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一世界 一味一奇香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3-10-20 08:52:01 熱度:20

導讀: 普洱茶膏(清代) 白釉茶具(唐代) 展开全文 浙江余姚田螺山遺址出土茶樹根(新石器時代) 邾國故城遺址出土原始青瓷碗及茶葉遺存(战國) 南宋李嵩繪骷髏幻戲圖(圖中有茶壺) 攝影/丁雨 陝西藍田呂氏家...

普洱茶膏(清代)

白釉茶具(唐代)

展开全文

浙江余姚田螺山遺址出土茶樹根(新石器時代)

邾國故城遺址出土原始青瓷碗及茶葉遺存(战國)

南宋李嵩繪骷髏幻戲圖(圖中有茶壺) 攝影/丁雨

陝西藍田呂氏家族墓出土 銅渣鬥及茶葉遺存(北宋)

展覽現場“茶出中國”牌匾 攝影/丁雨

◎丁雨

展覽:茶·世界——茶文化特展

展期:2023.9.2-11.30

地點:故宮博物院

基於日常感受和經驗,茶的核心價值似乎在於味道。因此,當第一次體驗日本茶道的流程,或者第一次翻开陸羽《茶經》的時候,多少會有點詫異——原來味道只是茶的一個部分、一個過程,茶還可以是一套經驗、一種境界、一個世界。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中的“茶·世界”看上去同樣是一個遊離於味道之外的展覽,但這味道之外的“世界”,似乎又不斷地拉扯着你回歸、浸入茶的諸般滋味。

茶出中國

201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公布了一項研究成果:經多年綜合分析,專家判定田螺山遺址出土的山茶屬樹根爲人工種植的茶樹樹根。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人工種植茶樹遺存,距今約6000年。2021年,山東大學等單位在濟寧邾國故城遺址的一處战國墓葬出土的原始瓷碗中,發現了茶葉殘渣,這是目前已知世界最早的茶葉遺存,距今約2400年。在“茶出中國”的牌匾之下,幾組看上去平凡無奇的珍貴遺存,勾勒出茶從生產到消費的完整環節,“低調”地證明着茶與中國的深厚淵源。

盡管茶的種植和消費在中國由來已久,但在成爲廣受歡迎的飲料之前,它曾有一個藥用的階段——這說明古人對它的特殊藥用功能早有發現。也正因如此,後來的茶書茶論常把茶的起源追溯到勇嘗百草的神農氏那裏。在清代文獻《格致鏡原》,還形成了“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的說法。今天的研究表明,茶葉中的酚類物質有抗菌功效,這種功能對於古人來講顯然相當實用,配上爲了喝茶而必須進行的同樣具有消毒功效的高溫燒水步驟,喝茶實打實地有助於人的健康和生存。

盡管古人未必了解背後的科學原理,但對茶帶來的益處應當早有觀察總結。茶的益處樹立了茶的口碑,有利於茶的流行。或許也正因如此,在早期階段,茶的用法類似中藥,需要多味配料,放入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物,綜合熬制,均屬常規操作。這種飲茶方式,繁瑣而刺激,但藥效應該相當不錯。早期各類瓷器中茶具的日漸增多,表明茶的消費正在潛滋暗長。

茶真正由“藥湯”變爲“飲料”,大約發生於唐代中期。據考古學家孫機先生研究,陸羽《茶經》對於飲茶習慣的改變起到了關鍵性作用。《茶經》和所有被奉爲“經”的經典一樣,篇幅不長,但三卷十門,內容涉及茶史、制茶、茶器、煮茶、飲茶、茶葉地理等方方面面,建立起茶的體系,也把飲茶提升到了文化和理想寄托的境界。僅以茶具茶器部分爲例,陸羽圍繞煎茶法,列舉、描繪了二十五組共計二十九種器具,並品評了關鍵器物不同材質種類的優劣,如茶鍑(類似茶鍋)可有生鐵、瓷、石、銀之分;茶碾,“以橘木爲之,次以梨、桑、桐、柘爲之”。最爲人津津樂道的可能是陸羽對各類茶碗的品評,其逐條闡述的給當時名窯產品“排定座次”的依據,除了茶碗本身的品質和文化象喻之外,還包括了茶水本色與茶碗釉色的配合。這透露出時人對茶味之外飲茶情境的多維度感受和要求。

“茶聖”陸羽雖然聲名赫赫,但因其處於飲茶方式的轉型期,故其提倡的是煎茶法,制備茶飲的過程尚存舊俗,如煎茶時仍要“調之以鹽”。或因如此,煎茶法不如陸羽本人的影響大。更有後世影響力的茶法是晚唐興起宋代流行的點茶法和明代興起的泡茶法。前者在南宋時期被日本學習、轉化、發揚,構成了後來日本茶道的重要基礎之一;後者則一路發展演變流傳至今,是如今我們最常用的一種飲茶方式。

