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熱門景點不是瘦西湖,而是這個對外开放才3年的地方?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7-25 08:56:11 熱度:9

導讀: 近日,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以下簡稱“中運博”)發布關於暑期延長开放時間的公告,單單這條延時开放公告的推送很快收獲10萬+閱讀量,火爆程度可見一斑。記者查詢發現,7月21日—24日,除周一閉館外,其...

近日,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以下簡稱“中運博”)發布關於暑期延長开放時間的公告,單單這條延時开放公告的推送很快收獲10萬+閱讀量,火爆程度可見一斑。記者查詢發現,7月21日—24日,除周一閉館外,其余3天均已約滿,一票難求。

事實上,如此火爆的情況幾乎貫穿全年,不僅是雙休日、節假日,就連平時也一票難求。據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揚州分院研究員劉懷玉觀察,以往外地遊客來揚州直奔瘦西湖、東關街,但現在不少人就是衝着中運博來到揚州的,“很多外地朋友預約不到來找我,我只得告訴他們,我也約不到。”劉懷玉聳了聳肩。

與揚州其他知名景點相比,2021年6月16日才开館的中運博實在年輕。但开館3年,中運博已經躋身“中博熱搜榜”全國熱門百強博物館前10名,熱度居高不下,今年第一季度還高居“百強熱門博物館專題館”首位;過去一年,中運博接待觀衆超420萬人次,其中未成年觀衆約佔1/3,也被網友稱爲“揚州新晉必打卡景點”。在博物館業界,中運博也是個奇跡,短短3年已成爲國家一級博物館,用業內專家的話說,“中運博用3年時間,走完了很多博物館十幾年乃至幾十年走完的路”。

這座集運河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教育於一體的首座“國字號”運河主題博物館,如何在短短3年之內,從無到有,並迅速成爲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這個問題由中運博“掌門人”鄭晶回答恐怕再恰當不過。2021年3月,鄭晶從南京博物院辦公室主任調任揚州中運博的首任館長。

“答案就在觀衆的體驗裏。”中運博爲什么能“出圈”,留着一頭利落短發的鄭晶給出了回答。

展开全文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

最初對大運河並不熟悉

去年的兩個國際展覽,改變了揚州此前沒有高質量國際展覽的歷史。

一個是“喬治·莫蘭迪”,展出了莫蘭迪於1914年至1962年創作的46件真跡畫作,這是中運博引進首個外展。緊隨其後,中運博舉辦了“重回安第斯——印加人和帝國四方之地”,其匯集祕魯14家博物館的168件/組展品,重現印加文明。

“我們從很多揚州市民那裏聽到,現在看一些國際大展不需再到上海、南京,家門口就有。”當地人的肯定讓鄭晶和團隊備受鼓舞,她聽一個揚州年輕人說,一有新展就會來打卡,目前已經N刷。越來越多的揚州本地人愛上中運博,就連不少出租車司機,除了向遊客力推瘦西湖、東關街等必去景點外,开始着重推薦中運博。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鄭晶這位帶領中運博迅速“出圈”的大運河文化專家,最初對於大運河和大運河文化並不熟悉。“我原來不是生活在大運河邊,對運河沒什么特別的印象。”鄭晶快人快語。

鄭晶是土生土長的南京人,曾經在南京博物院工作大約22年,在保管部、展覽部、文創部、教育部等多個業務部門都幹過。2019年,南京博物館接到委托,對中運博進行前期運營。接到任務後,鄭晶开始對運河沿线的文化遺產點等進行爲期兩年的全流域調研,在此過程中逐步加深了對大運河和大運河文化的認識。2021年3月,鄭晶接到正式任命。當身份“從具體項目的參與者轉變爲整個項目的操盤手”時,鄭晶的壓力陡增。

在中運博籌備期間,鄭晶就在摸索分衆化、差異化思路打造常設展覽,讓不同展覽對應不同目標人群。比如面向兒童設置“運河溼地尋趣”,針對青少年打造運河主題密室逃脫——“大明都水監之運河迷蹤”。牽頭打造這個項目時,博物館還在籌備期間,鄭晶也還是教育部的主任。不同於商業密室逃脫尋求刺激,這個展覽更注重教育功能,遊戲中要求參與者正確掌握運河中帆船的操作方式,才能通過。去年,該項目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獎”卓越之星獎,以鼓勵其沉浸式“博物館+密室逃脫”跨界創新,更好地挖掘和傳播遺產價值。

