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面,都不如這座浙江小城豪橫!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3-07-04 16:53:20 熱度:13

導讀: 驅車幾百裏就爲一碗面 浙江小縣美食有多驚豔 飢腸轆轆的時候,總是格外懷念那些“下飯”的美食,甚至讓人感覺抓耳撓腮,午夜夢回時都會掛念心頭。這些年流行起來的“肉蟹煲”,就是其中之一,醬香味濃鬱的湯汁包...

驅車幾百裏就爲一碗面

浙江小縣美食有多驚豔

飢腸轆轆的時候,總是格外懷念那些“下飯”的美食,甚至讓人感覺抓耳撓腮,午夜夢回時都會掛念心頭。這些年流行起來的“肉蟹煲”,就是其中之一,醬香味濃鬱的湯汁包裹着燉得軟糯入味的雞爪、年糕、土豆、蝦和螃蟹滿滿一大鍋,澆在白米飯上,那滋味真是絕了。

肉蟹煲的滋味幾乎可以說遍布中國,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這道菜來源於江南水鄉,它的原型是“桐鄉煲”,這個名字就來源於當地地名,即屬於浙江嘉興的縣級市桐鄉。桐鄉,更廣爲人知的標籤,可能是烏鎮和落戶於這裏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但正如好喫卻又默默無聞的桐鄉煲,這裏還藏着許多地道美食。

展开全文

烏鎮美食:書生羊肉面。 圖/圖蟲·創意

01

桐鄉,江浙滬“面癡”的寶地

在桐鄉街頭,你可能五秒鐘內找不到一個停車位,但肯定能找到一家面館。地處“江南第一糧倉”的嘉興以“面”而聞名,引得許多江浙滬資深“面癡”們都愿意專門驅車數百公裏,只爲一碗面奔波跨城而來。

這裏的面,多是細軟的溼面,柔滑易熟也更帶有一分溫婉秀氣。城裏大多數面館的面,都來自一家开了幾十年、名叫“阿二阿三溼面”的制面店。這家溼面大致分爲三個大類,幾乎也能代表桐鄉面的三大支柱選手:“阿能系”的常規版,較幹較粗,適合焯水後再煮制;加入雞蛋的爽滑Q彈版,適合做海鮮面;羊肉面中則是更細軟的版本,適合撈熟後直接加入澆頭。當然,在資深制面師傅的眼中,配方從來不是一成不變。 江南天氣多變,需要根據溫度和溼度來調整比例,才能滿足食客們刁鑽的舌頭,這也是本地面店老板們开門營業的底氣。

桐鄉烏鎮鳥瞰。 攝影/飛雲;圖/圖蟲·創意

一鍋一味的面條,能喫出幾千種味道

27年前,40歲出頭的莊冠能“下海創業”,從邵家橋一個簡易棚子搭起的面檔起家。當時桐鄉的面條種類,不過就只有鹹菜肉絲面和豬肝面兩種, 這位阿能師傅开創的“澆頭現燒、一碗一鍋”的做法,成了如今小鍋面的源起。

江南一帶的面,大多是面煮好後撈出,再放上各色提前煮好的澆頭,所以也叫“澆頭面”, 但阿能面最大的特色就是根據不同的需求現場燒制,澆頭還能自由組合。一鍋一燒,帶來的是一鍋一味。

在阿能面館,許多客人進店點好面,會篤悠悠地自己取個杯子倒上一杯紅茶或菊花茶再落座。未幾, 就聽到廚房裏傳來的猛火旺竈“轟轟轟”和鍋鏟“當當當”的聲響。

一般來說, 澆頭的選擇,決定了這碗面是用紅燒還是白燒。

阿能面的澆頭十分豐富。 攝影/三吉小肥吉

如果是豬肝、腰花、鱔板、牛肉和爆魚之類味道較重的食材,就使用紅燒。一鍋燒面、一鍋現炒澆頭。揀好的食材下鍋後被急速翻炒,瞅准火候將一卷面投入旁邊大鍋中。待到面條八分熟時用抓籬撈起,用力甩幾下後倒進澆頭的鍋裏, 煮至湯汁緊緊包裹住每一根面條時出鍋。上桌後拌勻,那一筷子挑起的是令人神魂顛倒的萬千滋味。

