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光 | 探祕杭州飛來峰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8-11 16:58:14 熱度:20

導讀: 在杭州這座溫婉如畫的城市中,隱匿着一處千年祕境——飛來峰造像,它與聞名遐邇的古剎靈隱寺緊緊相鄰,卻常被匆匆過客所忽視。殊不知,早在1982年,飛來峰造像便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歷史底蕴,被榮列爲...

在杭州這座溫婉如畫的城市中,隱匿着一處千年祕境——飛來峰造像,它與聞名遐邇的古剎靈隱寺緊緊相鄰,卻常被匆匆過客所忽視。殊不知,早在1982年,飛來峰造像便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歷史底蕴,被榮列爲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早於靈隱寺的石塔與經幢2013年入選。這一殊榮彰顯了其在國家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中的崇高地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飛來峰造像作者供圖

飛來峰上的造像藝術,其歷史淵源可追溯至五代吳越,彼時吳越王錢鏐深諳佛法,於此峰間揮斧鑿石,祈愿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自此以降,歷朝香火綿延,信徒與匠人接力,於飛來峰精雕細琢,鑄就了蔚爲壯觀的石窟造像群。這些造像錯落交織,形態萬千,不僅是自然與匠藝的和諧共生,更是古代工匠智慧與虔誠信仰的璀璨綻放。 它們宛如靜默的時空旅者,屹立峰巔,每一鑿一刻皆鐫刻着歷史的深邃,每一尊造像皆是千年故事的低語,讓觀者仿佛穿越古今,聆聽歷史的回響。

作爲中國古代石窟藝術的璀璨明珠,這些石刻造像不僅彰顯了古代工匠超凡入聖的雕刻藝術,更深藏着厚重的歷史記憶、深邃的哲學思考及豐富的宗教文化內涵。它們不僅是國家文化寶庫中的瑰寶,還是世界遺產的一部分,是杭州西湖文化史跡中的重要景觀之一。這些造像與西湖的秀麗景致交相輝映,宛如一幅幅細膩入微的歷史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麗長卷,令人心曠神怡,沉醉不已。

飛來峰與佛教的深厚淵源,源自其得天獨厚的地質構造。整座山峰由石灰巖構築,歷經千萬年地下水的溫柔溶蝕,雕琢出了一幅幅奇幻壯麗的自然畫卷,諸如龍泓洞、玉乳洞、青林洞、呼猿洞等奇觀異景應運而生。這些洞窟不僅是自然界的鬼斧神工,爲飛來峰披上了神祕莫測的面紗,還巧妙地爲佛教造像提供了渾然天成的背景舞台,與周遭群山形成鮮明對比——石皆奇特,樹皆古韻,洞皆幽深。它們不僅滿足了古代文人雅士賞石探幽的雅趣,更成爲佛教文化傳播與藝術展現的絕佳之地,讓信仰與自然之美在此和諧共生。

走進飛來峰,仿佛穿越千年,步入一幅栩栩如生的歷史畫卷。山巒雖不高聳,卻靈秀非凡,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那密布於崖壁之上380余尊佛像與羅漢。它們或坐或立,或笑或嗔,每一尊都雕刻得栩栩如生,透露出一種超然物外的寧靜與莊嚴。陽光透過樹梢,斑駁地灑在石刻上,光影交錯間,古老的石像仿佛被賦予了生命,靜靜地凝視着世間的滄桑巨變。

展开全文

西方三聖像(五代後周) 作者供圖

五代時期,西方三聖像以其古樸的造型和寫實的衣紋,爲飛來峰佛教藝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到了宋代,這裏的佛教造像藝術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巔峰。宋代的佛像,以其細膩入微的雕刻技藝、溫婉含蓄的表情刻畫,以及深邃的宗教內涵,展現了宋代文化的獨特韻味。無論是莊嚴的盧舍那佛,還是慈悲的觀音菩薩,都透露出一種超凡脫俗的寧靜與莊嚴,讓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

大肚彌勒造像(宋代) 作者供圖

南宋布袋和尚的造像,更是宋代飛來峰佛教藝術的瑰寶。他袒胸露腹、喜笑顏开,仿佛將世間的煩惱都拋諸腦後,傳遞出一種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這一形象不僅深受信衆喜愛,也成爲了飛來峰上的一道亮麗風景线。

元代時期,飛來峰的石刻造像藝術繼續發揚光大。數量衆多、造型獨特的佛像,如歡喜佛、四臂菩薩、救度母等,展現了元代佛教藝術的獨特魅力。而尊勝佛母這一藏傳佛教佛像的出現,更是爲飛來峰的佛教藝術寶庫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綜觀飛來峰的佛像藝術,從五代到宋代,再到元代,每一時期的作品都各有千秋,共同構成了這座山峰獨特的文化景觀。它們不僅見證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也爲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羅漢造像(宋代) 作者供圖

飛來峰造像以其細節之豐富、技藝之卓越,深刻展現了古代工匠的非凡才華與深厚的文化底蕴。這些造像不僅融合了梵漢兩種造像風格的精髓,創造出獨特的“梵漢合璧”藝術現象,還廣泛涵蓋了佛、菩薩、羅漢、天王、力士等多種題材,尤以南宋時期的彌勒與十八羅漢像最爲人稱道,它們形態各異,栩栩如生,保存完好,成爲飛來峰造像中的瑰寶。

中間爲西方三聖,兩邊爲羅漢像(宋代)