“密室逃脫在青少年圈子裏很火,我們就打造一下這個主題的展覽。”鄭晶認爲,博物館受衆以親子家庭、青少年群體爲主,同時博物館教育又是一種非強制性教育,要以他們喜歡的方式達到教育目的。

“運河上的舟楫”沙飛船體驗項目

更多想象空間和可能性

有些觀衆在中運博遊覽攻略提到的“在中運博參觀,手機耗電會很快”。猛一看不知所雲,仔細一想,原來是說博物館裏的好東西太多,使得觀衆忍不住拿出手機記錄分享。用這些觀衆的話說,中運博就像是“大運河文化主題公園”,在這裏能夠看到與傳統博物館不一樣的“新”東西。

什么東西新?在中運博,不僅有專門打造的密室逃脫,3A遊戲大作《刺客信條》也被運用到了展覽中,這不可謂不新。今年正值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10周年,6月16日,中運博3周年館慶日,“揭祕威尼斯”沉浸式數字展开展,這是“運河城市”系列展覽中的“國際運河名城”新展。在展覽中,來自佛羅倫薩的“刺客”艾吉奧·奧迪托雷通過標志性的“信仰之躍”,帶觀衆重回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就在觀衆紛紛點贊其形式新穎的同時,鄭晶依舊不滿意,覺得仍有改進空間,“用來展示威尼斯風貌的沉浸式展廳屏幕小了點,與觀衆帶來超級震撼的觀感效果還有一段距離”。

究竟如何才能給觀衆帶來超級震撼的觀感效果?採訪中,鄭晶不止一次提到觀衆體驗,有時還會用“情緒價值”這樣的詞語來解釋觀衆體驗。包括鄭晶在內的中運博人時常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做的是不是觀衆想要的?”

中運博在3年內成爲國家一級博物館,觀衆體驗在其中作用巨大。面對評估標准中的衆多指標,鄭晶深知,“科研方面我們存在一定的失分項”,爲此就要在公共服務中加大拿分力度。目前,中運博正構建觀衆友好型博物館,更多傾聽公衆的聲音和需求,爲此在中運博的觀衆調查中,除滿意度評價外,很重要的一塊是觀察“我要做的”與“觀衆想要的”之間的距離。

尤爲注重觀衆體驗,讓中運博迅速“出圈”,這也是中運博的“無奈之舉”。因爲中運博存在天然的短板——從體量上看,中運博不算中小博物館,但從藏品量和珍貴性來看,它與中小博物館差不多,尤其與處在“金字塔塔尖”的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同時,中運博在博物館類型中獨樹一幟——聚焦巨型的线性文化遺產,這使得中運博沒有現成樣板可以借鑑,面臨區域巨大、文化差異較大、缺少文物支撐等難題。

面對難題,鄭晶帶領團隊輕裝上陣,擺脫大衆對博物館的固有印象,走上一條適合自己的創新道路。若要爲這些“創新”尋找原因,前面恐怕要加上“被迫”二字——她解釋,從傳統博物館的意義上講,“中運博的藏品沒有那么優秀,因此要創新方法去彌補”。但她轉念一想,“這並不妨礙我們去做大運河相關知識的闡釋和傳播”,同時給了大家更多想象空間和使用科技手段嘗試的可能性。

當時,中運博從無到有的籌建時間短,前後不過兩年,沒有藏品,就從全流域徵集,沒有所需的實物真品,就依靠沿线博物館提供的數字資源,通過3D打印等技術手段復制展品,比如館內就有一把等比例復刻的山東兗州出土的長達7.5米的鎮水劍。

