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條路、一碟小菜的變遷和“幸福米米茶”的香氣裏——探尋重慶高質量發展密碼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3-11-20 08:54:05 熱度:20

導讀: 80多年前,曾有學者如此評價重慶:“這裏連一塊平地都沒有”,從資源稟賦看,重慶發展的自然條件並不優越,其山地丘陵面積佔比高達98%,其中山區佔76%、丘陵佔22%。 可就在這片土地上,2022年,重...

80多年前,曾有學者如此評價重慶:“這裏連一塊平地都沒有”,從資源稟賦看,重慶發展的自然條件並不優越,其山地丘陵面積佔比高達98%,其中山區佔76%、丘陵佔22%。

可就在這片土地上,2022年,重慶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超2.91萬億元,近年來多次以“8D魔幻城市”“網紅之都”之稱位列熱門旅遊目的地。

10月中旬,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團走進重慶,從一條路、一碟小菜的變遷和“幸福米米茶”的香氣裏,尋找重慶“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密碼。

絕路逢生

“有人生病了,就只能在屋裏等死,因爲沒法送出去醫治;有好的農產品,也賣不出去,全都困在大山裏。”一提到20多年前村裏通向外界的路,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毛相林就忍不住嘆氣。這當時幾乎不能稱之爲“路”,許多路段穿山越嶺、筆直聳立,世世代代的下莊村村民沿着它連攀帶爬地走出大山。久而久之,就流傳出了一句順口溜:“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來回走一趟,眼花頭又昏。”

這座位於秦巴山區腹地深處的小村莊,曾被人稱爲“天坑村”——四面絕壁合圍,從“坑沿”到“坑底”的距離高達1100米,即便在素有“山城”之稱的重慶,也屬罕見。

毛相林當過村裏的團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1997年,他接任下莊村黨支部書記。從那一年起,他帶着全村人,歷時7年,在硬石上用吊繩、鋤頭、鐵錘、鋼釺,爲子孫後代鑿开了一條8公裏的出路,全村有6人爲此獻出了生命。

“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重慶人敢想敢幹、熱情似火的性格在下莊人身上展露無遺。修路的事跡流傳後,人們用“當代愚公”來形容毛相林,並提煉出“不甘落後、不等不靠、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下莊精神”。

“要想富,先修路”,下莊村曾是竹賢鄉最窮的村,2016年率先實現整體脫貧。2020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13785元,高於全鄉平均水平,是1997年修路前人均年收入的45倍。近年,下莊村順勢走上多元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路通了,村外的人也慕名來到這座一度與世隔絕的村莊。那些曾困擾村民的天坑、絕壁成了遊客們相機裏的景點,掛壁公路也成爲“網紅打卡地”。

展开全文

“在家門口就能賺這么多錢,這是以前外出打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下莊村村民楊元鼎說。作爲修路隊的一員,他在路通後外出打工,2018年又回家开辦了一家“農家樂”。

下莊村的旅遊業從無到有,下莊村也先後入選“鄉村是座博物館”全國鄉村旅遊精品线路、全國“村晚”示範展示點,獲評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重慶市文明村鎮、重慶市美麗宜居鄉村。

除了旅遊旺季,這兩年,楊元鼎還會特別期盼臘月的到來。自2021年起,下莊村實行“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的產業模式,引入專業團隊對紐荷爾臍橙進行統一經營管理,農民、企業、村集體按50∶48∶2持股比例分紅。到年底,屬於村民的分紅就會發到他們手中。

曾經的“鄉愁”變成了“鄉戀”,一些“出山”的年輕人也選擇回家。近年來,陸續有100多人返鄉創業,90後袁孝鑫就是其中之一。2022年年初,袁孝鑫從重慶主城區回到下莊村,在自家的老屋創辦了一家“下莊布谷植物染工作室”。眼前的連綿青山、柑橘園裏的累累果實、年代悠久的古石門,都成了她創作的靈感來源。在旅遊旺季,工作室月營收已可達萬余元。

在袁孝鑫看來,“路”貫穿了下莊的發展史。“父輩修的是一條實體的‘生存路’,而年輕一代在修的是一條‘發展路’”,她說,路的形態在變,“下莊精神”不會變。

如今,袁孝鑫已接過下莊村振興的接力棒——她現在是下莊村村委會主任。在村兩委班子規劃的藍圖中,發展鄉村新業態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當下很多人都對田園慢生活充滿向往,我們可以放大優勢,讓下莊成爲更多人的詩和遠方。”袁孝鑫說,下莊村未來將探索直播帶貨等方式,並將村內老宅改造成創意小店,爲下莊增添更“潮”、更文藝的元素。

一碟小菜的極致

在涪陵榨菜集團車間,每天都上演着自動化生產場景:數十台自動包裝機各自與一台自動計量機相連,多輛運輸車穿梭在包裝機之間,依次將榨菜絲倒入;每台計量機上的10多個計量鬥很快完成裝菜、充氮、熱封裝等一連串自動化操作。

現在,只有榨菜的原料青菜頭需人工削皮、醃制,整個榨菜成品加工環節,包括切絲、拌料、裝箱等10多道工序均實現智能化,企業年產能因此提高近10倍。

國內外許多地方都有醃鹹菜,但真正把醃鹹菜做成百億產值主導產業的地區,只有重慶市涪陵區。涪陵及周邊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讓當地產的青菜頭肉質肥厚、脆嫩、少筋、味質優良。

