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警惕產能過剩了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8-03 00:50:12 熱度:15

導讀: 產能過剩不是黑天鵝,某種程度上它更像是灰犀牛。 在過去的15年時間裏,我國幾乎主導了全球太陽能市場,今天地球上幾乎所有的太陽能電池板都是由我國公司制造的。 就連生產太陽能電池板的設備也幾乎全部在國內...
產能過剩不是黑天鵝,某種程度上它更像是灰犀牛。

在過去的15年時間裏,我國幾乎主導了全球太陽能市場,今天地球上幾乎所有的太陽能電池板都是由我國公司制造的。

就連生產太陽能電池板的設備也幾乎全部在國內制造,對太陽能產業的大力投入,正在換來豐厚的回報。

僅僅是今年5月,我國的太陽能電池板的出口就較去年增長了10%,在今天這樣一個增長放緩的時代裏,雙位數的增長,足以窺見我們在太陽能行業裏的領先地位。

但領先,並不意味着絕對的優勢。

以光伏行業爲例,7月25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在研討會上指出,當前,光伏產業鏈價格下跌嚴重,多個環節已經跌破成本线。

光伏價格快速下跌背景下,產能也跟着放緩;今年上半年,國內光伏產能增速僅有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一左右,除此之外,在價格下跌的大背景下,今年上半年光伏投產、开工規劃項目數量也同比大跌75%,超過20個項目宣布終止或延期。

根據王勃華的說法,“協會盡量採取了公开的信息統計,但實際情況可能還要嚴重得多。”

價格大跌的背後,供給過剩或許是一個主要因素。

不僅僅是光伏產業,太陽能電池板的產業也在經歷類似的動蕩。

太陽能電池板的批發價格去年已經下降了近一半,今年又下跌了25%,隨着清潔能源產業湧入的玩家越來越多,這也反過來倒逼制造商以遠低於成本的價格搶奪客戶,但與此同時,制造商們還在繼續建造更多的工廠。

內卷帶來的過度競爭,不僅僅發生在職場,在清潔能源行業裏,也體現的淋漓盡致。

爲什么制造商會降價競爭?

答案其實很簡單,當市場增量跟不上供給端的增量時,企業爲了活下去,不得不採取降價競爭的方式,不降價一定活不下去,但降價也會導致虧損增多,但在沒有更好的選擇之下,降價求生存,是企業近乎唯一的選擇。

展开全文

劣幣驅逐良幣,在同質化的競爭之下,價格战是唯一具有差異化競爭的有效方式,但那些選擇不降價的制造商,最終的結局顯然是注定的。

但降價本身,對企業造成的衝擊也很大。

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裏,國內五大電池板及其他設備制造商的股價下跌了一半,自今年6月下旬以來,至少有七家國內大學制造商警告,它們將宣布今年上半年出現嚴重虧損。

價格战帶來了更多的市場份額和訂單,但也會帶來更多的虧損。

在工廠產能擴大,出口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太陽能行業的動蕩可能反映出了另一個不那么容易被我們重視的問題:即產業政策可能會帶來的產能過剩問題。

何謂產業政策?

其實就是通過人爲的補貼和優惠,吸引企業到某個特定的產業之中去,經濟學上認爲這是一種歧視性的對待,因爲對某個特定產業的補貼,從而歧視了其他所有的產業。

產業政策當然有很多的優點,但缺點也非常明顯。

那就是在人爲幹預獎勵補貼下,可能會讓過多企業湧入到該行業中去,而隨之暴漲的產能,就會導致供給過剩,隨後企業降價去庫存,最終面臨盈利困境。

從今天的現實語境來看,太陽能行業已經在面臨類似的問題。

在差不多十五年前,我們對太陽能發電給予了龐大的支持,當時考慮到的問題是太陽能作爲清潔能源,必定會是未來的重點行業。

事實當然也沒錯,但對一個行業的過度支持,以及市場需求難以預測等問題,最終導致了今天太陽能企業所面臨的困境。

產能過剩不僅僅發生在太陽能和光伏發電,還有可能發生在我們最關注的新能源汽車行業上,相比太陽能和光伏發電,新能源汽車一旦產能過剩,對宏觀經濟造成的波動可能會更大。

我國每年的汽車銷量大概在2500萬輛左右,這已經比任何經濟體都要多,但這還不到我國汽車制造能力的一半,隨着越來越多的汽車工廠开工建設,未來我國汽車制造能力還會進一步上升。

但問題在於,市場需求還會如同新能源汽車引領的變革一樣,帶來爆炸式增長嗎?

