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4-16 16:50:56 熱度:15
“我們對該組織進行了徹底審查,並做出了將全球員工人數減少10%以上的艱難決定。”
當整個國內汽車界多數通過新聞快訊知悉“特斯拉裁員”的時候,上海浦東臨港特斯拉工廠的員工們,則是收到了官方的郵件。
旁觀者的視角,永遠無法對當事人“感同身受”。
從普工到安全員,大量特斯拉上海員工組建了微信群相互聯絡。和外界認定的“特斯拉普遍高薪”不同,部分員工自嘲爲“牛馬”,而一些“牛馬群”裏开始討論裁員和賠償的事情。
“三班變兩班了?”
“今年被裁還有N+3嗎?”
“附近哪兒還有收入差不多的工作?”
……
臨港產業區鑽石園,特斯拉中國HR部門所在的那棟樓,去年就已經因爲電池組裝一期裁員而成爲員工們關注的焦點,如今又重新成爲衆目所向,只是“N+3”福利源的色彩淡化,更像命運的“小黑屋”。
特斯拉和一衆新能源車企的起伏,供應商和整車員工們的悲喜,其實都系於產業战略的脈絡。
當巨手引導汽車產業轉向電動化與智能化,特斯拉和諸多新能源品牌,在上升階段接住了潑天的富貴和勢能,那么也注定了在降溫和回歸理性的時刻,它們必然承受回調的陣痛。
裁員超10%,只是個开始
特斯拉在全球包括中國裁員,並不是突然爆發的意外。
2023年,美國政府禁止給進口自中國的電池補貼,要求用美國本地制造的電池,原本特斯拉上海臨港工廠的電池生產线,有一定比重爲出口,因而對電池組裝相關的員工裁員,電池組裝一期員工裁撤過半。
2024年3月底到4月初,就有自稱特斯拉員工的人士,向《汽車公社》獨家爆料稱,5月份特斯拉开啓大裁員,並給出特斯拉員工群的聊天截圖。
在特斯拉官方郵件確定全球裁員10%後,基本上可以印證相關爆料並非全部屬於空穴來風。
按照特斯拉遞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年度報表,截至2023年12月31日,特斯拉全球員工總數爲140,473人。從特斯拉上海工廠環評文件和官網等信息渠道可知,特斯拉在華員工總數從2022年中的1.5萬人已經漲到大約2萬人。
裁員10%以上,就意味着特斯拉在全球“砍掉”超過1.4萬人,而在上海特斯拉,將有2千人以上下崗。
更讓特斯拉上海工人开始擔憂的有兩點,與之前裁員不同。
首先是裁員範圍,此前集中在行政等相對次要的崗位,而號稱“四大金剛”的總裝、焊裝、塗裝、電池,從去年年中到今年,終於开始被特斯拉“動刀”。
其次是裁員賠償,原本特斯拉員工中流傳的標准是“N+3”薪資,但目前有說法稱“或許這一輪達不到這么高”。
特斯拉向來以“效率極高、性格極剛”聞名,似乎從汽車產品價格波動,和裁員都是對產業和市場的剛性反饋,壓力最終都是傳遞給上下遊,而特斯拉本身巋然不動。
然而這一次或許特斯拉也會傷筋動骨,畢竟下行勢頭和阻力,已經來自多個維度。
2024年以來,特斯拉似乎遭遇了“水逆”,諸多不可抗因素拉低了產銷量:美聯儲加息,金融政策變相讓不少消費者“买不起車”;德國柏林工廠遭遇縱火,導致生產停滯;紅海衝突和巴爾的摩大橋垮塌都阻擋了航運;甚至連美國加州佛裏蒙特工廠爲煥新版Model 3進行產线升級也拖累了銷量。
這直接導致了一系列對特斯拉和電動汽車不利的連鎖反應。
先是特斯拉交出了史上最難看的第一季度成績:生產新車433,371輛,,基本符合外界的預期;但交付386,810輛,同比下跌8.53%,環比跌幅達到20.16%,與調查得出的分析師平均預期之差創有數據統計以來最大。
“無論怎么看,這個數據都很醜,”Deepwater Asset Management的管理合夥人Gene Munster評論絲毫不留情面。
雖然中國消費者記住的是“Model Y又漲價了”,但在美國,特斯拉降價都無法阻止銷量頹勢的到來。
“特斯拉以一己之力拉崩了整個美股電動車板塊,”雖然這是一句戲謔,但股價的確反映了資本和市場對前景的看多或者看空。
美國當地時間4月15日,電動汽車股價集體跳水。特斯拉帶頭跌落5.59%,美國新勢力Rivian和LEV,中國蔚小理股價均有所滑坡。
“特斯拉暴漲的邏輯崩塌了”
特斯拉不缺黑或者吹,但缺一個中肯客觀的評價,以及對於特斯拉爆發和衰落底層邏輯的梳理。
爲什么特斯拉在2021年能達到市值萬億美元,超過後面九家競爭對手的市值總和?