立足特產、打造特色,“一碟小菜”證明,把一件小事做到極致也能實現高質量發展。涪陵區委書記王志傑介紹說,涪陵區堅持以工業化思維抓農業現代化,構建以榨菜爲主導、以中藥材和生態畜牧爲重要支撐的“1+2+X”農業特色產業體系,做強富民產業,做優榨菜、龍眼、荔枝等“土特產”文章。

土特產並不土。2022年,涪陵區榨菜出口至50余個國家,僅在今年初,第五屆中國重慶·涪陵榨菜產業國際博覽會暨2023世界榨菜產業創新大會上,涪陵榨菜集團籤下來自歐美市場的訂單金額達1100余萬美元。

“涪陵榨菜之所以能在百家百味的鹹菜中脫穎而出,靠的不僅是工藝的傳承,更是變革中的創新。”涪陵榨菜集團總經理趙平說。

除了上述智能化生產,讓消費者喫得健康也是涪陵榨菜創新研究的主要動力。渝東南農科院有個30人組成的榨菜研究團隊,專門研究榨菜栽培、榨菜優質豐產施肥、青菜頭病蟲防治等技術。

楊世海是當地的種植大戶,通過土地流轉,在80畝土地上利用機械化種植青菜頭,每畝地每年大約產出5000斤。如此多的產量,楊世海並不愁銷路,“我們跟榨菜集團籤了協議,不管市場行情怎么變化,我們都有保護價”。

涪陵區建立了“一個保護價、兩份保證金、一條利益鏈”榨菜利益平衡機制。“一個保護價”即每年青菜頭收砍之前由政府制定保護價,“保護價+隨行就市”價格調節,確保農戶利益,避免“菜賤傷農”;“兩份保證金”即農戶向合作社、合作社向企業交納履約保證金,確保青菜頭種植和收購的穩定。

當前,涪陵全區入股農戶近2.1萬戶,帶動全區60余萬人增收。共有197個合作社加入爲青菜頭砍莖剝皮等半成品加工環節。約有7萬余人參與產業鏈上的運輸服務。

爲迎合年輕群體的口味,涪陵推出水果榨菜、榨菜醬油、榨菜速溶湯、烏江榨菜醬等多種新產品,布局“未來榨菜”產業。多家企業通過電商平台營銷,线上銷售已佔到近40%。

“幸福米米茶”

52歲的譚明蘭現在很難定義自己的職業:每天早起,她先是在石柱縣中益鄉華溪村打掃自家院壩,等待新一批遊客光臨,然後到初心郵局幫忙“看店”,其余時間,她會站在“幸福米米茶”的攤位後,制作、售賣米米茶——一種土家族的特色小喫。

她一筆筆計算着如今的收入:土地流轉、米米茶銷售、就近務工、郵局兼職、集體產業分紅……一年下來,保守估計,家庭收入超過20萬元。

“我們的老百姓原來看到遊客還很害羞,但是現在不會了。”石柱縣中益鄉黨委副書記、鄉長隆鳳祥說,遊客來了以後,他們會很高興地迎接,“會向遊客講我們的故事、講我們的變化”。

中益鄉曾經是個深度貧困鄉,這裏曾因貧困被幫扶,現在因發展而被關注。依據本地特色,華溪村圍繞“中華蜜蜂小鎮”定位,新栽植五倍子、烏桕等特色蜜源植物6.6萬株,建成中蜂標准化養殖場和成熟蜜基地,借助“萬企興萬村”發展“農家樂”、小賣部100家,種植黃精等中藥材和木瓜、脆桃、脆李等特色果蔬,採取企業集中種植、農戶返包管護、村集體統籌、企業回收的模式,達到了企業、集體、農戶利益共享。

華溪村還成立股份經濟聯合社、中益旅遊开發有限公司,引進巴府唐門、農投良品等企業,以“集體資產作股+利潤按股分配”的方式,合作开發“中益黃精面”“黃精桃片”等特色產品。今年9月,華溪村幫扶車間生產的8100公斤優質“中益黃精面”首次走出了國門,出口至澳大利亞、新加坡和南非。

在華溪村“初心小院”的牆壁上,掛着多幅今昔對比的照片,其中兩張記錄了鄉村發展史:一張是一名5歲的小女孩從路邊的電线杆前繞過,面前的土路在雨後滿是泥濘。這張照片拍攝於2011年,小女孩的父親馬培鈞說,當時的路全是泥巴、連碎石也沒有,只要一下雨車不能走,不下雨時,車一過就是滿天灰塵。另一張照片拍攝於10年後,馬培鈞帶着女兒再次走過同樣的路段,腳下的水泥路平整幹淨。他又在同樣的位置給女兒拍了一張照片,並對女兒說:“以前你很小的時候拍過一張,現在你長大了,道路變新了,生活也變好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耿學清 黃丹瑋 見習記者 譚思靜 來源:中國青年報



標題:從一條路、一碟小菜的變遷和“幸福米米茶”的香氣裏——探尋重慶高質量發展密碼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32590.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