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淌進瀏河裏,詩和遠方在源頭——徒步瀏陽河散記(四)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11-05 00:56:37 熱度:4

導讀: 本人之前徒步瀏陽河已歷6個假期:去年五一、端午、今年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今年中秋節假期,我緊接着前面的行程,乘車到瀏陽市大圍山鎮北麓園村村部,繼續沿瀏陽河上行,經瀏陽市白沙古鎮,到達位於大圍山鎮...

本人之前徒步瀏陽河已歷6個假期:去年五一、端午、今年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今年中秋節假期,我緊接着前面的行程,乘車到瀏陽市大圍山鎮北麓園村村部,繼續沿瀏陽河上行,經瀏陽市白沙古鎮,到達位於大圍山鎮源頭村千秋組,乘車返回長沙市區。

以往每一段行程結束後,我都以散記的形式,在自媒體上發布了圖文,介紹了沿途見聞,這次也不例外。

在白沙古鎮,遊客服務中心與白沙人民劇院建在一起,門口一側掛着三塊單位牌子:白沙村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溪閣建築勞務公司、圍溪閣文化旅遊开發公司。

展开全文

白沙人民劇院,是1978年按照蘇聯劇院圖紙建造的,目前是瀏陽市僅存的最大的蘇聯式劇院。

我仔細看了白沙人民劇院前廳展板上展示的《紅色舞台劇》表演的照片及文字說明。

在這裏,我了解到不少有關於白沙古鎮的歷史知識。1927年9月,工農革命軍攻克白沙曾駐扎於劉氏宗祠。

1927年9月9日爆發秋收起義後,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三團在白沙古鎮這裏打響了秋收起義的第一仗,並且首战勝利,史稱“白沙大捷”。攻下白沙後,這裏誕生了著名的軍旅詩詞《西江月·秋收起義》。作者對白沙大捷點評是“馬到成功,旗开得勝,是秋收起義打響第一槍的地方”。战士們當時就是駐扎在劉家祠堂,心懷勝利的喜悅寫下衆多的宣傳標語,如:打到長沙去,暴動勝利萬歲等。其中暴動勝利萬歲是全國僅存的對於秋收起義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標語。

白沙古鎮被湖南第一師範學院設爲“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還是“中國.湖南張家界當代中國畫創作研究院學生創作基地”。

一面磚牆上,五個用竹制的小簸箕畫了五幅畫固定着,成爲了一道風景。

橫批:白沙村。上聯:瀏水騰波春剪影;白沙馳譽香撩人。

在距紅軍橋不遠的河岸邊,筆者遇到姓劉的小夥子正用他的無人機航拍過白沙古鎮的風景。我跟他聊了一會,得知他也從長沙市區來,平時逢假期也喜歡到長沙周邊的一些古村古鎮去玩,無人機是兩三年前买的。他說遺憾前一天晚上忘記充電了,無人機的電不夠用。我也向他介紹了徒步瀏陽河的情況。我們加了微信,說好以後可以相約到一些景區去玩。

在古鎮,這個上午,我碰到好幾十個外地到白沙古鎮來玩的人,有的是一家老小,有的是夫妻二人。他們都說這個地方有特色,也是慕名而來。

白沙古鎮是聞名遐邇的瀏陽河的發源地,是引導中國走向勝利的秋收起義首战告捷地,這裏是“潔白的水旁之地”一—白沙。

享北緯28度(緯度28°18—28°34)的得天獨厚,與世界文明同頻共振。5000年前,神農“種五谷以足民食”,這裏的種豆歷史雖無從考證是源於先秦時期的“菽”還是漢朝的“豆”,但“種豆得豆”的普世倫理早已根植血脈,傳說中淮南王煉丹而意外發明的豆腐,在這裏也因“地利、人和”而自然發展爲美味事業。白沙豆腐,以傳統工藝爲基石,綠色環保爲准則,創新制作出不同風味的產品,香飄萬裏。

吊腳樓也叫吊樓,吊腳樓多依山靠河就勢而建,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吊腳樓屬於幹欄式建築,但與一般所指幹欄有所不同。幹欄應該全部都是懸空的,所以稱吊腳樓爲“半幹欄式建築”。 本棟吊腳樓爲磚木結合建築形式,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經歷百多年風吹雨打,期間進行過修繕維護,承載着時光的印記。

