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11-08 08:53:28 熱度:2
來源:11月1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韓浩月
季秋時節,來到位於江西省鷹潭市的龍虎山,相約“番茄讀旅季”,與多位網絡文學作家共遊龍虎山。閱讀山水,並將眼下的風景寫進文字中,擁有文學意味的旅行,總是值得記述。
鷹潭市的市名由來,與鷹有關,看到這個名字,就會聯想到潭中有魚,鷹盤踞上空伺機而動,很有畫面感。鷹潭市西南方向20公裏,有座山名叫龍虎山。山名由來,一個傳說是東漢時期張道陵在此煉成仙丹,並引出龍虎異象;另一傳說是猛虎阻攔青龍歸海,爭鬥後化爲山,“兩山對峙,狀若龍虎”。在龍虎山景區,還有一個象鼻山,以形命名的山名,往往牽強附會,多半靠猜,但象鼻山確實惟妙惟肖,誠不欺我。
龍虎山懸棺。(本組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在龍虎山漫步的時候,腦海裏總是盤桓幾種動物形象,分別是鷹、龍、虎、象,先不管體形大小,它們都是猛獸。其中,鷹與虎的攻擊性強一點,龍與象的性格溫和一點,但要是真被惹急了,也能打。我在想,這樣一個充滿着鷹、龍、虎、象的形象與意象的地方,天然應該是故事的發生地。哪個名勝風景區,不是“故事如卵石,低頭便可撿”?那么,龍虎山最具代表性的故事,應該是哪個?
遠望龍虎山。
我最感興趣的,是與《水滸傳》相關的故事,在龍虎山參觀上清宮時,導遊一路上把位於此的“伏魔之殿”和“鎮妖井”當成壓軸戲來講。《水滸傳》第一回書“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說道:洪太尉受宋仁宗之命,前往龍虎山宣請張真人祈禳瘟疫,辦完公事後遊覽山景,進到上清宮“伏魔之殿”後看見一石碑刻着“遇洪而开”,立刻覺得天降大任,打了雞血般放倒了石碑。石碑砸壞了碑後的“鎮妖井”,井內鎮壓的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瞬間逃走個精光,這一百零八星即是後來《水滸傳》裏的一百零八位好漢。
大上清宮。
聽着故事,遊“伏魔之殿”,看豎立的石碑,書裏的情節,此刻有了鮮活的畫面感。導遊开玩笑問,有誰想留在殿裏?大家拔腿就跑,留下幾聲嬉笑,看來這殿至今仍有威懾力。至於殿內石碑,爲何刻的是“遇洪而开”,而不是遇別的姓氏而开,有一個說法是,洪姓源於黃帝時期的共工氏,在當時有“水神”之稱,爲了讓子孫記住自己是水神,遂在姓氏前加了水,有了洪氏,施耐庵選擇洪氏後人放走一百零百星,也是匠心獨具。
龍虎山景區內象鼻山。
可惜的是,龍虎山在《水滸傳》中只是起到了一個“引子”的作用,後來並無太多描述。在當下的龍虎山,《水滸傳》的痕跡也很罕見,作爲道教的發源地,龍虎山的道教符號與元素比比皆是,這個地方也就額外有了很多仙風道骨的氣韻。龍虎山的山,奇嶺突起,相依相連又各自獨立,頗似桂林的山,像筍一樣從地裏冒出來,或是像蔥一樣從天下倒栽下來。只是桂林的山秀麗嫵媚,龍虎山的山拙樸憨厚,有的山像個豎起來的手掌或腳掌,除了山頂有顯眼的植被,“手掌”或“腳掌”處蒙了一層像鱗甲般的“皮膚”,據說這是發展到老年期的丹霞地貌,撫摸過去,傳遞過來的觸感頓時充滿了古老又神奇的意味。
有山必有水,瀘溪河流經龍虎山景區可以乘坐竹筏的河段,以淺水區居多,水深不過半米,劃竹筏的漢子要借助竹竿靈巧地躲避河底的卵石,才會讓竹筏不至於觸底,但經過水深處時,也有四五米之深,長長的一根竹竿探到底,再抽出來時,譁譁帶出一片水花。瀘溪河雖然以河爲名,但寬度如海似江。瀘溪河兩岸的龍虎山,應是景區內最具觀賞價值的山,印象最深的是經過龜峰時,劃筏人提醒大家拍照,無論肉眼看還是拍成照片看,龜峰造型都很真實。
遇到好山好水,總會激起人的隱居夢,龍虎山也不例外。要知道,這裏自古以來便是隱居勝地。現在是網絡時代,很多人都是網絡化生存,在風景美好的地方,有一山一水,一屋一居,需要與外界有聯系時,登陸網絡瞬間可通達世界,關掉網絡,就可以沉浸於千百年沒有變化的自然環境當中,這是何其有幸之事。遊龍虎山時,同行的幾位年輕網絡作家,他們衣着各異,有的身着古裝,有仙氣飄飄的氣質,有的則是大褲衩背心加拖鞋,行走龍虎山上倒也不違和。他們說要以龍虎山爲背景,把這裏的故事傳說寫到網絡小說中去。網絡小說我讀得不多,但龍虎山洋溢的氣質,天然與網絡文學有隱祕的關聯,比如網絡文學所特有的關鍵詞修真、穿越、玄幻、武俠等,在龍虎山這裏均能找到諸多對應。有了龍虎山之行,這些年輕網絡作家會下筆如有神吧。
瀘溪河。
作爲20世紀70年代生人,我看龍虎山,避免不了還是受古詩詞影響,時不時會代入謝靈運的視角。即便沒有詩詞元素的注入,龍虎山一樣可以是個獨特的存在,但詩詞還是給這充滿仙風道骨之地,融入了文雅的氣韻。詩詠龍虎山的作品,多出現於宋、明兩代,其中我比較喜歡的兩首,一首是明代甘瑾所作《過龍虎山》:“素書一束展經綸,世業留侯異等倫。紫府群仙天上籍,碧桃流水洞中春。吹簫羸女台留鳳,送酒麻姑脯劈麟。看取步虛朝帝所,夜闌飛佩近星辰。”一首是宋代易性中所作《龍虎山》:“雲氣蓬萊近,山陰草樹香。御風不知遠,仙骨已清涼。”他們描述的龍虎山,和我感受到的龍虎山並不一致,但我更相信的是,他們筆下的龍虎山更爲真實。我所看到的龍虎山,是一個現代人眼裏有所遮蔽的名山,唯有結合古人的描述,龍虎山才會在現代人的眼裏逐漸完整吧。
漫步龍虎山時不禁遐想,在沒有詩的年代,用網絡文學作爲方法,會不會帶來奇效。網絡作家們需要這樣一個精神寄托之地,龍虎山逐漸隱入山中的古老故事,也需要嶄新的表現形式來爲其注入活力。如果有一天,能有以龍虎山爲故事背景的網絡小說被改編爲影視劇,那么很可能將吸引更多年輕人前來打卡。這座古老的山,的確需要更多年輕人帶來熱鬧,相信他們的足跡與聲音,能夠喚醒這如畫山水中沉睡的那部分,讓龍虎山在文化與消費層面,擁有“龍騰虎躍”般的生命力。
監制:姜錦銘 | 責編: 劉小草、 吉玲、劉夢妮、雷琨、趙岑 | 校對:廖藝
標題:漫步龍虎山 | 神州風物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9844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上一篇 : 北京紫竹院行宮修繕後重新开放
下一篇 : 跟着“引路人”穿越到舊京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