雅俗並進

從一種物質到一種文化,在茶的升華過程中,有過幾個很有影響力的關鍵人物。唐代“茶聖”陸羽、“茶仙”盧仝居首,其後大概就是北宋文化名人宋徽宗。

宋徽宗以其極其出衆的藝術才華、錯位的職業選擇和由此形成極富戲劇張力的命運,一向爲人所樂道,堪稱古代文藝界的頂流。這樣一位文藝品位極高的皇帝對於茶的審美和系統觀點,當然會帶來不可估量的引領作用。實際上,點茶法從晚唐起至北宋末,已經過百余年發展,從《大觀茶論》的總結來看,到宋徽宗時,茶的精細化已登峰造極。從龍鳳團到後來的小龍團、密雲龍、瑞雲翔龍等等,精細化程度不斷提高,至宋徽宗時北苑貢茶之品較前又驟增,新添二十多種之多。

飲茶方式的變化帶動茶器的變化,而又由於唐宋整體手工業面貌、技術和格局大不相同,因此配套茶具在器形、紋樣、色澤上都有了很大的變動。如在陸羽時代,能入“茶聖”眼界的瓷器品類僅有青瓷和白瓷。而到了徽宗時代,則“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爲上”,黑釉盞備受歡迎,這便與彼時茶色尚白有關了。

皇室貴族飲茶精細化的取向,對身邊的知識精英影響很大。陝西呂大臨家族墓出土的諸多成套茶器,給今天的我們提供了了解北宋上層精英茶文化的實物材料。呂大臨自己是著名金石學家,呂大臨的哥哥呂大防又做過宰相,所以在文化和社會等級兩個方面,呂氏家族的遺物都很有代表性。不過即便傾心追慕着意效仿,名貴的茶和茶器仍然是有限的。即便像歐陽修這樣的重臣,也很難喝到最好的龍鳳團餅。據沈冬梅教授統計,宋代建州官焙貢茶前後共計57款,並有等級之分。從宮廷中的一般貢茶到最好的貢茶,口味提升到底有多大,今天的我們難以知曉。但未曾嘗過,偏更有無盡想象,茶文化也在這種等級排次中進一步豐富。

既然朝廷大臣都難以對皇家品好亦步亦趨,民間就更難仿效了。如電視劇《夢華錄》在女主角趙盼兒鬥茶時列舉的諸般名品,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中或許很難實現。但是女主角趙盼兒开發各種茶飲的路子,在北宋卻很常見。南宋文獻《夢粱錄》中,已有“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說法,可見民間只是無法像貴族那樣喝茶,並不是不喝茶,而且喝茶還是不可或缺的日常活動。

民間的飲茶方式有自己的發展軌跡:一是像趙盼兒一樣,往茶裏加各種料,這其實是繼承了早期的“混搭”傳統,這個傳統到今天仍然很流行,有些區域流行的擂茶、八寶茶,還有如今風靡於市的奶茶、花果茶其實大類上都能算作這個路子的延續。不過,從陸羽开始,就非常鄙視這樣的做法,說這種茶“斯溝渠棄水耳”,說這是下水溝的水,很刻薄但也頗爲形象,但是“習俗不已”——民間喜歡,陸羽也無可奈何,諷刺兩句拉倒。另一條發展軌跡是散茶。文獻都是知識精英寫的,所以文獻對民間的散茶記錄不多。相較於程序復雜的點茶,散茶飲用簡單,更適合一般的勞動人民。到明代,出身最卑微的开國皇帝朱元璋嫌團餅浪費,便改爲散茶。飲茶由此簡單化也更日常化。這種變化或許也無意中爲後來茶葉讓世界上癮創造了條件。

讓世界上癮

作爲生活的必備品之一,茶和前面六樣都不太一樣,柴米是溫飽,油鹽醬醋是調味,這看起來像是做飯的幾大要素。但茶顯然沒法兒摻和進去,它不是食,而是飲,不是“配件”,而有自己相對獨立的主體性。“飲”當然是必要的,但爲什么第七件事不是水而是茶呢?或許是因爲茶已經綜合了飲的行爲和飲的味道,而茶的味道又是千變萬化的。在字面的功能之外,茶的藥用功能還爲水的飲用提供了更多健康的保障。同時,與咖啡、可可不同的是,茶可以衝很多次水。15克手衝咖啡粉只能衝240克水,而8克巖茶至少可以每次120克水衝十次。節省,或許也是流行的一個比較重要的條件。所以,茶,大概是東方先民在幾千年對植物品嘗摸索中總結出來的一種最好的選擇。而它的諸多優點,也讓它隨着東西通路的日益暢通而迅速向外傳播,爲整個世界所知所用。

