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在武山】水簾洞石窟群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10-03 16:58:20 熱度:0

導讀: 武山水簾洞石窟群東臨麥積山,西望炳靈寺,造像風格一脈相承,但又獨具特色,它把浮雕、窟龕、懸塑、壁畫相結合,融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佛教文化於一體,在全國僅此一例。加上周圍的丹霞...

武山水簾洞石窟群東臨麥積山,西望炳靈寺,造像風格一脈相承,但又獨具特色,它把浮雕、窟龕、懸塑、壁畫相結合,融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佛教文化於一體,在全國僅此一例。加上周圍的丹霞地貌風光,一线天、試斧山、蓮花山、象鼻山、筆尖峰、單乳峰、聖賢壁等鬼斧神工般的奇山怪石,以及漫山遍野的奇花異草,構成了獨特壯麗的人文自然景觀,每年吸引數萬名海內外遊客流連忘返。

武山水簾洞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城東北約25公裏的鐘樓山峽谷內,谷中群峰疊嶂覓無路,亂石开徑別有天。谷澗溪水潺潺,景色幽靜宜人。水簾洞系高約50米、深20多米的天然巖洞,洞內常年細流不斷,雨天洞檐飛流直下如水簾,因而得名。

水簾洞石窟群始建於北周,經五代、宋.元增建重修。石窟群共有七寺(顯聖寺、拉梢寺、粉團寺、磚瓦寺、硬山寺、觀台寺、千佛寺)、五台(蓮花台、清靜台、說法台、鐘樓台、鳴鼓台)和十二處人文古跡,分五組散布於方圓數公裏以內,與“雄奇險秀幽曠”的自然景觀融爲一體,成爲隴右古文化明珠和風景勝地。其中拉梢寺、水簾洞、千佛洞三處古跡保存較好,而水簾洞位於窟群中心,地形獨特,氣勢雄偉,民間影響最大,故以其名統稱整個石窟群。

展开全文

景區內有享有亞洲之最的露天摩崖浮雕大佛拉稍寺大佛,在我國石窟藝術中實屬罕見,是研究我國早期石窟文化的重要資料。現共保留有歷代造像百余尊,壁畫2000多平方米,建築物10余座,舍利塔8座,題記碑刻10通,無頭幹屍1具,拉稍寺摩崖題記爲研究分期斷代,以及美術史的淵源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而最爲珍貴。

窟寺爲佛道合一聖地。石窟佛像在洞內摩崖淺龕和崖體表面,以懸塑、浮雕和壁畫相結合的佛教故事作品爲主。原洞壁內滿繪壁畫,現僅存西壁長十七米,高約八米的壁畫一方,按內容以二十四組畫面映襯布局。高大的釋迦牟尼佛端坐在正中,位置顯赫,引人注目。大佛兩手平行托舉於胸前,手心向外,作講經說法相。兩個脅侍菩薩站立兩旁,神態安定自然。周圍以飛天篷車簇擁,它們大都袒胸露臂,或上空飛舞,或奏樂高歌,或布散花雨,其身姿之輕盈,動作之優美,神態之高雅,與敦煌莫高窟飛天有同工異曲之妙,堪稱藝術佳作。牛拉車是西壁畫中又一精彩生動的畫面。它表現一牛車長途跋涉穩健前行的形象。圖中牛體健美強壯,昂首挺胸,雙目前視,四肢用力,顯出負重的樣子。車輪大而圓,十三根寬形輻條呈放射狀將輪軸與寬厚的輪邊相連,給人以強烈的木質感。

壁畫前方即水簾洞寺院,建釋道兩教數十座亭台樓閣殿宇廟堂及精美神像。水簾洞在隋代中葉就有諸多建築,以後各代均有擴建修補。現存建築群,系近代實物,依地勢布局,或架懸崖,或嵌入巖際,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古色古香,妙趣橫生。

從拉稍寺沿溝進1華裏處便是千佛洞,千佛洞因壁塑千佛而得名,壁繪崖面500多平方米。洞內壁畫多爲吳帶當風盛行時期的中唐及五代作品,亦有典型的北周雙飛天壁畫,因避光作畫,至今色澤鮮豔,线條流暢,給人以滿壁風動之感。洞內原有7窟,現殘存砂崖面雕像和壁畫,造像豐滿,神態各異。特別是菩薩像豐盈秀美,頗具北周特點,部分造像含有西魏遺風,是研究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重要資料。

編輯:趙雲霞

責編:王跟萍

審核:王玉林

監審:韋晨燦



標題:【遊在武山】水簾洞石窟群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9154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