至少在汽車領域,我們已經看到了一些相似的點,和太陽能行業一樣,今天國內汽車制造商正在跟隨太陽能行業的腳步,大幅降價,以及增加出口,同時真正能夠盈利的新能源汽車制造商並不多。

盡管我們的新能源汽車和太陽能產業已經是遙遙領先了,但考慮到背後龐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以及最終淘汰賽所帶來的財務損失,孰優孰劣,今天還很難去下一個准確的定義。

產業政策當然是好的,但我們同時也需要警惕它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產能過剩除了帶來價格战,企業盈利難之外,還會導致我們面臨外部環境尤其是貿易關稅的惡化。

事實上,拋开貿易關稅不談,單單是企業盈利難這一點,就已經影響到許多人。

以就業爲例,最近的就業形勢嚴峻相信許多人都深有感觸,很多人借此說這是我們的人口太多導致的,但事實上,人口多只是表象,並不是就業難和薪資下滑的本質原因。

理論上,我們14億人口所創造的市場,應該也是全球最大的,換言之,假設我們的人均GDP達到日韓同等的水平,三萬多美元,我們還會認爲就業機會少,薪資低嗎?

當然不會。

人口多不是就業難和收入下滑的本質原因,真正的原因還是在於企業盈利困難,生產率下滑,最終導致一個14億人口的經濟體,可能單論消費市場所創造的就業崗位和利潤,在人均上甚至還不及日韓。

前段時間美財長耶倫呼籲我們要擴大家庭消費,而不是繼續增加制造業投資,爲什么?

答案也很簡單,只有消費市場擴大了,我們的就業、薪資收入才會有一個特別明顯的改善。

美國這樣的發達經濟體,第三產業牢牢佔據着就業人數的80%以上,換言之,一個依靠消費和服務帶動的產業,才能夠提供最多的新增就業崗位。

但我們的第三產業,自新冠病毒以來,至今消費復蘇低迷,服務行業的企業如今還在疲於應付價格战,當企業沒有利潤、沒有擴張計劃的時候,我們的就業和薪資收入,乃至員工環境,又如何得到保障?

人口太多,是障眼法,是想當然的結論,一個14億的人口,其真正具備消費能力的只有3億人,才是本質原因,一個人的消費不僅僅意味着另一個人的收入,也意味着另一個人的新增就業崗位。

這個時候我們要想靠出口去消化龐大的產能,最終只能面臨歐美越來越高的關稅壁壘,對企業來說,關稅成本的提高除了轉嫁給歐美消費者,那么就只能轉嫁給自己,於是兜兜轉轉一圈,我們又回到了降價的老路上。

2008年,神州光電能源有限公司成立,從一开始神州光電就享受到了各種可能的補貼;它幾乎免費獲得了約130畝位於市中心黃金地段的地皮。

除此之外,神州光還從銀行裏獲得了低息貸款,其地方還同意承擔了大部分利息,神州光電幾乎到了一切可能的配套支持,從土地到貸款。

但今天,神州光電的工廠裏已經空無一人,工廠裏的生產設備已經搬走,工廠也計劃拆除,改造成辦公樓。

神州光電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它象徵着,也意味着在一個領先全球的市場裏,價格战和產能過剩所帶來的問題,依然難以避免。

是時候讓市場回歸市場,回歸理性了。

工業和信息化部本月發布了一項草案,要求太陽能企業在新建或擴建工廠時只能獲得70%的貸款,而之前是80%。

盡管這一改變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對一個行業來說,市場化也是最終的必經之路,因爲我們的出口貿易壁壘正越來越高。

歐洲今天已經开始禁止在官方採購項目中使用我國太陽能電池板,拜登也於上個月允許對從東南亞進口的太陽能產品重新徵收已經到期的高額關稅。

真正重要的是,我們依然還是一個內需不那么充足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也意味着,不管我們的產能有多高,或是有多低,我們可能都無法完全消化我們的產能,在全球化割裂的今天,這已經越來越成爲一個緊迫的問題。

end.

作者:羅sir,關心經濟、社會和我們這個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



標題:是時候警惕產能過剩了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7988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