若是選了黑魚、河蝦等味道清淡鮮美的河鮮,那就是白燒。口感相對清淡,湯汁也更多些,適合想喝上幾口湯的人。 白燒的面靠各家自制的鹹菜來吊出細微的差別,這鹹菜用的是本地榨菜頭的菜心醃制而成,鹹中帶點酸,既脆又嫩。(不過現在一些店失去了醃鹹菜的手藝,會用雪菜來代替)

烏鎮傳統釀造醬油,當地羊肉面、肉蟹煲、醬鴨必不可少的調味。 圖/視覺中國

小鍋面在面量上也有講究,若是量太大,湯汁會裹得略薄,滋味就有些欠缺。 面要稍稍少些,讓湯汁完美裹住,喫完約七八分飽、意猶未盡,才是完美狀態。

在飲食愈發趨向工業化、預制菜的今天,現燒的“阿能面”的滋味顯得格外鮮美,這些年,在本地成爲現象級美食的“阿能面”早已走出桐鄉。據不完全統計, 尤其是在浙江北部的杭州、嘉興和湖州地區,以“阿能面”命名或相關的面館就有2000余家。

對於很多在省外的桐鄉人來說,阿能面大抵是最大的鄉愁了吧!

阿能面是桐鄉人的鄉愁。 攝影/小羊探店啦

南方人的羊肉面,北方人真的不懂!

每年秋風起時,就到了桐鄉人喫羊肉面的季節。江南的秋冬溼冷, 搓着手鑽進一家路邊的羊肉面店,才是正經選擇。

店門口架起的柴火竈和大鐵鍋,是在宣布南方人爲了喫到一碗好的羊肉面絕不輸北方人的豪邁。桐鄉的羊肉面會挑選當年育肥的“花窠羊”,即青年湖羊(屬於綿羊品種,主要產於嘉興和太湖地區), 脂肪少、羶味輕,江南的水草也讓它的肉質更爲細膩。

桐鄉紅燒羊肉面,江南水鄉也能大塊喫肉。 攝影/恐高的鳥

加入紅棗、黃酒、白蘿卜和甘蔗等作料除羶,再蓋上大瓷盤。(你沒看錯,因爲用鍋蓋會阻礙羊肉中羶味的散發,反而會把羶味重新燜回羊肉,所以桐鄉人把大瓷盤壓在肉上,能更好散去羶味也能讓羊肉的口感緊而不松。)經過一夜細火慢燉和燜煨。出鍋時, 羊肉酥軟、羊肚軟糯、羊腸帶着油花,便是老饕們守望一夜的美味。

羊肉面,以前也叫“酥羊大面”,大致分爲三種:羊肉面、羊雜面和羊蹄面。選羊肉面,你可以告訴師傅“肉要精一點,還是肥一點”;羊雜面,便是羊肉加羊雜,會貴上幾塊錢;會選羊蹄的,一般都是老食客了。 一手拿着鐵勺,一手拿着剪刀的大師傅,只待客人報出選擇後迅速撈起羊肉再剪成小塊。

桐鄉紅燒羊肉面。 圖/視覺中國

如今,在菜市場附近的老店還會把羊肉和面分开盛放(從前叫“過橋羊肉面”),大多數店裏都是把羊肉直接放在面碗裏,再來一勺羊肉湯,撒上姜末和青蒜葉即可。

拌面的過程,是羊肉香味四處擴散的過程,吸溜上一口,浸滿湯汁的面條還帶着一點羊油, 是醇厚而富有層次的回味;再喫一口羊肉, 是燉至軟爛卻還能喫出肌理的口感。湯濃、肉香、面滑、姜黃、蒜綠,滿口滿心,都是一種“貼秋膘”的富足感。

桐鄉羊肉面,看得見的豪橫。 攝影/恐高的鳥

好喫到湯汁都要打包的青蟹面

青蟹,放在浙江來講不算稀有食材,尤其是沿海地區都能算是家常菜系列。但在產青蟹的桐鄉,卻“無中生有”地做出了一碗幹汁青蟹面。這碗百來塊錢的面,可謂在桐鄉“殺出了一條血路”—— 門口每天停滿豪車的段子早已說膩,卻依然真實地在這裏上演。

選台州三門的八兩青蟹,現殺現炒。大火爆炒激發出來的鮮是絕頂的,蟹鉗裏的肉泛出的甜,跟鹹中帶甜的濃厚湯汁交相呼應,讓人欲罷不能。 以至於很多人連湯汁都要打包回家再下面喫。

02

介紹點地道烏鎮人才能找到的美食吧

都說 “浙江嘉興、中國桐鄉、世界烏鎮”。作爲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會址所在地,又是走向世界的江南小鎮代表,烏鎮的美食怎容忽略呢?

