

徐霞客萬裏遠徵西南,他深入湘西、桂、黔、滇的窮鄉僻壤,邊陲之地,乃至山高谷深的橫斷山區,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三江並流地區探險考察,取得了集多種學科的豐碩成果,成爲17世紀時世界上第一位長期從事野外考察的偉大探險家。

展开全文

徐霞客在滇西一帶探險考察,在此他發現了硫磺塘,也就是如今的騰衝十二景之一“一泓熱海”後,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六月初二,徐霞客出永昌古城東門,一路繞行青華海,來到東山腳下,开始他的哀牢山之行與探險考察;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探訪想念已久的落水洞。

在《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中,他寫到:“初二日出東門,溪之自龍泉門灌城而東者,亦透城而出。度吊橋,遂隨之東行田塍中。十裏至河中村,有石橋,北來之水遂分而爲二:一由橋而東南注,一繞村而西南曲。越橋東一裏余,則其地中窪而沮洳。又裏余,越岡而東,一裏,抵東山之麓。由岐東北二裏,過大官廟,上山,曲折甚峻,二裏余,至哀牢寺。寺倚層巖下,西南向,其上崖勢層疊而起,即哀牢山也。”

徐霞客來到了哀牢王當年的地界大官廟。大官廟,既是廟子,又是村名,古時稱“哀牢村”,村前建有第八代哀牢王禁高的御花園,包括玉泉、壽桃園、動物園、御茶寺四部分,其中的玉泉是哀牢國的王公貴族遊覽垂釣之地,徐霞客說“兩孔,而中出比目魚”,說明徐霞客在這裏看到了比目魚。之後,他沿着崎嶇陡峭的山路,走了二裏多,到了飛檐翹壁的哀牢寺。哀牢寺原是一個溶洞,後歷經改建,到了明朝,道士入駐哀牢祠,改塑孔子、老子像,祠又改爲寺。哀牢山的“頂崖”之上,徐霞客仔細觀察了金井,發現“水皆滿而不溢,其深尺余,所謂金井也”。

在哀牢寺喫過飯後,徐霞客從寺後沿山崖繼續攀登,“頂崖者,石屏高插峰頭,南北起兩角而中平。”這是徐霞客在哀牢山山頂看到的景象,在北崖上他還發現了一塊刻着“安樂”的石碑,“又一碑樹北頂,惡哀牢之名,易爲安樂焉,益無徵矣。”這塊石碑解答了爲何當地人會將哀牢山稱爲安樂山的原因。

此外,徐霞客還觀察到三崖之間拱出一塊平脊,脊中藏有兩口井,十分奇特,兩口井相隔不遠,也很淺,但水滿而不溢,“孔如二大屨並列,中隔寸許,水皆滿而不溢,其深尺余。”因天色已晚,徐霞客下山投宿在附近的村民家中。

探險考察收獲頗豐

六月初三下雨不止,待到雨停,徐霞客再次出發想要尋找當地人所說的“落水坑”,即落水洞,但遍尋不得。

這一路他記錄下了所見的山巒雄奇與驚險:“東壁甚雄,峽底稍隆起,而水與路影亦俱絕。”山中樹林茂密,山崖高低錯落,方向難辨,日暮將至,徐霞客在此迷失了方向,“二裏出峽門,已暮,從昏黑中峻下二裏,西南渡一溪橋,又西北從岐逾坡,昏黑中竟失路。”踟躕了有二裏地,所幸遇到了一個小小的村子,借宿在了村民的小屋中。次日晨起,徐霞客又趕了三十四裏路,方才回到了州城南門。

徐霞客在哀牢山的探險考察收獲頗豐,所以他在《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中記述比較詳細。雖然從他的記載來看,在哀牢山沒有遇到較大的險情,可也出現了迷路的險象。但他畢竟對哀牢山進行了實地考察,留下了不少史料。

這次西南行是徐霞客最後一次遠途探險出遊,在西南長達四年的探險中,沿途所經區域大部分仍未开化,深山密林,人跡罕至,猛獸肆虐。進入廣西、貴州、雲南以後,更是山險水惡,地窮民貧,且時常遇到強盜、小人的騷擾和敲詐,路途異常兇險。有時強盜洗劫了他的全部余資,身無分文,甚至被困十多天的情況都有。飽經磨難的徐霞客感嘆道:“窮徒之中,屢遭拐竊,其何堪乎!”

在崇山峻嶺、人煙稀少的山區探險求索時,經常是莽棘沒膝,山徑明滅,撲朔迷離,徐霞客就採取設置路標的辦法,以保留返程路途。這一時期是徐霞客一生旅遊考察的高峰時期,是最輝煌、最富有成就的時期。他對巖溶地貌區做了詳細、全面的考察,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對河流水系、山脈走向、火山地熱進行探究,形成了自己的地理思想和方法。徐霞客堅持寫下了十余篇珍貴的《滇遊日記》,這是雲南省最早、最完整的歷史文獻記錄,爲雲南省的开發建設提供了重要資料。

崇禎十三年(1640年),徐霞客一直到達中緬交界的騰越,即今雲南騰衝,不幸身患重病,因足疾無法行走,仍堅持編寫《遊記》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萬字的《徐霞客遊記》。後來,病情加重,是雲南地方官員用車船把他送回家鄉江陰的。

徐霞客的探險考察活動,持續了三十多年。他基本靠自己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難,先後四次進行了長距離的跋涉,足跡遍及今天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廣西、貴州、雲南等21個省、市、自治區,他硬是靠自己的雙腳走了大半個中國。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徐霞客在家中病逝,終年56歲。文並供圖/劉永加



標題:徐霞客也曾在哀牢山迷路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99169.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