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2-29 08:56:02 熱度:16
人潮湧動的2024天府文創集市·十二月市。
年輕人喜愛的東郊記憶成都牆成爲網紅打卡點。
老工業廢舊火車頭改造成東郊記憶網紅打卡點。
東郊記憶夜景全圖。
東郊記憶南大門。東郊記憶園區供圖
在四川成都的沙河之畔,有一片16.8平方公裏的區域,老成都人習慣稱之爲“東郊”。作爲成都現代工業文明的最初承載地,這裏曾經由一根根巨大的工業煙囪勾勒出天際线。
雖然老舊工業遺址上的紅牆已經褪色,但一代人的奮鬥精神卻深入城市肌理,又在新的時空下活化延續。
近兩年來,成都加快推動“三城三都”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全面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在此背景下,成都傳媒集團東郊記憶園區依托獨具特色的工業遺址,集聚國潮品牌和消費,嵌入歷史故事、民俗風情等文化記憶。
如今,東郊已成記憶,老工業區蝶變爲國際時尚產業園。
三根巨大的工業煙囪,如同鄉愁的守望者和發展的見證者,沉默地注視着城市的有機生長與更新。歷史與現代的光影在這裏交匯,工業遺存和煙火生活在這裏融合。
“用腳投票”的活力中心
在不少年輕人眼中,到成都就一定要去東郊記憶“趕潮”打卡。2023年,東郊記憶·成都國際時尚產業園迎來超900萬的入園人數。尤其難得的是,其中外地遊客和年輕遊客佔比過半,平均停留時間近3小時。
是什么讓這裏留住了遊客,尤其是年輕遊客的腳步?
原創沉浸式“漢唐宋文化”餐秀蜀宴賦开業3個月接待遊客3萬人次,是東郊記憶“國風潮”網紅IP。從线上的話題升溫到线下的預訂爆滿,蜀宴賦實現了文化和消費的同頻共振。
四川漢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蜀宴賦品牌主理人楊孜認爲,當代年輕人更加注重消費的文化內核,蜀宴賦用沉浸式漢文化體驗與後現代風工業遺產的碰撞相融,向外界遞出一張“新國潮”文化名片。
意大利時尚品牌Brandy Melville西南首店內,密集打卡的客流不斷。店長告訴記者,开業當日到店客流4萬多人,首日銷售額200多萬元,目前日均流量達到5000人次。
園區運營方東方正火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熊銳認爲,園區通過引入品牌“首店”和流量主力店、主力展,不斷提供稀缺性和新鮮感的文旅消費需求,是東郊記憶的流量密碼。去年以來,東郊記憶落地全國首店9家、西南首店13家、成都首店30余家。
以國潮文化內核和首店消費熱力爲牽引,東郊記憶化“流量”爲“留量”,爲年輕人提供源源不斷的消費體驗場景。
2023年,東郊記憶的活動接連不斷:春節,有東山Re°est遊幕露營生活節;4月,國家地理經典影像大展开展;9月,大運會“顯眼包”展出成都人的創意幽默;10月,三體“宇宙閃爍”增強現實觀測站將科幻場景進行實景呈現……一到節假日和周末,年輕人或品咖啡,或玩滑板,或聽音樂,或逛集市,或看展,喧鬧從白晝持續到深夜。
不同圈子、不同年齡、不同地域的人群,都能在園區找到停留的理由。
“只有疲軟的產品,沒有疲軟的市場,這是我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原因。”作爲東郊記憶蝶變的幕後推手,成都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母濤一語中的,東郊記憶將文化與市場結合,以此解決傳統文創園區發展持續力的問題。
供給創造需求,需求牽引供給。園區裏,人氣和商氣相輔相成。去年以來,20余家原創國潮品牌落戶園區,形成網紅打卡點和時尚潮流區。
“無論是從事古着(指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和收藏價值的二手服裝)、視頻、露營,還是潮流、展演、餐飲,我們都能在園區找到共生的文化生態,這種生態本身就是對品牌的賦能。”Soarin復古生態館的主理人趙明說。
新銳品牌1807的創始人李雨壕去年在東郊記憶建立了品牌總部。今年29歲的他,用9年時間將品牌從成都帶向全國。“2023,13城0—14店,2024還在繼續……”去年年底,他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東郊記憶是他商業夢想的新起點。
在東郊記憶,許多獨具特色的商鋪和品牌都是由趙明、李雨壕這樣的“青春主理人”創立的。他們形成了一支挖掘當前年輕人生活樣本的隊伍,立足年輕人的想法和情感進行創新表達,打造的原創品牌集群“吸粉”無數。
消費者和品牌方“用腳投票”,讓東郊記憶成爲成都的時尚產業新高地、城市形象新窗口和文化旅遊新地標。
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效益
時間倒回3年前,彼時東郊記憶還是一派蕭索。自2011年开園以來,東郊記憶曾經歷連續10年虧損的狀態。
“‘房東思維’帶來的是長期低效益、低水平運作,進一步導致經濟效益虧損、社會效益不足,沒有達到工業遺存活化利用的初衷。”母濤並不諱言。
深化認識後,成都傳媒集團鎖定方向——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效益!
