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泰康开始退出惠民保,原因不止是盈利難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3-30 00:51:31 熱度:47

導讀: 界面新聞記者 |陳楊 界面新聞編輯 |謝欣 界面新聞記者 |陳楊 界面新聞編輯 |謝欣 日前,據第一財經健聞咨詢的報道,其從多方獲悉,在沿海某省,部分城市惠民保賠付率超過100%,多家商保公司虧損,...

界面新聞記者 |陳楊

界面新聞編輯 |謝欣

界面新聞記者 |陳楊

界面新聞編輯 |謝欣

日前,據第一財經健聞咨詢的報道,其從多方獲悉,在沿海某省,部分城市惠民保賠付率超過100%,多家商保公司虧損,曾入局的平安養老、泰康養老已陸續退出該省惠民保業務。

界面新聞查詢發現,前述兩家保司的確已經退出了一些地區的惠民保項目。如在2024年的最新產品中,平安養老已不是廣州“穗歲康”的承保單位,泰康養老也已不在鄭州醫惠保的承包公司之列。但這兩者也還都在承保另一些地區的最新惠民保產品。換而言之,它們也並非已全盤退出。

不過,兩家公司均未對此事向界面新聞做出回應。

實際上,這些養老保險公司退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監管政策因素。同時,在惠民保這個“保本微利”的領域,各家保司在賠付率和運營成本之間騰挪盈利。但最關鍵的問題依舊是可持續性。這一在政商合作之下出道的新險種最終是爲了起到普惠的保障作用。經過約五年的發展,它既讓更多人了解到商業健康險這一基本醫保之外的保障方式,也需要進一步迭代,優化出更精細的產品,平衡各方的利益和訴求。

爲何退出?

惠民保即爲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這一險種最早源於2015年深圳推出的重特大疾病補充醫療保險,2020年起在全國範圍內遍地开花。相比於重疾險、百萬醫療險等商業健康險主要保障健康體,惠民保最大的特點是將參保人擴大到帶病體和老年人。2021年底,全國已有28省、244個地級市推出惠民保,產品共計177款。

據復旦大學許闲教授團隊發布的《2023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惠民保)知識圖譜》,到2023年11月,惠民保產品數量達到284款,其中211款正常運營,“一地一策”成爲主流運行模式。

展开全文

界面新聞記者查詢發現,廣州2021年开展首期“穗歲康”惠民保試點,四家商保公司組成共保體承包。其中,中國人壽廣東省分公司爲首席保險人,共同保險人爲平安養老、人保財險、太平洋人壽。

到2024年-2026年承辦期,承包“穗歲康”的四家商保公司中,平安養老變成了平安財險廣東分公司,太平洋人壽變成了太平洋財險廣州分公司。

又如鄭州醫惠保2023的產品由包括泰康養老在內的15家保司組成共保體。而2024年產品的承保公司中已不見泰康養老的身影。

但平安養老和泰康養老也並非已退出所有惠民保業務。如2024年度的桂林惠民保產品中,平安養老桂林中心支公司是三家主承保單位之一。該產品的保障期限從2024年3月起至2025年2月止。廣東省江門市2024年度邑康保的主承保保司也仍爲泰康養老廣東分公司,該產品的保障時間爲2024年全年。

那么當下,前述商保公司退出承保的原因爲何?

衆托幫聯合創始人兼總經理龍格告訴界面新聞,養老保險公司退出的最主要原因來自監管要求。2023年11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印發《養老保險公司監督管理暫行辦法》。

該《暫行辦法》指出,養老保險公司應當建立以聚焦養老主業爲導向的長期績效考核機制。商業養老保險和養老基金管理等業務的投資管理考核期限不得短於3年。按這一文件對養老保險公司的經營範圍規定,其不允許經營短期健康險,但可以經營長期健康險。

而惠民保通常以一年爲期,無論是業務內容還是周期都不符合上述要求。《暫行辦法》給出的業務範圍變更時限爲3年內。龍格提到,這其中,平安養老最先主動轉型,开始退出惠民保業務。

