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靈毓秀 奇美黃山|跟着課本讀中國·安徽篇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10-04 08:59:28 熱度:1

導讀: 跟着課本讀中國 黃山,一方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譽的勝地,一個孕育了徽州文化的搖籃,一座集自然風光與人文歷史於一體的文化名城,千百年來吸引無數文人墨客流連忘返。 黃山迎客松 雨後初晴的夏日,記者一行...
  • 跟着課本讀中國

黃山,一方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譽的勝地,一個孕育了徽州文化的搖籃,一座集自然風光與人文歷史於一體的文化名城,千百年來吸引無數文人墨客流連忘返。

黃山迎客松

雨後初晴的夏日,記者一行來到這裏,每一步都仿佛踏入流動的水墨長卷,詩意在雲霧中氤氳,文脈在山水間流動;又仿佛在探訪一所沒有圍牆的學校,體察安徽省黃山市中小學生如何在一木一石、一街一巷中致真知、求成長。

山川依舊,故事新編。

點擊查看視頻

↓↓↓

鐘靈毓秀 奇美黃山|“跟着課本讀中國”系列視頻•安徽篇

險峰奇石 風光無限

展开全文

車行六七裏,山漸漸近了。拐一個彎,黃山風景區南大門到了,著名旅遊“推薦官”、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的雕像映入眼簾。

400多年前,亂峰森羅、峰回岫轉、爭奇並起的黃山,給這位“旅遊達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留下了“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的佳話。

400年後,黃山市休寧縣海陽第一小學語文教師阮昕妍帶着學生經過徐霞客的雕塑,打算去飽覽這位地理學家爲之傾倒的絕美風光,見證一下那些險峰奇石是否如經典課文《黃山奇石》所言。

“就說‘仙桃石’吧,它好像從天上飛下來的一個大桃子,落在山頂的石盤上。”“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兩只胳膊抱着腿,一動不動地蹲在山頭,望着翻滾的雲海。這就是有趣的‘猴子觀海’。”“‘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遠遠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這篇被收錄到統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的文章如此描述黃山的奇石。

黃山市休寧縣海陽第一小學學生在朗讀課文

峰奇石奇松更奇,雲飛水飛山亦飛。

第一次爬上黃山的海陽第一小學二年級學生畢舒妍驚奇地發現,有的奇石真如書上所言——在獅子峰前的一處觀景台上看“猴子觀海”:只見石猴極目遠望,似乎在看山下的太平縣城(今黃山市黃山區),因此又稱爲“猴子望太平”。更多的時候,這裏雲海翻騰,獨踞峰頂的石猴便可“觀海”。

有的奇石隨着觀察地點的不同,會有多般變化。從稍遠的地方看,“仙桃石”恰如“一個大桃子”,轉個彎走到近處,卻是又長又高,孤獨聳立,好似天外飛來,因此又叫“飛來石”。

有的奇石雖然沒有被這篇課文提及,但也讓人驚嘆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從白鵝嶺東北側的觀景台望去,有奇峰像極了一支筆直豎立的筆杆:圓圓的筆身、尖尖的筆頭,一棵小小的黃山松正扎根生長在筆尖上,怪不得被稱作“夢筆生花”。

山路崎嶇,但孩子們歡聲笑語、嘰嘰喳喳。“快看這塊,這個像不像睡着了的兔子”“這個像伸着脖子爬的烏龜”……移步換景,數不盡的石峰、石柱、石蛋成了孩子們無盡想象力的來源。

帶隊教師阮昕妍不失時機地引導道:“黃山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處,但就像課文最後說的一樣,黃山還有很多奇石正等着我們去給它們起名字呢!這些奇石不僅要靠我們用眼睛去發現、去觀察,更要用心去讀,才能發現其潛在的美、動態的美。”

行知故裏 精神永傳

離开黃山西海,在去往光明頂的盤山道上,有一座形制簡單的小亭子。亭外的石碑上刻着:“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

這座亭子名爲“行知亭”,是爲紀念“少年生長黃山邊,足跡未到黃山前”的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而建。

距離黃山50多公裏的歙縣,是陶行知的故鄉。生活在黃山腳下,陶行知對黃山一直心向往之,卻一生都沒有登上過黃山。在《題黃山遊記》中,他寫道:“人生爲一大事來,丈夫志在探新地。屈指三萬六千場,歸老黃山終有日。”

“志在探新地”的陶行知,自17歲離开家鄉後,一步步走出中國、走向世界,而後又“像黃河決了堤,向那中國的平民的路上奔流回來”,帶着“人生爲一大事來”的使命感,不屈不撓地投入到了改進和發展中國教育的偉大事業中,爲我國教育的現代化作出了开創性貢獻。

在歙縣,有一所以“陶行知”命名的小學——歙縣行知小學,學校校史館“行知堂”後有一方小園子。這方小小天地是學校的勞動實踐基地,平日裏,教師帶領學生在這裏種植茄子、青椒等蔬菜,於點滴中教育孩子們在實踐中學習。

該校黨支部副書記朱建華介紹,行知小學積極踐行“教學做合一”“六大解放”“小先生制”等陶行知教育思想,圍繞“三園(書香學園、成長樂園、幸福家園)”的辦學目標,積極打造行知式幼兒園,從小種下實踐出真知的啓蒙種子;修建實踐基地,成爲孩子們課後讀書交流的樂園;辦好“行知之聲”廣播站,由小記者們每天按時朗讀陶行知詩歌和家書;豎陶行知塑像,致力於校園的環境創設和文化傳承,在行知特色上做文章。

