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蒼梧遇見非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六堡茶制作技藝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1-24 08:55:50 熱度:41

導讀: 編者按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中國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爲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爲進一步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非遺生生不息、代代...

編者按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中國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爲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爲進一步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非遺生生不息、代代薪火相傳下所綻放的新時代光彩,縣文化館縣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在蒼梧遇見非遺”專欄,帶領大家體驗、深入了解蒼梧的非遺文化及傳承故事,見證優秀傳統文化不斷迸發的新的生命力,感受非遺的魅力!

六堡茶制作技藝是蒼梧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的勞動創造及智慧結晶。其採用當地種植的六堡茶芽爲原材料,經過採青、攤青、殺青、揉捻、堆悶、復揉、烘幹、挑揀、陳化等工序,制造出外觀色澤黑褐光潤、茶湯呈琥珀黃紅之色、喝時滋味醇厚甘爽等品質特徵的六堡茶。

展开全文

六堡茶發源地位於廣西蒼梧縣東部,屬梧州轄區,境內氣候溫和,酸性泥土疏松肥沃,是種養茶樹上佳之地。清康熙年間修編的《蒼梧縣志》記載:"茶產多賢鄉六堡,味醇隔宿而不變,茶色香味俱佳"。在清代嘉慶年間,六堡茶就以"紅、濃、陳 、醇"的四絕品質及特殊的檳榔香味聞名遐邇,入選中國24種名茶,暢銷粵港澳地區,遠銷東南亞各國及日本,成爲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形成了積澱深厚的"茶船古道"文化,成爲中國茶葉行銷史上的一個傳奇。

六堡茶凝聚了我國南疆黑茶類制作技藝的人文歷史和技術精華,有着寶貴的歷史、文化、經濟、工藝及研究等價值,以其耐於久藏、越陳越醇之品質及養生保健的作用,深受我國南方及東南亞地區人民的喜愛,成爲我國茶葉中的“僑銷茶之王”,被人們譽爲“可以喝的古董”

爲使六堡茶制作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保護和發展,其2008年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4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22年11月29日,六堡茶制作技藝與其他省43個茶類的相關項目組合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目前,六堡茶制作技藝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人、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9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41人、縣級代表性傳承人達201人,“中國制茶大師”1人,“中國制茶能手”1人。部分縣級代表性傳承人、市級以上代表性傳承人全都有自己的制茶茶廠和產品銷售商標。目前,蒼梧縣現有茶園面積17.78萬畝,六堡茶已經成爲當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支柱產業

六堡茶的種植和採摘

蒼梧縣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極其適宜在由沙巖發育而成的酸性土地上種植六堡茶茶樹,茶樹種植3年後就可採摘。每年有幾個階段爲最佳的採茶期:3月,摘“社前茶”(2葉一芽,也爲最好的原葉茶)3次;4月,摘“清明茶”(2、3葉一芽,葉片較大)3次;5—8月,摘“生產茶”( 帶莖2寸5、6葉)多次;10月,摘“霜降茶”(又稱老茶婆,葉片變爲微黃的老茶葉片)。

六堡茶制作工藝

1

採青

採摘茶葉的季節、時間、方法都有講究。只有新長出的嫩芽才可以用來做茶,新芽生產一段時間後就會變粗,茶樹必須定期採摘。茶葉的採摘須非常小心,以免破壞植物細胞,導致釋放出酶引起茶葉發酵變成棕色。

2

攤青

採摘後的茶葉不能受擠壓,不能堆得太高,當天採摘的鮮葉不能過夜,必須在當天全部炒完。

3

殺青

炒青用鐵鍋,炒青溫度約爲160℃-220℃,翻炒的時間控制在5-6分鐘以內。用高溫蒸發掉鮮葉水分,讓茶葉褪色,當炒至葉質柔軟,茶梗折而不斷,葉色轉爲暗綠,發出茶香即可。

4

揉捻

手工揉捻講究手勢,訣竅是用掌心的力度,一手用力推,一手將茶葉揉成圓團,手勢和力度都是熟能生巧,老手靠手感,新手靠練習。另外一種方式是用木制磨盤或者專用的揉捻機代替手工,劃圓而動,對新手來說更容易施展均勻的力道。

5

堆悶

將揉捻好的茶葉放進竹簍進行發酵,利用本身的溼熱和微生物的作用,促進多酚類化合物的氧化和其他物質的轉化,初步形成湯色變紅、味變醇的品質。堆悶要在12小時以上,由天氣決定時間長短。堆悶的最佳溫度是在50℃左右,最高不能超過60℃,茶堆的高度通常控制在33-35釐米,在堆悶的過程中翻堆1-2次,促使質變均勻。