一套“組合拳”隨之打出:
2019年3月,東郊記憶園區改革方案开始酝釀。通過完善決策機制、成立成都傳媒文化投資有限公司和東郊記憶深化改革工作組、進行資產評估、廣泛接觸目標合作企業、反復論證轉型路徑、公开掛牌方案……東郊記憶轉型路徑逐漸明晰。
“經過反復研判,我們重新對東郊記憶進行定位,從辦公業態升級爲消費場景,瞄准年輕人爲消費主力,定位爲國際時尚產業園。”母濤解讀園區改革“一個定位”。
2020年10月,東郊記憶園區運營機制轉化改革工作啓動實施。
2021年7月,成都傳媒集團旗下成都傳媒文化投資有限公司在西南聯交所以“整體出租+公开掛牌+進場交易+綜合評審”方式,引入文創園區專業運營商——成都東方正火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整體運營東郊記憶園區,推動東郊記憶經營機制轉化和整體提檔升級。
“採取出租競價+綜合評審的方式,是爲了避免出現‘價高者得’,更是爲了確保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母濤在解讀轉換運營機制路徑時表示,通過利益捆綁機制結成命運共同體,雙方共同推動園區整體轉型升級。
成都傳媒集團給出“四個提升”的要求體現國企改革深意——“提升業態品質、提升品牌形象、提升管理水平、提升兩個效益”,細化了五大類11個分類40多個指標的指標體系。爲了防止承租方的承諾在運營階段落不到實處,考核方案明確了處罰和運營機制,兩年不達標就退出。
園區要“吐故納新”,必須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推進改革。
“第一刀”砍在成都傳媒集團的自身利益上:集團旗下的物業公司、旅行社、出版社等子公司均退出園區,連園區的所有方成都傳媒文化投資有限公司,也僅在園區留下一間辦公室協調問題。
“多服務、少伸手”,給足運營方空間和活力,讓專業的人做好專業的事。
“成都傳媒集團开創了超大園區的機制轉換模式,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的無限可能,吸引了我們來參與。”在成都東方正火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兼總裁羅邴文看來,成都傳媒集團傳媒影響力大,在宣發和品牌上優勢足;東方正火長於市場,品牌運營能力強,雙方攜手找到了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共贏的平衡點。
考核倒逼運營效能的提升。在品牌和遊客湧來之前,創業者先扎下了根。在北京從事音樂工作的羅邴文,回到成都接手東郊記憶園區運營後,喫在園區、睡在園區、守在園區,和團隊一點點把褪色的園區刷新風貌,引來“青春主理人”注入產業內核,園區由此“破繭”。
在改革過程中既發揮國企資源優勢,也發揮民企市場優勢,雙向奔赴,相得益彰。
從“鏽帶”到“秀帶”
杜甫草堂的朱砂紅牆映着竹影簌簌,雨後竹林的清香久久縈繞,在技術與藝術的碰撞中,《春夜喜雨》的意境在遊客眼前徐徐展开。
作爲韓國數字設計公司帝視特在中國內地打造的首家集科技、藝術、展覽爲一體的沉浸式藝術館“ARTE全沉浸式美術館·成都”,开業半年就吸引遊客超過20萬人次。
帝視特中國總經理蘇小霖直言,企業在推進中國市場時曾多方考慮選址問題,最後因這裏達20萬平方米的工業遺產與東郊記憶“一拍即合”,5000平方米的大空間足以絕佳呈現世界頂尖的數字媒體藝術體驗,而紅牆拱門見證了城市變遷的脈絡,也與美術館的“調性”相符。
开闊大氣的層高、非標准的空間造型,過去是老舊工業遺存被視爲弊病和短板的關鍵。然而東郊記憶發揮空間特色,讓復合性的業態和空間,成爲吸引音樂演藝、藝術展覽等生態集聚的天然優勢。如今帝視特光影變幻的展區,曾經是老廠區的黑白顯像管生產线。