不過業內人士李斌告訴界面新聞,前述公司退出一些項目也可能是因爲賠付過高。加上泰康養老和平安養老參與的項目本來就都不多,因而撤出。

實際上,國內保司在商業健康險領域已經探索了二十年。雖然商業健康險的保費增速頗快,但還處於較初級的階段,其在國人疾病費用負擔中的支付佔比僅約3%。

到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描繪了中國未來的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除了基本醫保爲主體,醫療救助爲托底,還要靠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慈善捐贈、醫療互助共同發展。

因而,惠民保從誕生之初就被業內看作是商業健康險領域的新探索,而且是“政商融合”的產物。其主要由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指導或主導、商業保險公司承保、第三方服務商參與運營、居民自愿參保,定位是定制型補充醫療保險產品。

南开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聯合圓心惠保發布的《惠民保發展模式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底,納入統計的264款產品中,超79%的產品屬於政府指導,約3%屬於政府主導。

在政府支持下,有關部門會开放基本醫保數據、參與產品設計、开放個人账戶資金、參與產品宣傳,對運營機構提供指導、監督和支持。

也正是由於政府背書、低價格、寬門檻、高保額的優勢,惠民保初期的增速很快。2021年,上海推出滬惠保,2個月參保人數達到739萬人。業內人士曹蓉認爲,這是任何一個地方的商保都達不到的水平,也只有惠民保這種多方合作的產品做得到。

截至2022年12月底,惠民保累計保費規模約320億元,總參保人次2.98億。

是虧是賺?

但對於參與其中的商保公司來說,“創新產品”的盈利、商業模式是它們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龍格向界面新聞分析,最初,保司進入惠民保領域大致出於三方面的考量。一來,政府推廣這一新險種,業內都是在嘗試,“你家不做就是我家做”,一增一減之間公司的市場地位、業務目標達成情況都會受到影響。二來,參與多少可以增加保費收入,第三則可以开發“二开”產品。

所謂“二开”,即是通過惠民保,向客戶提供更多其他產品。據健聞咨詢的報道,2022年8月,中國人保副總裁、人保財險總裁於澤在公司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表示,人保正在开發上线與惠民保互爲補充的住院醫療津貼險、重疾險、學幼險、個人家庭綜合保險、服務型家財險等“二开”產品。截至2022年6月末,惠民保“二开”項目的保費已累計突破5000萬元。

不過,這一將惠民保做成“流量入口”的想法並不好實現。龍格表示,大力支持惠民保的地方政府往往也會限制保司做“二开”產品,以防過度營銷。李斌也提到,在一线城市項目上做二开的比較少,三四线城市市場上則相對多些。

另外,大部分惠民保的參保人數相對而言不多,不足以攤薄運營成本。龍格舉例,不管100萬人還是200萬人參保,都保司要付出开發布會、做廣告的費用;不管有沒有客戶,都需要安排工作人員接受日常咨詢。對於參保人數小、資源少的商保公司來說,這部分固定支出則會把項目拉到盈虧线以下。

但另一方面,商保公司也會在賠付率上找生存空間。

僅從賠付率來看,目前各地項目的差距較大,大部分地區低於50%;部分地區在70%-90%,如浙江諸市、上海、南京、珠海等;只有少數超賠,如深圳。換而言之,大部分保司的賠款支出在保費收入中的佔比並不高,只有少數地區賠出去的錢比收到的保費還多。

保司的盈虧還要在此基礎上算上包括營銷成本在內的綜合賠付。李斌介紹,开通一站式理賠的項目一般賠付率較高,如上海滬惠保直接和醫保局結算,綜合賠付實際上超過了百分百。但一站式理賠項目的佔比不高。在截止2022年底的237款產品中僅佔21%。

龍格也分析,實際上,惠民保本身理賠的比例比百萬醫療險低,免賠額比百萬醫療險高,責任上一般不含門診只含住院,院外只有特藥責任。所以沒有既往症和已病人群參與時,惠民保的理賠率低於百萬醫療險。而惠民保理賠率的高低也就取決於既往症和已病人群的參保比例,或者保司爲此設置的門檻。