書生羊肉面,算是西柵景區的“頂流”美食。 每年適逢大會,這裏就成爲很多國內外嘉賓和記者們特地來品嘗的美食。羊肉的做法跟前文所述無異,但面條卻是用扁面,算不算烏鎮獨有的倔強與個性?

烏鎮醬鴨的味道,是茅盾的鄉愁。 圖/視覺中國

古語雲“小雪醃菜、大雪醃肉”,窗台上、晾衣繩上掛滿的各種醬貨,是桐鄉人記憶裏小時候過年的前奏。烏鎮這家始於清道光年間的老字號“三珍齋”,有着獨創的“三煮三晾”的工藝, 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已經打入上海市場。當時寓居上海的茅盾,就經常到百富門的門店(現在的漢口路)去买醬鴨喫,大抵是家鄉熟悉的味道也能讓身處亂世中的人更添幾許安心。

若你覺得景區美食不甚地道,那么鎮區的市井煙火氣可以盡情去感受。烏鎮有一家开了三十多年、招牌上只寫“排骨面店”的排骨面,不到半天就會早早賣空,而且你喫的時候絕對有人在排隊。面湯油亮、口感微甜,裹了面糊現炸再調味的排骨松脆酥香,浸泡在濃烈的面湯裏後外軟內脆,喫到滿嘴留油,是本地人早起的絕佳安慰。 生意這么好,爲什么只做半天?備料、吊湯都要時間的呀!老板主打一個:錢要賺,生活嘛也要過得適意一點……

只开半天的排骨面店,肉量卻一點不含糊。 攝影/郭黎霞

在烏鎮人心裏,能說出“北花橋春卷”的外地人,絕對算“有點追求的喫貨”,畢竟不少桐鄉本地人也不一定喫過。北花橋堍,一家過了下午四點就賣空的肉春卷,是烏鎮美食江湖的另類傳說。春卷兩端不封口,炸的時候餡料卻不會散落。 第一口咬下,是脆到能劃开嘴角的春卷皮,細品之下微鹹;再咬一口便是滾燙滋油的肉餡,包着水分和湯汁,完全沒有因爲油炸而讓口感變得幹枯。“咔嚓,咔嚓”,喫一根怎么夠,總得再來一根!

03

沒來過桐鄉,

但你可能喫過“桐鄉煲”

桐鄉煲,不止是本地美食霸榜之物, 更是與全國流行的肉蟹煲同宗同源的存在。相比江南水鄉清淡婉約的口味,它顯得江湖味十足。

江湖氣十足的桐鄉肉蟹煲。 攝影/郭黎霞

雖說名字裏帶“煲”,卻不是尋常輕柔慢燉的做法,而是將食材大火爆炒,添上高湯和獨家祕制醬料,再輔以各種配菜後上桌。主材一般是螃蟹、雞、黑魚、明蝦和牛蛙;配菜多爲口感軟糯、易於吸收湯汁的食材:土豆、年糕、千張絲、過油的雞爪等。 最不能錯過的是這入口脫骨的軟爛雞爪,和吸收了各種食材味道、讓人擁有碳水安全感的土豆。

黑魚煲和肉蟹煲,作爲紅、白兩種湯底最具代表性的煲。但不管哪種煲,一定!要!拌!米飯!!!如果你要以“我在健身,教練不允許我喫湯汁拌飯這種糖油混合物”作爲理由拒絕, 那么試試把教練帶上,相信TA會喫得比你還瘋狂。

肉蟹煲總是能喫到豪橫的驚喜。 圖/圖蟲·創意

除了桐鄉煲,絲粉煲是傳統夜宵江湖裏的“老大”,它的食材極爲普通——“絲粉”,即紅薯粉。是的,桐鄉人便要把這種粗上幾倍“粉絲”就叫作“絲粉”,加上油面筋、青菜、火腿腸等尋常食材,淋上骨頭熬的高湯, 放在小砂鍋裏“咕嘟咕嘟”,便是無數桐鄉人寒冷冬夜裏最難忘的那一抹氤氳暖意。

04

小孩子才做甜or鹹的選擇題,

桐鄉小喫說“我全都要”

芽麥塌餅,是桐鄉清明前後最受歡迎的美食,長得不太好看:圓、扁、煎到似焦未焦狀態出鍋。咬一口,艾草清香混合着芝麻的香味; 嚼一下,焦脆的外皮裏依然是一股糯嘰嘰。是了,是江南春天的味道了!