按照風雲學會和券商的研究,隱含的假設是,資本相信馬斯克曾經許諾的增長前景,2030年左右,特斯拉全球年銷量能衝到2,000萬輛的水平;或者換句話說,真正實現“特斯拉變成電動汽車裏的蘋果,主流品牌裏檔次第一,市佔率前二”。
爲什么特斯拉敢誇下海口“車中蘋果,年銷量2千萬輛”?
因爲一度呈現出極高的增長勢頭,2017年到2023年,全球年銷量分別爲103,181輛、245,240輛、367,820輛、499,559輛、936,172輛、1,313,851輛,1,739,707輛,連續接近50%甚至翻倍的高增長。
因爲特斯拉手握Model 3和Model Q暢銷車,還在籌劃15萬元Model 2/Q入門車,以智能駕駛作爲大旗,構建品牌力,意在模仿蘋果手機,用簡約統一的產品,去統括整個市場的需求,有望實現市場份額的集中。
那么邏輯鏈條的上端,其實可以歸結爲:汽車是否會像手機等消費電子一樣,市場份額最終高度集中化?並且高度集中一定是朝向特斯拉這個品牌。
在《汽車公社》看來,該邏輯鏈條實際上並不成立,資本市場和消費市場,都將特斯拉的“破局者”角色高估爲“救世主”角色,將智能電動汽車憑借激進模式的“發展初期”,誤認爲是“成熟期”的模態。
消費電子的邏輯不可能完全套用給汽車。
汽車與手機等消費電子相比,硬件所支撐的體驗維度更豐富,例如坐姿、NVH、方向盤手感、底盤回饋等,而手機的體驗維度只是在軟件層面實現了豐富化。這就直接導致,定義產品第一印象的硬件,在汽車身上會遠比手機更爲多樣化,且價值取向差異化。
簡單地說:汽車之間的外觀內飾設計風格差異,遠大於手機之間的設計風格差異,多樣化也遠高於手機。
汽車僅僅是車身形式差異,就有跑車、行政轎車、SUV、MPV、越野車,還能出現轎跑、跨界車。前臉有網格式、直瀑式,側面有溜背流线形、方形、圓弧形,大燈有點陣、鑽石形……
智能手機外觀的高度收斂,相當程度受手機大屏交互方式決定,因而手機設計方案局限於曲面屏、劉海、幾個攝像頭排列、背面材料的創新,“外觀基本還是一塊屏,做不出花來,”《高工智能汽車》分析師高沛通指出。
哪怕同樣是家轎,邁騰和雅閣,或者比亞迪漢和小鵬P7對各自粉絲的審美吸引度差異,遠不是兩派手機粉絲彼此對設計上的隔閡能相比。
手機審美的美醜上下限,遠不如汽車。而汽車審美的多樣化又遠勝過手機。一款汽車的外觀內飾設計,全球80億人打分,區隔會很大。同樣調研80億人“最愛的汽車設計方案”,種類如果是1億種,手機可能只有100種。
再考慮到安全性、空間性、續航性,汽車所承載的訴求多樣化,遠高於消費電子:特斯拉所代表的純電動,北方低溫對其非常不友好;特斯拉所代表的溜背設計,就遠不如理想的方形車身更適合家用;特斯拉所代表的極簡設計,對希望享受車內生活的中國消費者而言,“毛坯房”很難滿足訴求。
特斯拉拿極簡和部分人的價值觀,去統一所有人的價值觀,勢必會在碰撞中碰壁。今年特斯拉銷量下滑,只是底層邏輯的體現之一,它自己的天花板是存在的,並不是只靠競爭對手或者政治限制,消費客群和特斯拉邏輯天然相衝。
正因爲“暴漲邏輯已經崩塌”,對特斯拉而言,2030年2千萬輛的豪言已經漸行漸遠。
從2023年的174萬輛,增長7年到2030年實現2,000萬輛,特斯拉需要持續不斷完成年均復合增長41.7%。那么2024年,按道理特斯拉應該實現接近250萬輛。但很可惜,特斯拉目標的銷量預期大約在210萬輛左右,增幅大約20%出頭。
簡而言之:特斯拉可爲先鋒,難做守將,宜獨自一軍开疆拓土,不可後來者皆蕭規曹隨。極簡化思維適合制造業的統一與降本,但和人性的消費訴求多元化南轅北轍。
電動汽車,該潑冷水
在評價新能源战略和特斯拉的時候,表達者非常容易陷入“極端話語陷阱”。
我們爲何不能以中立理性客觀的出發點去提供結論?