由此,綜合而言,當下大部分惠民保項目可以做到“小賺”的狀態。不過,曹蓉提到,一方面,即使保司賺錢,部分地區惠民保採用的也是結余滾存的封閉式資金管理模式,換而言之專款專用,不能挪動。

另一方面,從惠民保主打的“普惠”設計初衷來看,政府愿意一起推廣的前提是產品能起到補充保障的作用。因此即使保司前一年“賺到了”,後一年也會增加保險責任和賠付,由此盡可能保證產品的公益性質。

在曹蓉看來,即使是“小賺”,保司做好對惠民保的預期,還是愿意繼續做這一業務的。但往後,更核心、也是伴隨惠民保走紅以來就一直存在的問題是,這一模式能持續多久?

可持續性何解?

最顯而易見的問題是參保人數和參保量下降。由於納入了帶病體和老年人,惠民保的可持續性有賴於高覆蓋的參保人群。

據《惠民保發展模式研究報告》,從全國水平上看,2021年和2022年參保人數的增長率分別爲近150%、56%。以公开過參保率數據的86款產品來看,參保率均值爲19.3%。其中51款產品參保率在15%以下,19款位於15%-25%區間,參保率大於55%的產品僅有6款。而業內人士表示,參保率低於10%的產品難以持續,因爲保費資金池規模不足以對衝風險。

曹蓉提到,還有地區鼓勵企事業單位爲員工購买惠民保,通過團體參保提高參保率。但實際上,這部分人現有的保障待遇又和惠民保重合,因此很難真的從惠民保上獲益。

李斌同樣表示,運營三四年來,惠民保每年的營銷、拉新成本都在攀升,一些口碑比較好的老項目或許還好,但新城市的項目做起來確實比較難。

這其中,惠民保產品需要平衡好各方的利益和訴求。從政策制定者的角度而言,其希望惠民保低保費、高賠付,可以普惠到盡可能多的人群,起到保障作用;對已獲賠、獲益的群體來說自然希望繼續獲益,且賠付不倒退、不降低;但健康體目前參保的獲得感較低,續保意愿不強;保司則在賠付率和運營成本之間騰挪、找出路。

對此,相關部門也有所動作。2023年末,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和國家醫保局辦公室共同發布了《關於平穩有序开展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的通知(徵求意見稿)》。其中大一變化在於“鼓勵設計爲費率可調的長期醫療保險。”

但業內普遍認爲,這一設想存在技術和監管問題。龍格向界面新聞表示,因爲目前大部分惠民保都有財險公司承保。但它們不具備做長期健康險的經營資質,新規落地之後也就無法參與其中。而對於有資質的壽險公司來說,其主業還是更長期的產品,且惠民保的保費規模對壽險公司而言也太小。

不過,龍格提到,前述徵求意見稿中的一個亮點在於,“探索在定制醫療保險保障方案設計期內,依申請向擬參與的保險公司提供部分基本醫保匯總統計數據,用於確定保險責任和釐定保險費率。”

他向界面新聞分析,當下沒有明確的政策要求,在保險產品最重要的數據方面,各地醫保部門每年度、每個環節對惠民保產品的數據支持和开放力度都不一樣,所謂的“精算”實際上是粗算。“大部分產品抄來抄去,費率、責任都一樣”。數據开放後,產品方案則可以更完善、精細、匹配,體現出“城市定制”特徵,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持續參保。

在這點上,前述《知識圖譜》也提到了惠民保產品的十大迭代方向,包括調整保險費率、調整增值服務項目、增加版本選擇、調整免賠額、擴大參保人群、改變賠付比例、調整保險金額、提供續保優惠、增減產品責任類別、增加特藥藥品及適應證等。

(李斌、曹蓉爲化名)



標題:平安、泰康开始退出惠民保,原因不止是盈利難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57519.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