在造型設計上,飛來峰造像的面部刻畫堪稱一絕,每一尊佛像都仿佛擁有生命般傳神。它們的眉目間自然流露出慈悲與智慧的光芒,眼瞼輕垂,雙目微合,嘴角微微勾起一抹淡雅的微笑,這種超脫世俗的寧靜與安詳,讓人感受到一種心靈的撫慰與力量的傳遞。有的佛像慈眉善目,其微笑仿佛能洞察世間萬物,給予信徒無盡的安慰與希望;而部分羅漢像則展現出截然不同的風貌,怒目圓睜,氣勢凜然,仿佛正以無畏之姿守護着這片土地,抵御一切邪惡勢力的侵擾。

尊勝佛母像(元代) 作者供圖

數珠觀音像(元代) 作者供圖

身軀方面,造像多呈現飽滿圓潤之態,上肢與雙臂的线條流暢且豐盈,與軀體相得益彰,既展現了穩重莊嚴的儀態,又不失靈動飄逸的美感。這種設計不僅體現了宋代造像藝術對於形態美的極致追求,也深刻反映了當時社會對於佛教信仰的虔誠與敬仰。

造像的雕刻技法,更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工匠們以精湛的技藝,將衣紋處理得如流水般自然流暢,既繁密又富有動感,與面部的精細刻畫相得益彰,共同營造出一種超脫紅塵、自在逍遙的藝術氛圍。每一處細節都透露出匠人的用心與巧思,使得飛來峰造像成爲中華藝術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釋迦牟尼像(元代) 作者供圖

水月觀音像(元代) 作者供圖

綠度母坐像(元代) 作者供圖

這些造像,皆出自歷代工匠的巧手與匠心,他們以超凡的技藝和虔誠之心,賦予了冰冷石料以生命,化作溫暖人心的藝術瑰寶。每一尊造像,都承載着一段不朽的傳奇,一段深厚的信仰,讓人在贊嘆其精湛工藝的同時,更對古代匠人的智慧與虔誠之心滿懷敬意。

飛來峰造像一角 作者供圖

漫步於飛來峰間,耳邊似乎還能隱約聽到古剎的鐘聲與僧人的誦經聲,那是一種超脫塵世的寧靜與和諧。這些造像,不僅是佛教文化的載體,更是杭州乃至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們靜靜地守望着這片土地,見證了朝代的更迭,世事的變遷,卻依然保持着那份最初的純真與美好。

飛來峰與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之間,還有一段令人稱道的緣分。公元1050年,王安石在鄞縣知縣任期滿後,踏上了回江西臨川省親的路途,途徑杭州之時,被飛來峰的巍峨所吸引,欣然前往探訪。立於飛來峰之巔,王安石被眼前的壯麗景觀深深震撼,時年29歲的他,揮毫潑墨,寫下了傳世佳作《登飛來峰》。

飛來峰山頂 作者供圖

此詩开篇即以“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的壯麗筆調,運用誇張的手法,生動描繪了飛來峰上古塔直插雲霄的雄偉景象,以及清晨時分於塔頂可聞雞鳴、見日出的奇幻美景。隨後,“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兩句,更是將詩人的情感與哲思推向高潮,表達了他面對困境時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豪邁氣概,以及身處高位、心懷天下的高遠志向。這兩句詩,不僅展現了王安石個人的勇氣與決心,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人勇於攀登、追求真理。

《登飛來峰》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內涵,成爲了中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至今仍以其不朽的光芒照耀着後人的心靈,啓迪着人們對生活、對理想的深刻思考。

站在飛來峰之巔,目光越過層層疊疊的翠綠,緩緩鋪展至那片碧波蕩漾的西湖,此刻,我仿佛穿越時空的隧道,與古人共賞這同一片山水,感受着那份跨越千年的共鳴。山,以它不變的堅韌訴說着歲月的故事;水,則以其無盡的柔情,輕輕撫慰着每一個疲憊的心靈。石,或嶙峋突兀,或圓潤光滑,每一塊都記錄着風雨的洗禮與時光的雕琢;而佛,則以慈悲爲懷,靜靜地俯瞰着人間煙火,給予信徒們心靈的慰藉與指引。

飛來峰,這座承載着深厚歷史與文化底蕴的山峰,不僅僅是大自然的傑作,更是人類文明的見證。它見證了佛教文化在東方的傳播與融合,見證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詩詞歌賦,更見證了無數朝代的更迭與興衰。在這裏,每一尊佛像、每一幅石刻、每一片青苔,都仿佛在訴說着過往的輝煌與滄桑,讓人不禁感嘆歷史的深邃與廣闊。

飛來峰遠眺 作者供圖

而在這片被歷史與文化浸潤的土地上,我們得以暫時忘卻塵世的喧囂與紛擾,讓心靈回歸最本真的狀態。在這裏,時間仿佛變得緩慢,讓人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去感受、去領悟生活的真諦。我們學會了以更加平和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挑战與困難,學會了在忙碌與浮躁中尋找內心的寧靜與平衡。

飛來峰,它不僅是一片淨土,更是一處靈魂的棲息地。它讓我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可以深呼吸、可以放松身心的地方。在這裏,我們可以與古人對話,與自然和諧共處,讓心靈得到真正的釋放與升華。讓我們帶着這份感動與收獲,繼續前行在人生的旅途中,用更加堅定的步伐去追尋那些屬於我們自己的美好與夢想。(作者 楊曉光)



標題:楊曉光 | 探祕杭州飛來峰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81392.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