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瓦紅牆裏感受老重慶的味道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1-29 08:56:28 熱度:20

導讀: 一月二十四日,渝中區馬鞍山傳統風貌區,供遊客登高遠眺的仿古建築觀堂閣是由危舊房改造而成的。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一月二十四日,渝中區馬鞍山傳統風貌區,冠蓋如傘的黃葛樹、人民大禮堂、老建築引來遊...

一月二十四日,渝中區馬鞍山傳統風貌區,供遊客登高遠眺的仿古建築觀堂閣是由危舊房改造而成的。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一月二十四日,渝中區馬鞍山傳統風貌區,冠蓋如傘的黃葛樹、人民大禮堂、老建築引來遊客參觀。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馬鞍山打卡攻略從軌道交通10號线大禮堂站1號口出➝從南主入口進入馬鞍山➝參觀沈鈞儒舊居—步行至休闲廣場➝到觀堂閣俯瞰渝中景色➝折回至“大禮堂最佳拍攝地”紅牆區域拍照打卡➝從主入口出。
展开全文

开欄的話

當下,“春節去哪兒”,是人們談論最多的話題。隨着星際穿越版白居寺長江大橋火遍網絡,重慶再次成爲炙手可熱的出行目的地。

其實,重慶可看可玩的地方,還有很多。近年來,隨着城市更新行動的深入實施,重慶不斷向“新”生長,不少地方憑借獨特的自然風景、深厚的文化積澱、個性化設計“C位出道”。在春節長假即將到來之際,本報與市住房城鄉建委聯合推出“新重慶 新市景——中心城區新晉打卡地大探訪”系列報道,實地走訪10個具有重慶特色、富含文化底蕴的城市更新項目,展示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新變化、新風貌,爲市民和遊客節日“打卡”提供參考。

1月24日,重慶中心城區,來重慶遊玩的蘇州大學生楊明秋起了個大早,到渝中區馬鞍山“打卡”。

“剛走進馬鞍山,我就被這裏的風景迷住了。”楊明秋說,天井連着院落,狹長的巷道貫穿其中,錯落有致的民國風建築、長在石縫中的黃葛樹,無不透露出老重慶的味道。

馬鞍山是藏在“母城”中心的一座小山堡,從高空俯瞰,山堡兩頭高、中間低,形似馬鞍,因而得名。這裏有青瓦紅牆的老建築,有冠蓋如傘的黃葛樹,還有打望人民大禮堂和三峽博物館的絕佳視野……一些網友來此“打卡”之後,紛紛稱贊其“不是景區勝似景區”。

“不是景區勝似景區”的風景到底有多特別?近日,記者來到馬鞍山,感受鐫刻在青瓦紅牆裏的老重慶味道。

從棗子嵐埡南入口走進馬鞍山,首先看到的是沈鈞儒舊居——黃牆青瓦、朱紅色的大門,在一大片青磚黛瓦的建築群中顯得格外醒目。推門走進院落,小院環境清幽,木質樓板、磨石地面略顯懷舊,讓人的心一下子靜了下來。

馬鞍山片區面積不大,卻坐落着32棟歷史建築,完整保留了抗战時期和西南大區建設時期的風貌。一棟棟青磚黛瓦的民國風建築掩映在蔥鬱的樹林中,就連院牆腳的青苔、小樓旁的老樹和木制玻璃窗,都透露出歷史的韻味。

馬鞍山曾經是沈鈞儒、史良、李公樸、王炳南、王安娜、茅盾等著名人士居住和活動過的地方,也是以周恩來爲書記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同各民主黨派、進步民主人士聚會、座談、共商國是的重要場所。茅盾的《白楊禮贊》在此寫就,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軍事基地的外交密電也是在這裏破譯的。

從沈鈞儒舊居出來往前走十余步,就可以看到人民大禮堂的大部分輪廓。長滿青苔的石欄杆、青青的翠竹、紅色的牆壁和大禮堂的青瓦紅柱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具有濃鬱中國風的畫卷,吸引過往人群駐足拍照。這裏不僅被遊客視作大禮堂的最佳拍照打卡地,也是“故宮紅牆重慶分牆”的生動寫照。

繼續往前走,穿過狹窄的巷子後,眼前豁然开朗。小小的休闲廣場上,散布着七八棵古老的黃葛樹,最大的一棵胸徑超過一米。廣場中間的台階上,遊客或闲坐或相互拍照。站在廣場最前方的觀景平台上眺望,綠樹叢蔭之間的三峽博物館別具風情。

馬鞍山的獨特,不只體現在青瓦紅牆、青磚黛瓦、古樹參天上,高低起伏的地勢讓這裏的風景錯落有致,顯得層次豐富又具有親和力。

爲讓人們更好地感受沿线風景,馬鞍山山頂修建有一個由危舊房改造而成的仿古建築觀堂閣,可以俯瞰曾家巖及人民路。站在觀堂閣上遠眺,大禮堂碧綠琉璃的穹庐金頂仿佛近在咫尺,渝中半島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盡收眼底。

渝中區住房和城市建設委員會人士介紹,馬鞍山是重慶29個傳統風貌街區之一,2017年起由康翔公司啓動實施更新改造和保護修繕“手術”,修繕工程分東、西兩區實施。其中,西區修繕2019年完成,東區工程計劃今年底完工。

隨着一個個“微改造”的實施,馬鞍山在保留街巷空間和原汁原味建築特色的同時,也多了個頗有韻味的名字——馬鞍山·堂裏。馬鞍山·堂裏全面建成後,將與三峽博物館、人民大禮堂一道,形成“三點一環”的旅遊動线,打造重慶文旅融合發展的新人文會客廳。



標題:在青瓦紅牆裏感受老重慶的味道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4775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