我來到白沙竹排遊客服務中心售票處,這是一個用木頭架子撐起來的亭子,旁邊的杆子上安了幾個指示牌:廟街民宿、白沙古街、白沙大橋、雙魚壩、麻衣古廟、白沙豆腐作坊。

距萬福橋北端不遠處,方形石柱上鐫刻着“忠孝屋場”四字,“舟客尋”民宿河西小苑就在不遠處。

臨河的柳樹下搭着草棚子,棚下是賣手搓涼粉和豆腐腦的地方。

名爲“久居”的民宿外牆上,頂棚下的方形牌子上印着這么一行:“咖啡是成年人白天的酒”。其下的牆壁上,貼着不少有字的小紙片:我在 玖居 很想見你。樹狀圖上,“陪您去熱愛這個世界”“好久不見”“希望你快樂,今天,明天,天天”“遇見好時光”“邂逅”“快樂升級”“好久不見,我在這裏很想你” 等,表達了真摯的感情和美好的祝愿。

我來到舟客尋河西小苑,這個民宿的正面牆壁上有幾行字:那些年我們一起走過。一個人擼的是寂寞,兩個人擼的是默契,一群人擼的是激情。

在兩棟樓之間,一架瓜藤配上遠方的樹,還有天空不斷變換的雲彩,就是不錯的風景。

標有“荷坪美麗屋場”幾個字的一面古舊的磚牆頗有藝術特色,牆上鑲嵌着兩扇石磨、四個壇子、51塊水泥瓦磊疊成三角形的裝飾圖,壇子裏還長出花草或灌木,草木早已枯萎。從牆磚的外觀上看,這面牆少說也有三四十年的光景了。

瀏陽上東鄉白沙古鎮,位於大圍山北麓。大溪河穿域而過,青山環繞,碧水微瀾,美不勝收。

白沙古鎮,沿大溪河而上一裏許,在兩條支流匯聚的中間,有一處突出水面而酷似鯉魚形狀的高地,人們歷來在此开墾耕種。這個地方就是鯉魚壩。

出白沙古鎮中心來到鎮邊上,河岸上兩棵巨大的黃葛樹灑下好大一片陰涼。

綠黃葛樹,別名黃葛樹、黃葛榕,是桑科榕屬的高大落葉喬木,在佛經裏被稱爲神聖的菩提樹。黃葛樹別稱爲大葉榕、馬尾榕、黃槲樹、黃葛榕、保爺樹等。

黃葛樹樹冠廣展,板根延伸至數10米外;支柱根形成的樹幹,胸徑達3-5米;葉近披針形,長可達20釐米,先端漸尖。

樹下臨河的小平壩上,常有年長的古鎮村民在此跳廣場舞或打太極。再往前幾十米,建有三疊水的疊水壩,疊水形成的水簾或瀑布不高,但很寬,壩頂等距離安設了幾十個石墩,形成了一座跳石橋。疊水壩和跳石橋,成爲了古鎮邊上的又一道景觀。洪水季節,人走在跳石橋上,頗有幾分驚險,而在枯水季節,石墩露出水面較多,走在上面倒也輕松自如,沒什么驚險。

鯉魚壩這個地名有什么來頭呢?那還得從一個故事講起。

白沙古鎮有一個神奇美麗的傳說故事:鯉魚壩和夜合山的故事。

就在鯉魚壩稍下的大溪河兩岸,左有樟樹坳凸起的小山頭,右有凹形的小山窩。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這個山頭和山窩,在晚上會和男女一樣,合二爲一,等天亮才分开,形成夜合山。

兩山合攏時,滔滔大溪河水無法流去,便積蓄成浩渺深潭。這時,由於大量水位升高,便有一只鯉魚精在潭裏活動,這對潭兩岸人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而等到天亮之時,兩山分开,潭水急速奔流而下,又危害下遊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人們實在苦不堪言。

據說觀音菩薩知道此事後,便責令鯉魚精舍身救民。於是,鯉魚精便化身成得道高僧,告訴人們如何改變這一危情。人們在高僧的指導下,在左邊凸起的小山頭上建造一座靈官廟,在右邊凹形的小山窩裏,建造一座仙人廟。說也奇怪,神廟建好後,兩座山便不能夜合了。夜合山也就成了歷史故事。沒有了水災爲患,人們的生產生活也逐漸好起來了。

但由於山不夜合,溪水就直流而下,便沒有了深潭,鯉魚精也就被幹渴死了,成了鰹魚形狀的一塊高地。

人們爲了紀念鯉魚精舍己救民的精神,便把這個地方取名叫鯉魚壩。鯉魚壩和

夜合山的故事,自古流傳至今,千百年來,爲人們津津樂道。



標題:中秋淌進瀏河裏,詩和遠方在源頭——徒步瀏陽河散記(四)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97790.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