《黃山奇石》選自統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

從行知小學出來,沿着中和街的坡道往下走,步行400米就是陶行知紀念館。門前,從北京、上海、江蘇等地來研學的學生正有序入館參觀。館長凌文介紹,紀念館平均每天有近2000人參觀。

當地依托4個國家級研學基地、22個省級研學基地、26個市級研學基地、20個市級研學旅遊示範點及8個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設計了“研學黃山10條精品线路”。這些精品线路將得天獨厚的奇美黃山、活態傳承的徽州文化和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等融合在一起,通過“行走的課堂”讓研學實踐“活”了起來。

行知小學四年級學生周墨出生在徽墨制作世家,他的爺爺和爸爸都是徽墨技藝的傳承人。今年4月,他和同伴們一起設計了一個研學活動——參觀自家的徽墨廠,體驗徽墨制作工藝。“很多同學都是第一次制作徽墨,大家對徽墨都很感興趣。我以後要繼續傳承好這項非遺技藝。”

實踐出真知,生活即教育。黃山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局長胡勇說:“我們通過以研學爲代表的各類實踐活動,將黃山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化爲教育素材,把學生身邊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山一石變成大思政教材,不斷踐行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水墨徽州 文脈不息

蒙蒙煙雨中,山的身姿在背後漸漸隱去,只留下水中的一抹倒影,在粉壁青瓦馬頭牆的畫卷中暈染开來……

黃山市古稱徽州,自古以來人傑地靈。黃山和新安江爲這裏帶來了獨特的自然資源,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徽州文化則爲這裏增添了濃厚的人文色彩。

如今的黃山腳下,數千個徽州傳統古村落等物態文化遺存,徽州特色的民俗民風、民間藝術、民間技藝等活態非遺文化,與這秀美山水,共同構成了這片文化之美與自然之美相得益彰的立體空間。

走進被稱爲“畫裏鄉村”的黃山市黟縣宏村,厚重、古樸的徽州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徽州木雕代表性傳承人汪德洪的工作室就在宏村,身處高牆深院而華美絕倫的木雕藝術與素雅簡約的黑瓦白牆形成了鮮明對比。

木雕、磚雕和石雕被稱爲“徽州三雕”,是古徽州地區明清建築的裝飾性雕刻。作爲徽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徽州三雕”在藝術創作中融入了黃山的名勝風光,奇石、怪松、雲海、溫泉等自然景觀都被轉化爲一件件精巧的藝術作品,呈現出黃山的奇絕秀美。

受宏村學校之邀,汪德洪作爲“非遺進校園”校外輔導員走進學校,爲學生講解木雕歷史溯源、制作過程等知識,學校則組織學生走進徽派古建築,實地觀察和學習徽州雕刻的原始風貌。

“徽雕取材廣泛,黃山的山水、人文故事是重要的素材,了解和學習徽雕能讓學生感受黃山的壯麗景色,並且在欣賞家鄉自然之美的同時,感受徽州獨特的文化氣息和審美。”宏村學校校長劉尚輝說。

在有着“桃花源裏人家”美稱的黟縣西遞村,跟隨西遞中心小學語文教師胡珺的腳步,記者一行沿着微潤的青石板、高低起伏的白牆黑瓦、蜿蜒曲折的小巷且行且停,一路上經過的大部分古建築都大門敞开,供遊人歇腳參觀或者購买工藝品。從小生活在西遞村的胡珺介紹,今天,人們依然生活在這些百年建築中。

沿着小巷走到村子的東南角,就到了西遞中心小學。在這所小而美的鄉村學校裏,最引人矚目的就是校園文化牆上貼滿的楹聯賞析。西遞村被稱爲“中國楹聯第一村”,在古民居中,字體俊秀、雅俗共賞的楹聯處處可見,其中不少是關於黃山的風光,“黃山奇石天下絕,西遞古韻人間珍”。

西遞中心小學校長吳偉明介紹,去年以來,學校各科教師帶領學生走進西遞古民居採集楹聯,收集了包括讀書學習、爲人處世、立身言志等九大類70多副楹聯,教師們還根據低中高3個學段進行階梯式教學設計,形成了“學科教學+楹聯文化”育人的校本課程。

“萬石家風當爲孝悌,百年事業乃在詩書”“快樂每從辛苦得,便宜多自喫虧來”“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校園裏,學生誦讀楹聯的聲音朗朗。

一石一木、一街一巷,反映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教育,這一強大的傳承力量,則讓這幅生動的山水畫卷歷久彌新。

峰巒自古奇秀,教育通向未來。看,在黃山這片秀美山水間,每天都有新的故事發生……

相關鏈接:

天安門前 春風浩蕩|跟着課本讀中國•北京篇

津門故裏 匠心築夢|跟着課本讀中國•天津篇

狼牙山上,豐碑永存|跟着課本讀中國•河北篇

壺口瀑布 浪濤鑄魂|跟着課本讀中國•山西篇

雷鋒精神 薪火相傳|跟着課本讀中國•遼寧篇

草原壯闊 歌聲遼遠|跟着課本讀中國•內蒙古篇

暑假來了,帶孩子跟着課本讀中國|紅松故鄉 綠色海洋 一起走進黑龍江

魯迅故裏 生力奔湧|跟着課本讀中國•浙江篇

明珠璀璨 潮湧東方|跟着課本讀中國•上海篇

千年古韻 詩意江南|跟着課本讀中國•江蘇篇

巍巍泰山 國泰民安|跟着課本讀中國·山東篇

甲骨呈奇 文明閃耀|跟着課本讀中國·河南篇

本文轉載自《中國教育報》

2024年7月26日第1版



標題:鐘靈毓秀 奇美黃山|跟着課本讀中國·安徽篇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91673.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