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瀾丨 信號山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5-24 17:00:08 熱度:13

導讀: □大山 信號山山門兩側山牆牆頭都是紅色的琉璃瓦,這和小魚山、魯迅公園綠色琉璃瓦不同,就像一條赤龍將海拔只有98米、面積僅六萬余平方米的的信號山攬入懷中,幽靜安然。 走進信號山,拾級而上,那般幽幽的靜...

□大山

信號山山門兩側山牆牆頭都是紅色的琉璃瓦,這和小魚山、魯迅公園綠色琉璃瓦不同,就像一條赤龍將海拔只有98米、面積僅六萬余平方米的的信號山攬入懷中,幽靜安然。

走進信號山,拾級而上,那般幽幽的靜謐從心底湧起,漸漸融入草木林間。詩詞曰:“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婉轉曲折的山中小徑,花木蔥蘢,枝葉茂密,亦步亦趨走入心中的”禪房“。 

信號山植被覆蓋密度大,樹木茂盛,除去人工斧鑿的山間小徑、石頭台階,幾乎都被厚厚松針和年復一年飄落的各種樹葉覆蓋,看不見黑黑的泥土。幽深的樹林,樹木夾道的山中小路鋪滿秋天的葉。午後的陽光蒸騰起泥土的芬芳、松脂的辛辣和樹葉腐朽的氣味混合在一起,久違的大自然的氣息將我包圍,驅趕滌蕩內心的世俗之氣,仿佛心輕了許多,跳出軀體,在氤氳的陽光中,在草叢間,飛舞跳躍。忽然,”咚,咚“兩聲沉悶的聲響,劃破山的寂靜,震得山響!原來,是一棵松仔從枝椏脫落,被厚厚的松針彈起,又落下。恢復山的寂靜。

信號山南坡有一座德國古堡式建築。紅色的房頂,黃色的外牆,嶗山花崗巖石料,在明快的節奏中又不失莊嚴和厚重。這座輪廓线條優美,色彩瑰麗,氣勢雄偉的建築,就是“德國建築藝術在中國”的最高代表——青島迎賓館。一百多年的歷史變遷,歲月悠悠,迎賓館已經融進信號山的山體,成爲信號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爲山勢不高,還沒等我氣喘籲籲,我已經來到在小青島和小魚山上都能看得非常清楚的三個紅色蘑菇圓球——寓意中國古代用於傳遞信號的三支紅色火球。中間紅色蘑菇圓球最大,東西兩只紅色蘑菇圓球大小相近,西面的比東面的稍高一些。三支紅色火球錯落有致,大小適中,和諧坐落在山頂之上。

走進中間最高的紅色蘑菇球體,沿右邊的螺旋窄樓梯旋轉而上,二樓三樓都是青島歷史中的重大事件的黑白照片。      

站在20余米高的旋轉觀景台上,大約兩米寬的地面形成完整的圓周,其下面暗藏“玄機”,可以逆時針360°旋轉,據說旋轉一圈需要15分鐘,可以全方位從容瀏覽觀賞青島秀美風光。

將自己裝進紅色蘑菇球體,窗明潔淨的玻璃將塵世的喧囂隔離,鎖住一份幽靜。透明純淨的玻璃窗外,油鹽醬醋的一地雞毛,燈紅酒綠的人情冷暖,川流不息的車水馬龍,走街串巷的匆匆路人,所有嘈雜紛亂的市井煙火與我無關。靜靜棲息在紅色蘑菇球體,靜靜的旋轉,靜靜的俯瞰生長於斯的城市。

遠處的太平山像一道屏障,遮住了眺望這座城市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典範的東部。鬱鬱蔥蔥的山林將太平山裝扮得厚重結實。隔着黛青色的山後,幾十幢摩天大樓高過山體,直插藍天,仿佛是從太平山樹林中生長出來似的,渾然一體。而太平山上的電視塔更好像是父親的掌上明珠,翹首玉立在父親寬厚肩膀上的少女,憑海臨風。

匯泉灣和青島灣恰似母親張开雙臂將紅瓦綠樹攬入懷中,然後將第一海水浴場、水族館、魯迅公園、小青島、棧橋似珍珠串起,掛在胸前。展示這座城市的旖旎風光和百年風雲傳說。

清晰可見的小魚山,“覽潮閣”居中,東西兩側的“碧波亭”和“擁翠亭”,就像一對翅膀,展翅翱翔碧海藍天。

膠澳總督府、天主教堂、基督教堂這些青島的百年建築,環繞身邊。康有爲、聞一多、老舍、梁實秋等中國近現代文壇的著名作家、文化人,上世紀早期曾經長期居住在附近,爲信號山增添了濃厚的人文情懷。

信號山不大,卻山路蜿蜒、石梯上下曲折;信號山不深,卻草木茂盛幽靜安詳;信號山不高,卻能站在火紅的蘑菇球體,近看遠望領略城市風景,從內心湧出更多溢美之詞,抒發我對這座城市的熱愛。

來源:半島都市報·半島新聞客戶端



標題:觀瀾丨 信號山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68072.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