6

復揉

進一步做形,三炒鍋溫比復炒時更低,約130℃-150℃。三揉,卷緊茶條,縮小體積,爲烘幹成條打好基礎。

7

烘幹

烘幹分兩次進行,第一次打毛火,烘溫爲80℃-90℃,要求“高溫、薄攤,快幹”,烘至六七成幹後,再進行攤晾;第二次打足火,要求“低溫、厚攤、慢烘”,烘溫爲60℃-70℃,幹燥程度以手折茶梗即斷、葉片一捏即碎,握茶有聲響爲度。

8

挑揀

此時茶葉已經成形,剝去茶葉中的夾雜物、茶籽、茶梗、茶筋條和老葉片以及稻谷、砂粒、竹屑等,以提高茶葉淨度。

9

陳化

將成品六堡茶入倉陳化,保持倉內陰涼、通風,室內溫度控制在28℃-34℃,相對溼度爲85%。爲保證品質,六堡茶最少要陳化一年半載。且陳化時間越長,品質越好。

六堡茶包裝以及儲藏

傳統的六堡茶包裝大多使用牛皮紙和竹制品,目的是讓六堡茶在貯存時便於通風,使茶葉能繼續地陳化。隨着茶葉銷售的需要,現在的六堡茶有了許多靚麗的包裝。有松木桶、竹編籃、軟紙盒等。忌用鐵、鋁器皿及氣味濃的物件來包裝。古時六堡茶是用瓷甕和陶甕存放。近代以來用於置放六堡茶的容器增加了玻璃器皿、竹框、藤籃、葫瓜瓢等。貯存時不宜密閉,應略透氣,忌太陽照射及高溫烘焙。

1.制作六堡茶的相關器具有:

(1)採茶。有竹簍、藤簍、布袋等。

(2)制茶。有泥磚竈、木棍叉、簸箕、棉线手套、炒茶鐵鍋、擦焙竹刷、涼茶木架、竹笪、麻包袋、磚茶木壓板等。

(3)包裝、貯存。有牛皮紙、棉紙、宣紙、松木桶、竹編籃、軟紙盒、玻璃器皿、竹框、藤籃、葫瓜瓢等。

2.六堡茶種類:

(1)品種。有兩種稱謂,以季節劃分爲“社前茶”“清明茶”“生產茶”“霜降茶”;以民間民俗稱爲“女兒茶”“陪嫁茶”“老茶婆”“茶谷”。

(2)類別。由六堡茶原產地生產的六堡茶質量爲最佳,經長期流傳,以手工制作的六堡茶形成三大類茶系,分別爲“黑石茶”“恭州茶”“蘆笛茶”。

傳承譜系

蒼梧的茶葉生產歷史悠久,在明朝確立了以蒼梧六堡鄉命名的六堡茶在我國茶系中重要地位後,六堡茶生產得以蓬勃發展,並且盛名遠播,也使六堡茶傳統的手工制茶技藝長期得以良性傳承。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六堡茶制作工藝流傳至其他周邊地區,但由於所使用的原材料不同及制作工藝的不一致,造成生產的六堡茶也有所變異。

真正能保持傳統六堡茶手工制作的還是在六堡茶原產地的塘平村、不倚村、四柳村、理衝村、山坪村等。那裏幾乎每家都種植有茶樹,並且大部分家庭都可以進行六堡茶的制作。傳承的方式都是家族、家庭之間由上輩口傳親授。制茶工藝傳承關系可追溯至清朝末期。據蒼梧六堡鎮山坪村旭溝組祝氏族譜記載,祝姓(瑤族)家族祖祖輩輩以種茶爲生,制茶工藝世代相傳,至今爲止,祝氏的後人還在以家庭茶作坊的形式進行傳統六堡茶的生產,不僅成爲當地六堡茶傳統手工藝最具代表性的族群,近幾十年來,家族中的制茶高手還向附近村屯的年輕人傳授制茶技藝,培養出幾代優秀的接班人,現以這一支系的突出人物爲代表,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韋潔群、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祝雪蘭、石濡菲等。

非遺是一顆璀璨的明珠

需要我們悉心守護與傳承

一起感受

蕴藏在傳統技藝背後的智慧與匠心

與非遺共鳴

生生不息、代代薪火相傳

(圖文丨蒼梧縣文化館 縣融媒體中心)

編者注:

1、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平台立場,以上圖文,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後台聯系我們刪除。

2、熱忱歡迎廣大茶友投稿,投稿請發至:admin@chinadarktea.com



標題:【在蒼梧遇見非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六堡茶制作技藝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46727.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