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觀社論|法治是政策的基石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1-20 16:51:59 熱度:70

導讀: 經濟觀察報 社論1月18日,國家發改委官員在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從嚴從細把關各項政策對經濟總量和結構、供給和需求、行業和區域、就業和預期等的影響,多出有利於穩預期、穩增長、穩就...

經濟觀察報 社論1月18日,國家發改委官員在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從嚴從細把關各項政策對經濟總量和結構、供給和需求、行業和區域、就業和預期等的影響,多出有利於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審慎出台收縮性、抑制性舉措。全面精准分析系列政策的疊加效應,進一步強化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切實防範“合成謬誤”。

此前一天,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3年中國經濟 “成績單”,5.2%的GDP同比增幅高於市場預期。從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至今,宏觀部門暖風頻吹。從此次國家發改委的表態也可以看出,排除幹擾和雜音,增強宏觀政策一致性,對於穩定預期和信心,推動經濟持續穩健復蘇的重要性。決策部門在機制設計上也有新動作,對此市場可以有更多期待。

不過我們認爲,要從根子上解決問題,還是要多問幾個爲什么。

近些年來,一些部門似乎更容易出台收縮性、抑制性政策。這裏面反映出的問題是什么?我們的理解,恐怕還是跟一些權力部門“管”的思維根深蒂固有關。在一些官員的意識中,政府和市場就是管和被管的關系,管就是用政策約束,設定各種條條框框。

更值得關注的是,一些部門出現了這樣的傾向:管得過寬、管得過細、管得過深,把原本是企業自主決策範圍內的事情,當作政府權力範圍內的事情。宏觀政策和產業政策,在有的部門已經細化到了微觀政策,管到了企業的運營層面。這些政策越多,企業就越無所適從。

只是一個部門這么想,問題還沒那么嚴重。如果與某個行業或市場相關的部門都這么想問題,就很容易出現所謂的“監管競賽”。各個部門爭先出政策,看誰管得更嚴、抓得更狠。這就形成了“合成謬誤”。在執行層面,下級部門也生怕落於人後,寧肯矯枉過正,層層落實變成了層層加碼。這又很容易形成“分解謬誤”。

所以國家發改委才會強調:“多出有利於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不過我們理解,這也不是說政策越多越好,哪怕看起來是有利的政策。對市場和企業來說,有時候沒有政策就是最好的政策。政策頻繁出台,各部門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政策的制定和設計上,把出台政策作爲目標本身,反而忽視了原本要解決的現實問題,更無暇顧及政策效力。

政策制定有一定的靈活性和時效性,所以有些部門愿意用政策應對市場問題,好處是及時回應市場訴求,見效也可能更快。但是換個角度看,習慣於用政策跟市場對話,客觀上給了有關部門以更大的裁量權。這也是管的思維的另一種體現。或許還可以說,審慎出台收縮性、抑制性舉措,除了關注有利政策外,更應該強調的是放權。

市場的穩定預期不取決於政策的多少,即使政策含金量很高,它的效力也仍然是有限的。有時候市場預期不穩,恰恰是因爲政策太多。從根本上來說,市場的穩定預期來自於法治。它清晰地界定了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嚴格地保護私有產權。

正因如此,在上述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官員還表示:加快推進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進程,構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體系,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

還是那句話,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



標題:經觀社論|法治是政策的基石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45937.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