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11-17 01:03:15 熱度:3
泉州,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
——白巖松
早就聽說過天下聞名的泉州洛陽橋。卻一直沒有機會目睹她的芳容,留戀她的風採。
恰逢9月25-27日的“第五屆海峽兩岸民間譜諜文化交流大會”在福建泉州“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召开,我作爲參會嘉賓有幸到泉州。
人們常說,“到泉州,不去开元寺,不看東、西塔;不到洛陽橋,等於沒來泉州!”开元寺,東西塔,洛陽橋成爲泉州人民的“精神坐標”。此三處景點均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身爲洛陽人對泉州洛陽橋向往已久。千裏迢迢,不顧旅途勞累,在泉州酒店安頓好後,第一件事就是打卡洛陽橋。
在繁華的鬧市區,千年西街的“鐘樓”公交站坐車,前往洛江區洛陽鎮的洛陽橋。行車中,我陷入有關洛陽橋的思緒中。我到過兩座洛陽橋,在我們洛陽市區有洛陽橋,它橫跨洛河上,是連接洛南、洛北的重要交通橋梁,車流湧動,來往穿梭,日夜繁忙。
另一座是江蘇常州洛陽鎮的洛陽橋,而且還建在洛陽河上;在這遠離中原數千裏之遙的閩南,也有以我們洛陽命名的橋梁。想着這一刻就要看到心心惦念的洛陽橋了。心頭激動不已。頓時讓我滿血淌動,滿眼光亮,滿臉驚喜……
大約四十分鐘車程,“洛陽鎮到了”隨着公交車上的播報,我們下了車。步行不到五分鐘,橫跨洛陽江上的洛陽橋咉入眼簾:長橋臥波,好壯觀!好震撼!
前來遊覽的人真多!有來自內地陝西省西安、寶雞的的、甘肅蘭州的、山西運城的,河南鄭州、商丘、信陽的;河北保定的;湖南,廣西、廣東的遊客也不少;也有很多來自台灣的同胞。
我從橋北往橋南漫步遊覽,踏上古老的洛陽石橋,備感她的滄桑,橋頭東西兩側各有一尊護橋石將軍把守,手持利劍,表情嚴肅,形態威武。
往南約50多米橋東側有一廣場,建有“海內第一橋”展覽館,裏面有洛陽橋建造史料、碑刻拓片及歷代文人雅士謳歌洛陽橋的詩篇。其中,南宋詩人王十朋的詩;“北望中原萬裏遙,南來喜見洛陽橋。人行跨海金鰲背,亭壓空江玉虹腰……”最爲著名。
走出展覽館,古榕樹下,立有歷代對古橋修繕,碑刻十數通。來自天南地北的遊人熙熙攘攘,來往暢遊於古橋上。在祭祀海神通遠王的昭惠廟前,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前來祭拜。在昭惠廟前,有一對女士,身着旗袍,頭戴簪花,阿娜多姿,美麗綻放。
閩南女子簪花由來已久,尤其是蟳埔(泉州市豐澤區一古鎮的地名)女簪花,中外聞名。她們堅信“今生帶花,來世漂亮”意念。成爲她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當下也影響着前來旅遊的人們。女子們俏裝打扮時,頭飾簪花,暢遊於人群裏,鮮豔亮麗,風韻尤雅,楚楚動人,爲景區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這時,一對夫婦從我身邊經過,我便和他們搭訕开來,他們來自台灣宜蘭,先生名叫詹勲鴻,台灣客家人,祖籍廣東梅州大埔。是台灣宜蘭客屬總會理事長。他們夫婦也是來參加“譜諜文化交流大會”的。都是來參會的!顯得格外親切,雙手緊握,異常興奮。我們聊了好久。最後,詹先生意味深長地說,你身爲洛陽人,遊覽洛陽橋,顯示了你深深地洛陽情懷!
漫步洛陽古橋,不得不驚嘆古代工匠精湛的造橋技藝,橋面上每塊條石,長近二十米,,寛80多公分,後,厚35-40公分,並排七塊,平穩地壓在橋墩上,每塊石條十多噸,在當時沒有大型起重設備情況下,將如此重量龐大的石條放置橋墩之上,其難度可想而知。在每塊條的縫隙之間,每隔3-4米,用長60公分,寬20公分的鐵塊將兩塊石條榫卯起來,鐵石相扣,牢固緊密,使橋梁形成一個穩固的整體。
橋中間兩側雕刻有“月光菩薩”的石雕,裝嚴疑重,栩栩如生,與古橋一同見證了泉州宋元海上貿易的輝煌盛況。兩邊的欄杆,雕刻精湛,讓人賞心悅目。經過千年歲月的洗禮,數億萬計行人的踩踏,橋面光滑無比,讓人備感歷史的滄桑。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祖籍泉州永春縣)曾有詩作;“刺桐花开了多少個春天;東西塔對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多少船駛出了泉州灣。”
橋南建有蔡襄祠,蔡襄文化廣場。立有高大的理石塑像,蔡公目視洛陽江,目光睿智,視野深遠。若有所思,栩栩如生。吸引着遊人前來瞻仰膜拜……
一場遊覽下來,有些疲憊,便在廣場一偶的石凳上休憩。看看江面上飽經風霜的洛陽橋,歷經千年滄桑,依然濤聲依舊,古代東方第一大港的風韻猶存。使我心潮澎湃,思緒萬千。
早期河洛人由中原遷居閩南,把先進的河洛文化傳播於此。並和閩越文化融合發展,經過數百年的演變,形成了以中原文化(河洛文化)爲主體的閩南文化,並把它提升到新的高度。
閩南人爲了表達對中原故土的眷戀和思念,把河洛文化的符號,刻寫進閩南大地的名物裏。洛陽橋、洛陽村、洛陽江、洛陽街、洛陽站、永寧鎮、永寧衛、晉江、萬安橋……河洛文化孕育了閩南文化;閩南文化反哺着河洛文化。洛陽橋就是其表徵。彰顯了閩南人精湛、高超的造橋文化技術。體現了河洛文化的拓展性、滲透性,包容性。
洛陽橋始建於1053年,經過衆多工匠數年努力,至1059年泉州太守蔡襄終成其事。造橋時首創的筏型基礎、浮運架梁、養蠣固基,代表了中國最先進的造橋技術,是古代大型石橋建造的工程傑作,成爲中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一。
洛陽橋現存橋長730多米,寛4.5米,有橋墩45座橋南、北保存有4尊11世紀修橋時所立的護橋石將軍,7座石塔以及歷代修橋碑記。
洛陽橋是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內陸腹地的交通樞紐,在泉州水陸運輸史上具有开拓性的裏程碑意義。爲宋元時期泉州造橋浪潮積累了寶貴的技術經驗。也爲之後的“天下無橋長此橋”安平橋(在晉江)提供了可行的技術指導,是宋元時期泉州海洋交通設施發達,海洋貿易活動的歷史見證。
作者簡介:張振傑,1968年生。趙村鎮張營村人。1992年高中畢業。1999年开始發表作品。熱愛文學,愛寫散文。先後在《中州統战》《三門峽報》《縣域經濟》《閩南日報》《新洛寧》等報刊上發表作品。現在在江蘇南京打工!
標題:洛陽人遊洛陽橋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100083.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