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高管變動及清盤風波 上銀基金如何提振主動權益規模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3-11-09 16:50:30 熱度:20

導讀: 《投資者網》馮尋 11月1日,上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銀基金”)發布公告稱,衣宏偉因工作安排辭去副總經理職務。 據悉,衣宏偉自2019年7月开始擔任上銀基金副總經理,此前歷任上海銀行總行計...

《投資者網》馮尋

11月1日,上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銀基金”)發布公告稱,衣宏偉因工作安排辭去副總經理職務。

據悉,衣宏偉自2019年7月开始擔任上銀基金副總經理,此前歷任上海銀行總行計劃財務部統計部高級經理、信息中心副總經理、總行計劃財務部總經理助理兼信息中心副總經理等職務。

在此之前,也就是10月28日,上銀基金剛發布了一則高管任職公告,任战略規劃與產品部總監的王稼秋自10月27日擔任副總經理,其曾在上海銀行總行金融市場部、金融同業部任職。

高管及股權變更

上銀基金成立於2013年8月,注冊資本金爲3億元,由上海銀行和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機集團”)分別持股90%、10%。就在衣宏偉進入上銀基金之前,上銀基金剛經歷了“集體跳槽”風波。

展开全文

2019年4月,上銀基金時任總經理李永飛欲帶領公司多名高管自立門戶,並已向中國證監會申請設立新基金公司的消息,引起業內廣泛關注。最終,“集體跳槽”風波以李永飛離任,劉小鵬出任總經理,衣宏偉出任副總經理結束,劉小鵬和衣宏偉“臨危受命”。

而歷經4年左右,劉小鵬和衣宏偉便相繼離开。2022年12月底,上銀基金發布公告,劉小鵬因個人原因離任總經理,並由原副總經理尉遲平接任總經理職務,同時離任的還有副總經理唐雲。

與此同時,上銀基金高管變更仍舊頻繁。同花順iFinD顯示,2020年以來,共15位高管發生變動。

高層變動未息,上銀基金股東又蠢蠢欲動。2021年12月,國機集團准備將上銀基金10%的股權掛牌轉讓,但之後由於各種存在影響產權交易的事項,多次被終止。直到2022年11月,上海銀行對國機集團掛牌轉讓上銀基金10%的股權行使了優先購买權。

今年7月,上銀基金發布公告,公司股東發生變更,上海銀行持股比例最終由90%增至100%,公司成爲上海銀行全資子公司。

盡管如此,上海銀行卻沒有全資持股的意圖,該行在行使優先購买權的同時,今年3月份卻想把上銀基金20%的股權轉讓出去,因無人接盤,轉讓已延期了幾次。

截至目前,上述交易事項已有了初步進展。上海銀行10月27日發布的三季報表示,“截至 2023年7月4日公告期滿,公司已徵集到意向受讓方,目前正在履行監管審批等流程”。

上海銀行將上銀基金20%的股權受讓給哪方,最終能否受讓成功,還需進一步觀察。

提議產品清盤引關注

除高管變更外,上銀核心成長基金(A類:009918、C類:009919)提議產品清盤的消息也引起市場較多關注。

10月18日,上銀基金發布公告表示,決定以通訊方式再次召开上銀核心成長基金的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審議《關於終止上銀核心成長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合同及進行基金財產清算的議案》,會議投票表決起止時間爲自2023年10月21日起至2023年11月23日17止。

據悉,上銀基金早在今年6月22日起至7月16日17止,曾召开過一次上銀核心成長基金清盤議案的審議,但最終因出具有效表決意見的基金份額持有人所持有的基金份額少於該基金在權益登記日基金總份額的二分之一,未能順利召开。

上銀核心成長A類、C類皆成立於2020年9月,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管理規模僅分別剩0.03億元、0.06億元,距離基金成立時的3.43億元相差甚遠。天天基金網顯示,截至2023年11月6日,上銀核心成長A類、C類成立以來的收益分別爲-61.42%、-61.79%,單位淨值僅分別剩0.39億元、0.38億元。

上銀核心成長雖然剛成立了3年多,但已更換了3任基金經理,且每一任的業績表現都不甚理想。該基金如今的基金經理是劉東勃,拿A類來說,截至11月6日,其任職期間已經虧損45.74%,遠超之前2任。

從上銀核心成長基金定期報告來着,劉東勃投資非常分散,也比較喜歡追逐熱點。該基金半年報表示,“大幅降低了消費行業的權重,清倉了新能源行業,增加了建築、電力、運營商、港口、國資雲、服務器、算力芯片、半導體、光模塊、遊戲等行業的配置”。三季報中又表示,“三季度降低了TMT行業的權重,增加了煤炭、石油、白酒、醫藥、運營商、機械、半導體、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等行業的配置”。

主動權益規模低位徘徊

天天基金網顯示,截至三季度末,上銀基金的管理總規模繼續攀升,達到1532.52億元。

作爲銀行系公募,上銀基金債券型和貨幣型固收類基金佔比較高,管理規模分別爲1053.48億元、447.59億元,共計1501.07億元,佔比達到97.95%,而股票型、混合型主動權益類基金規模分別爲2.42億元、29.03億元,合計僅30多億元。

主動權益規模低位徘徊,往往與產品業績欠佳有關。同花順iFinD顯示,截至11月7日,上銀基金旗下有4只(各類合並)基金年內虧損超20%,上銀新能源產業精選混合A類、C類基金虧損甚至超40%左右。

拉長時間线看,上銀新能源產業精選混合A類、C類基金近1年的虧損甚至逼近55%,分別達到54.11%、54.39%;上銀科技驅動雙周定期可贖回混合A類、C類基金虧損也將近50%。

值得一提的是,除面臨清盤的上銀核心成長,其他虧損較爲嚴重的基金,皆由施敏佳進行管理,其也因此備受市場爭議。天天基金網,施敏佳管理的產品業績大幅跑輸同類平均,且基本處於同類墊底位置。

今年7月、9月份,施敏佳離任了虧損較爲嚴重的2只基金,這或許是上銀基金拯救主動權益類產品的一種方式。

對於上銀基金來說,如何幫助投資者獲得更加滿意回報,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思維財經出品)■



標題:遭遇高管變動及清盤風波 上銀基金如何提振主動權益規模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3053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