茶在東方世界早有傳播。2017年,中國科學院的科研團隊發現西藏阿裏地區如甲木寺遺址出土的腐爛碳化植物爲茶葉,其年代爲距今1800年左右。青藏高原氣候高寒,不適宜茶樹生存,因此,這些茶葉出現在西藏阿裏地區的原因,應與絲綢之路的开闢有關。這是茶葉傳播最早的實物證據之一。早在唐代,茶就已經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中晚唐時期,茶籽被帶回朝鮮半島,茶由此流行开來。唐代中日交流頻仍,從文獻來看,日本飲茶也始自唐代,最早是在上流社會中風行。不過,對後來日本茶道形成影響更大的,是禪僧榮西。在榮西去中國之前,日本飲茶一度陷入沉寂,飲茶也依賴於茶葉進口。榮西將茶樹從中國引進日本,並結合禪理,復興了日本的飲茶風尚。禪的加入,賦予了飲茶活動別樣的文化內涵,成爲日本茶道的一大特色。日本茶道大體分兩個流派:一是受到宋代點茶法影響後,又經過歷代大師加以規範束縛而形成的抹茶道;一是受明清泡茶法影響而成的煎茶道。兩種流派雖然都經歷了本土化的進程,但與中國的飲茶方式始終存在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遼宋金元是民族融合的重要時期。遼金壁畫磚雕墓中的飲茶情境,表明了契丹、女真等少數民族對茶的接納。約在12世紀,飲茶文化隨少數民族深入歐亞大陸。自此开始,茶葉通過陸路向北向西滲透。到17-18世紀,中俄政府主導的商貿通道形成。由於茶葉是往來於這條通道上的大宗商品,這條始於福建終於聖彼得堡的道路穿越一萬多公裏,因此也被稱爲“萬裏茶道”。俄羅斯由此成爲向西歐進一步轉運茶葉的重要通道。而茶在俄羅斯也迅速收獲了大批粉絲,成爲俄羅斯貴族與平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面向近鄰及通過陸路交通實現的茶葉貿易由來已久,茶葉在遠洋海路的傳播過程,更具世界史意義。在歐洲人打通亞歐航路之後,茶很快傳到了西方。1610年,茶第一次達到荷蘭。茶在歐洲最初的賣點,是走保健品路线,提到的醫療效果不僅包含東方茶書中提到的諸如明目、醒腦之外,還有“讓人敏捷、勇敢”“穩定心緒,克服恐慌”“增強記憶力”“讓人寬厚待人”之類。雖然看起來有些誇張,但聽起來似乎也不是毫無道理。盡管不少醫生對茶大力推薦,但可能受限於亞歐航路的安全性、穩定性以及利潤率,茶最初走的奢侈品路线,並不太利於茶的傳播。進入18世紀中後期,隨着茶葉進口量激增和價格下降,東方樹葉流行开來。據時人估計,18世紀中後期英國每個成年人每天要喝2杯茶。

茶葉市場的擴大對於它的生產者和銷售者,乃至陶瓷等相關產業從業者而言,無疑是天大的好事。但是從貿易的角度來講,西方日益增長的茶葉消費,顯然會導致東西方進出口差距進一步拉大。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歐洲人用他們在美洲搶掠來的白銀換取茶葉。但隨着美國獨立战爭的爆發,歐洲對美洲白銀漸漸失控,換取茶葉的資本捉襟見肘。多種因素下,一個對中國近現代史造成重大影響的餿主意出現了:用成癮性更強的鴉片來換取茶葉。茶葉-鴉片貿易帶來的惡果,造成在鴉片战爭前夕,進入中國的鴉片的貨值就已經超過了中國出口茶葉的貨值。

即便如此,歐洲日益增長的對茶葉的需求仍然讓一些政客和商人爲中國壟斷茶葉生產而感到憂慮。爲此,他們不斷派出能夠獲取中國茶葉生產祕密的專業人士前往中國,而其中最著名的,或許是後來被稱爲“茶葉大盜”的園藝學家羅伯特·福鈞。羅伯特·福鈞在中國竊取了培植茶葉關鍵信息之時,恰逢英國佔領了極其適宜茶樹種植的印度阿薩姆邦。這番人與地的融合,讓阿薩姆成爲世界茶葉生產新的中心。自此,東方樹葉的神祕面紗被徹底揭开,茶產業也隨着其他產業一道走向工業化的歷程。讓世界上癮的茶葉,最終也成了促動人們改變世界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動機。

結語

在當前的展覽對象中,味道可能是最難展示的一個維度。提到茶,我們不可能不懷有對一品茶香的衝動。但也正因爲這種聚焦,我們往往並不會過多留意茶在味道之外的各色余韻。在“茶·世界”展覽中,策展人盡心竭力,集合海內外幾十家博物館之力,試圖從時間、空間、階層、交流等維度,描摹和復原以茶爲核心衍生出的諸層世界。這,或許能讓我們自己再一次飲茶之時,能在熱騰氤氳的茶香霧氣中品出更豐富的味道吧。

本版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除署名外)

攝影/鄭文玥余寧川柳葉氘



標題:一茶一世界 一味一奇香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2619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