面對人才短缺問題,南京博物院的工作人員成了中運博早期管理團隊,高峰時100多位專職人員在此工作,目前他們已全部返回。取而代之的是,經歷了老帶新傳承的60多人組成的中運博管理團隊,其平均年齡在30歲左右。鄭晶重視人才吸納和培養,“這是我們的優先改進項”,在她看來,年輕人沒有固化思維,同時有活力、有幹勁、有創造力,會有更新的視角去理解新事物,“我覺得,這不是短板,反而是一個加分項”。

如何做到“出圈”,又不能真出了圈?這個無形的“錨”,就是大運河及背後的運河文化。以去年舉辦的莫蘭迪展和印加展爲例,前者是運河城市系列藝術展之一,後者包含世界文化/自然雙重遺產馬丘比丘,此外最近正在展出的俄羅斯先鋒藝術展,同樣是運河城市系列藝術展。“這個臨展體系既聚焦,又發散。”鄭晶解釋,若圍繞中國大運河本身做所有展覽,必然不可持久,中運博开設的運河城市系列,“聚焦”的是在不同歷史時期,世界著名的大運河沿线城市的發展,“發散”則是說展覽既有運河沿线的藝術,又有世界的藝術。其背後無不暗含着中運博講述好運河文化故事、推動運河文明對話的使命。

挑選展覽,鄭晶有着嚴格的標准:引進與中運博定位契合的展覽,但她也畫了一條紅线——刻意避开過多展示,尤其專門呈現揚州地域文化。在她看來,展示揚州地域文化應該由揚州博物館來做,正如南京博物院要講好江蘇文化故事,中運博要做的是反映大運河文化遺產。

大運河汴河河道堆積剖面

中運博內館藏的復刻鎮水劍

成爲揚州的新“名片”

3年前,中運博正式开館前夕,記者首次與鄭晶面對面交流,彼時她談到未來的計劃,其中之一就是把中運博打造成揚州新的旅遊目的地,擴大運河文化的影響力,並與三灣地區原有的業態共同發展,成爲揚州的新“名片”,如今她的計劃無疑實現了。

目前,中運博正逐漸成爲揚州文旅的“頂流”。數據顯示,2023年中運博接待觀衆超420萬人次,同年南京博物院接待觀衆達500萬人次。同時,另一組數據顯示,去年南京接待遊客突破2億人次,同期揚州旅遊接待人次首破1億。這與城市能級、交通便利程度、常住人口以及輻射區域等均有關系。此外,最近她也在持續關注上海博物館斥巨資引進的“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除了期待找機會去現場參觀學習外,她還提到目前中運博也在培養揚州市民的“付費看展”習慣,未來高質量展覽與當地民衆素養提升,有望形成良性互動。

今年不僅是大運河申遺10周年,還是大運河文化帶(公園)建設實施5周年,隨着大運河建設持續推進,被冠以“國字號”的中運博,正承擔起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展現大運河歷史文化的重要使命,與大運河共同成長。今年5月14日,中運博聯合大運河沿线8省(市)的24家文博、考古單位,共同籌備推出“運載千秋——新時代大運河重要考古成果展”在中運博开展,這是申遺10年來首次集中展示沿线重要考古成果的展覽。

同時,中運博也不吝把最好的位置、熱情的推介留給其他區域的精彩運河文化。進入“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展廳內,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寬25.7米、高8米的唐至清時期大運河汴河河道堆積剖面,它於2018年揭取自河南开封,是中運博最大的文物,這是給記者印象最深的一件展品。此外,中運博還從位於洛陽的“國家糧倉”回洛倉汲取靈感,开發了糧倉抱枕文創產品,銷售也很火爆。

中運博开發的回洛倉文創產品

中運博內的回洛倉展示模型

當記者問到大運河文化爲何重要時,鄭晶的回答是,“大運河既是古老的,又是年輕的,不斷煥發新生活力,並不斷加強與當下人民美好生活的結合度、緊密度,甚至深度參與生活”。

採訪當天,記者遇到不少家長帶着孩子,有的則是祖孫三代,正歡聲笑語地從中運博走出來。到了晚上,中運博外的三灣則成了揚州市民日常散步、運動的城市南部“綠肺”,有市民揚起笑臉,“博物館門口晚上好涼快”。



標題:揚州熱門景點不是瘦西湖,而是這個對外开放才3年的地方?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78432.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