艾草香混合着芝麻香的芽麥塌餅。 圖/圖蟲·創意

絲粉湯+豆腐幹,在桐鄉人眼裏是約等於“油條+豆漿”的固定搭配。清凌凌的絲粉是剪斷備好的,頂上撒了榨菜碎、火腿腸丁和蔥花。客人來時,高湯一衝再拌一拌,直接用勺子喫。搭配幾串外皮些微發韌、裏面卻滑嫩的豆腐幹,淋上桐鄉辣醬或甜面醬,能讓人毛孔舒展、靈魂得到撫慰。

燒麥也算是一道能夠引战南北方的小喫,南方的廣式燒麥裏包着滿滿的糯米,北方的蒙古燒賣則滿滿都是牛羊肉。讓人驚奇的是, 屬於南方的桐鄉燒賣裏竟然也沒有一粒米。在桐鄉,不封口的花蕊形狀的輕薄燒麥皮裏,包上純肉,有些滋味獨特的燒賣更是會添加嫩黃筍丁的肉餡。因爲筍丁的加入,能解幾分肉汁的膩。小心翼翼地用筷子捻起燒麥,蘸醋,從底下咬上一小口,把湯汁吸掉後再一口塞進嘴裏,既是早餐,也是老底子(從前)人們當下午點心的絕佳選擇。

烏鎮的早茶燒賣。 圖/圖蟲·創意

05

槜李:

可以吸的“季節限定款”

如果說五月的楊梅,是浙江人出門社交時的交通卡,那么六、七月時如果你能拿上槜李,既是非常本地化的選擇,還更有歷史底蕴呢!

不就李子而已?你可知這顆李子的地位——它是見證嘉興2500多年歷史的“活化石”。槜李(古稱“檇李”),你可能在不少古代詩詞文章中,見過它的名字。其實深挖下去, 槜李可以說正是江南吳越文化的象徵。

掛在枝頭的槜李。 攝影/邱道岑;圖/圖蟲·創意

李子原產於中國,而槜李則是李子中非常古老的品種,且數量稀少、品質優良,在許多朝代都是珍貴的貢品水果。槜李原產於嘉興一代,由於這種水果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久負盛名,所以 嘉興其實在古時就原名“槜李”。

以單獨一種水果來作爲地名的城市,這在全國也幾乎是獨一份了。早在春秋時期,吳王闔閭與越王勾踐那場著名的“槜李之战”,就發生在槜李也就是現在的嘉興。千年之後,战爭的烽火早已遠去,但這種曾作爲吳國貢品的古老水果,卻傳承延續至今。

可以吸着喝的槜李。 攝影/郭黎霞

當然,這其中也有不少驚險故事。據記載, 1979年嘉興全市僅存19棵槜李樹;1985年,全省僅產24枚槜李,是浙江瀕危搶救保護的果樹品種。

幸好,槜李被搶救了下來,讓我們才能在今天喫到當年的貢品。既然是貢果,喫法自然也講究:成熟的槜李呈紫紅色,外面掛着果霜, 用兩手輕微揉搓至果肉化漿,在頂端开一小口,慢慢吸出帶着酒香的汁水,吸到最後只剩一顆果核。

從大塊喫肉的“酥羊大面”到麻辣鮮香的“桐鄉煲”,不知道有沒有“顛覆”你對江南枕水人家的印象?但足以證明,桐鄉的美食種類多樣、兼容並包,是不是除了去烏鎮旅遊,也值得特地來喫上一回呢?

文 | 郭黎霞

文字編輯 | 冰凌渡

圖片編輯 | 冰凌渡、陳金魚

文章首圖 | 圖蟲·創意

封圖 | 恐高的鳥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账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標題:北方的面,都不如這座浙江小城豪橫!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7409.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