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小七孔景區:自然風光與民族文化完美交融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6-02 08:55:32 熱度:25

導讀: 夏日時節,在荔波小七孔景區,蒼翠的青山倒映在碧綠的水面上,水中遊魚往來,清晰可見……遊客紛紛用手機定格眼前的美景。 “這座建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小七孔古橋,是荔波作爲貴州通往廣西商旅大通道...

夏日時節,在荔波小七孔景區,蒼翠的青山倒映在碧綠的水面上,水中遊魚往來,清晰可見……遊客紛紛用手機定格眼前的美景。

“這座建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小七孔古橋,是荔波作爲貴州通往廣西商旅大通道的一個歷史見證。”來自廣東的遊客鄒美欣站在橋頭,一邊專心聽着導遊的講解,一邊認真端詳着小七孔橋。小七孔古橋的自然風光與文化氣息都深深吸引着她。

小七孔古橋,靜靜地橫臥於荔波響水河上,至今已有百余年。“群山巖浪千千歲,響水河橋萬萬年”,橋頭碑刻的聯句讓人一看便感受到它的不凡。

過去,荔波因商興“橋”。

據資料顯示,橋首原存石碑兩座,一爲《修碑》,銘築橋功德;一爲《萬古興橋碑》,刻有“群山巖浪千千歲,響水河橋萬萬年”聯句。《修碑》銘文顯示,該橋是當地村民集資修建的荔波通往廣西重要交通要道。從小七孔古橋、黎明關等地出發,荔波曾有5條途經廣西環江、終達廣西懷遠的“鹽馬古道”,當地各民族經此橋與廣西進行商貿往來。

在加大與外界經濟文化交流的同時,小七孔古橋的修建,也爲生活在響水河兩岸的布依族、瑤族搭建起了一座友誼之橋。

展开全文

據介紹,很久以前,布依族人就在響水河畔生活了。後來,瑤族人爲躲避战亂,經廣西遷徙至響水河畔定居。由於語言、習俗等隔閡,兩族之間交往交流甚少。

小七孔古橋建成後,兩族人常常會在橋頭休息、對歌,既歌唱對心上人的思慕之情,也歌唱對生產生活的美好愿景。隨着日常交往增多,兩族人民聯系更爲緊密,感情也更爲深厚。

風雨百年,小七孔古橋屹立不倒。翠綠的河水從橋孔流過,流淌着百年的歷史韻味與文化氣息。

如今,荔波因“橋”興旅。

作爲國家5A級景區荔波樟江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橋命名的大小七孔景區聚集了諸多世界級景觀,成爲荔波旅遊的重要吸引物。

在剛過去的“五一”假期,荔波共接待遊客74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4.98億元。尤其是小七孔景區,接待遊客21.27萬人次,創歷年“五一”假日最高紀錄,單日最高日接待量達6.88萬人次。

作爲“黃小西,正喫晚飯”的“主菜”之一,近年來,小七孔景區深耕產品創新,堅持以文旅融合和旅遊產業化爲路徑,不斷豐富旅遊內涵。

堅持創新創意理念,成功打造了小七孔“踏瀑戲水”、透明遊船等46個體驗型產品,“踏瀑戲水”項目登上攜程口碑榜“年度玩水避暑景點”;全省首個“鄉村旅遊創客聯絡站”在小七孔景區掛牌。

今年,小七孔景區再次對業態產品進行創新提質,新增叢林探險、攀樹、瀑降、樹上探險4個項目,打造“小七孔世遺探險部落”,同時對臥龍谷漂遊至鴛鴦湖進行提質升級,力爭將“小七孔世遺探險部落”和臥龍谷漂遊至鴛鴦湖2個項目打造成爲世界級旅遊景區的“拳頭產品”,解決小七孔景區“有流量缺品牌、有流量缺文化、有流量缺轉換”的問題,實現產品引客、品質留客,真正把“人氣流”變“經濟流”。

此外,景區還創新推出“小七孔文創雪糕”等10余種文創產品,廣受遊客歡迎。其中,“小七孔文創雪糕”單個產品年銷售額達300萬元,成爲文創“爆款”品牌。

遊客曬出“小七孔文創雪糕”。劉方鑫 攝

除滿載故事的小七孔古橋外,小七孔景區還圍繞世遺文化,深挖文化內涵,積極在景區常態化开展“非遺文化”展演、民族服飾和古風漢服巡遊、非遺特色旅拍等產品業態。通過業態產品供給的豐富,滿足了遊客多元化、個性化需求,留住了遊客、刺激了消費。

在开發VIP項目基礎上,小七孔景區還創新开發“小車小團”VIP服務,針對不同客戶群體开通輕奢遊、專屬遊、商務遊等,滿足不同圈層遊客的新需求。爲確保遊客的安全和舒適遊覽體驗,景區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優化遊覽线路、推進智慧旅遊系統建設等。

小七孔景區在資源保護开發上不斷升級,在客源市場拓展上精准發力,在服務質量保障上持續優化,不斷提升格調品位,品牌影響力也持續擴大,實現了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數據顯示,2023年,小七孔景區遊客平均停留時間從1.64天提升至2.84天,業態收入達7917萬元,同比2019年增長140%。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畢文君

編輯 劉娟

二審 陳發文 楊韜

三審 張發揚 閔捷



標題:文化中國行|小七孔景區:自然風光與民族文化完美交融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6959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