對於特斯拉,“开創局面偉大,難撐盛世繁華”,這個評語有着底層理性邏輯的支撐。
運用第一性原理,將智能化與電動化結合,極簡思路貫徹到研發、產品、採購、營銷、渠道和品牌各個環節,將效率提升到傳統汽車遠不能及的地步。馬斯克與特斯拉當得起“偉大”的評語。
然而當馬斯克成爲全球首富,特斯拉被視爲電動車第一品牌,他們已經充分享受到“科技先鋒”的紅利。只是極簡原理並不適合滿足所有用戶需求,更別說“高度智能化”、“純電動化”在當下有着應用的瓶頸。
故而特斯拉與馬斯克,明顯被一部分人高估,所謂“衰退”只是回歸到應有的現實。
同理,電動汽車、新能源、智能化的發展,與特斯拉的起伏軌跡密不可分。
爲何特斯拉在2017到2023年都維持了高速增長?背後有兩重根本因素。
一是中美兩個最大國家,在幫着特斯拉“擡轎子”。中國需要一個品牌引導消費者認知到“電動汽車不是騙補工具,可以非常高大上”,同時拉動新能源產業鏈發展,從而順遂國家新能源战略提速;美國需要在喬布斯去世之後,出現一位新的科技偶像。
二是2017年到2023年,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處在2.0發展階段(如果日產聆風、雪佛蘭Volt在2010年前後對動力總成電動化的探索屬於1.0),初步將電動化與智能化結合,拓寬產業鏈和轉換新賽道,但是仍然運用了激進模式去“衝”出第一步,並不適合長期發展。
如今新能源战略剛剛進入3.0理性化時代,它的特徵在於:明確了電動化作爲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但由於用戶訴求多樣化,電動化本身也在當下適用多維度路徑:純電動、插混、增程式、油電混動齊頭並進。
你如何要求北方用戶在低溫和長續航場景下,只能用特斯拉純電?
你如何要求低线市場對智能化功能並不敏感的用戶,爲特斯拉FSD支付額外的溢價?
你如何要求希望座椅更軟、空間更寬敞、車頂不曬的用戶,面對集中度如手機的車市,只能強行按下自己的訴求,捏着鼻子去接受特斯拉?
所以我們看到,比亞迪插混火了,吉利奇瑞長安長城等悉數跟進。
所以我們看到,插混市場今年第一季度零售銷量同比暴漲75.6%,而純電動僅爲14.7%。
所以我們看到,從資本到終端用戶,开始質疑電動汽車,不少國家和政府开始對新能源目標進行調整。
所以我們看到,與電動化綁定的智能化,從幾年前“很快實現L5,取代人類司機”轉變爲溫和理性的“輔助駕駛系統普及”,同時激光雷達等新技術,從資本追逐的風口,漸漸轉變爲成熟化的零部件。
電動化和智能化大趨勢並不會改變,但對電動化和智能化的理解可以拉伸外延,同時我們需要牢記“正確的方向,有可能邁出錯誤的步伐、荒謬的節奏”。
電動汽車需要被潑一盆冷水,但冷卻不了進步的熱心。
而如今特斯拉的起伏,在若幹年後的宏觀復盤中,也僅僅是“當年那段有趣的故事”,供後來者品鑑、體味。
標題:獨家 | 特斯拉大裁員殃及上海廠,電動車該潑冷水了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61073.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