1958年,作爲“一五”計劃期間重點工程之一,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建成投產,這就是東郊記憶的前身。新中國第一支黑白顯像管、第一支投影顯像管、第一支有電子工業“原子彈”之稱的彩色顯像管接連在這裏誕生,“北有首鋼,南有紅光”的說法傳遍大江南北。
2009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將紅光電子管廠廠區舊址交由成都傳媒集團活化利用,建設改造爲文創園區。園區特別聘請建築師劉家琨任項目總設計師,並匯集了國內知名建築師對園區內部分單體建築進行專項設計。
從東郊記憶園區誕生开始,工業遺存就是承載城市文脈的載體。按照“修舊如舊,舊房新用”理念,這裏保留了成都市中心城區最具有規模和歷史的工業建築群,並作功能性改造。城區內唯一留存的3根工業煙囪,與水塔、管廊架等工業符號共同形成園區最獨特的工業風景线。
2021年,東郊記憶再度對工業遺存進行活化利用。
園區先後投入8000萬元,改擴建建築的面積近9萬平方米,升級東區超級音樂現場、繁星戲劇村爐劇場、童劇場、福館Full House、夢田Live House等活動空間。火爆全網的網紅打卡新地標“成都牆”,形成了兼具工業文化內涵和時尚藝術文化符號的載體空間。
工業遺址的斑駁鏽跡與藝術時尚的斑斕色彩交相輝映,獨特的文化魅力讓園區呈現出別樣的煙火氣。
走在園區,處處能感受到新與舊碰撞的驚喜。備受年輕人熱捧的電競酒店,曾是蘇聯援建的辦公大樓;在原亞洲最大的密封加工廠聽一場音樂演出,能體驗到超大室內演藝中心的空間感;老廠區的鍋爐房改造成藝術區“爐劇場”,上演着親子主題劇;依托電子廠鐵路軌道改造爲蒸汽式火車頭廣場,提供車廂裏的下午茶……
“成都傳媒集團東郊記憶的改造和發展是成都城市空間工業記憶的景觀再生產。”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新聞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實看來,東郊記憶是觀照城市文化發展的鮮活樣本。工業遺產所形成的景觀化、所保留的鏽蝕斑駁的外貌,成爲追憶城市工業經濟的一把鑰匙,更意味着城市新文化的重塑。
一條“鏽帶”,經過對老舊建築物進行創意改造,加之產業導入和消費營造,打造出激發經濟活力的新動力源、滿足人們高品質生活的新“秀帶”。
今年85歲的楊春燕家住紅光三區宿舍樓,離東郊記憶不到10分鐘的路程。每周他都習慣去東郊記憶遛遛彎,“很多廠都成了高樓大廈和商業區,唯獨我們紅光廠原封原樣,看着就親切,一輩子的記憶都在裏面了。”18歲時,他作爲先期招募的員工參與紅光電子管廠的籌備和建設,用一輩子見證一窮二白的成都東郊成爲中國工業版圖上的一顆明珠。
這座沒有圍牆的4A級景區全年免費开放,向遊客打开了一扇窗口:回頭看,工業遺產是一塊永不褪色的時代勳章,每逢節假日園區策劃的非遺展陳、傳統節氣活動標記着文脈的傳承和發展;往前看,“國潮”+“煙火”孕育出創意無限的公共文化產品,作爲城市功能完善和能級提升的一個新引擎,帶動老城區在改造新生中,釋放出新的活力。
一代又一代人將勇氣與夢想盛放在東郊,在這片區域,“記憶”不老,青春常駐。(記者 劉發爲)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2月29日 第 11 版)
標題:成都“東郊”蝶變記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51907.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