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萬億元存量產品集中到期,銀行理財走出“贖回潮”陰霾再遇新考驗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3-08-10 16:52:09 熱度:21

導讀: 華夏時報記者 馮櫻子 北京報道 受到去年“贖回潮”衝擊的銀行理財市場,至今仍在恢復期,卻即將要面臨新一輪考驗。 8月7日,廣發證券固收團隊測算數據顯示,8月份銀行理財存量產品到期規模爲2.8萬億元,...

華夏時報記者 馮櫻子 北京報道

受到去年“贖回潮”衝擊的銀行理財市場,至今仍在恢復期,卻即將要面臨新一輪考驗。

8月7日,廣發證券固收團隊測算數據顯示,8月份銀行理財存量產品到期規模爲2.8萬億元,達2023年以來“單月最高點”。

如果大量到期產品被投資者集中贖回,將對銀行理財市場、債券市場產生較大影響。不過,業內認爲,目前再次發生“贖回潮”的概率較小。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目前國內金融市場運行平穩,市場情緒逐步回暖,理財產品估值修復等,出現理財產品贖回的可能偏低。”

8月理財到期規模創年內單月新高

近年來,隨着理財新規過渡期結束,理財淨值化完成,業內有專家提出,銀行理財子公司與基金交易行爲的同頻共振導致了一種新的踩踏,這使得市場格外關注理財大批到期的情況。

具體而言,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採用市值法估值,理論上和公募基金的估值方式一致。這使得理財子的很多行爲與基金越來越相似,同時,疊加理財子資金規模較大,“放大”效應更加明顯。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底,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爲25.34萬億元。

更值得關注的是,雖然理財實現淨值化,但其投資者低風險偏好的屬性未發生改變,因此當理財淨值下行時,可能存在投資者扎堆贖回的情況,此時理財被迫減倉或贖回債基,進一步推高債市收益。

“理財子公司自身客戶的風險預期相對更低,債市場有波動時贖回理財的可能性更高,形成債市上行―理財產品價格波動―投資者贖回―理財產品賣債或贖回基金―債市進一步上行的負反饋。”國君固收資深分析師唐元懋曾提出,理財子公司由債市“穩定器”變成了“放大器”

去年,債券市場持續下跌,導致銀行理財產品大面積破淨,引發投資者“踩踏式”贖回。而經歷兩輪“贖回潮”,目前市場如驚弓之鳥,今年6月債券市場調整,就有不少業內人士擔心投資者贖回引發理財產品和債券基金被動賣出。

展开全文

據廣發證券固收團隊測算數據顯示,8月份銀行理財整體存量產品到期規模爲2.8萬億元,到期規模較7月份環比提升5494億元。

具體來看,8月份定开型產品开放規模環比上升5370億元至2.4萬億元,主要以3個月內短期限產品爲主,佔比達73%;封閉型產品到期規模環比上升123億元至3986億元。

與此同時,數據顯示,8月份業績不達標的定开型產品开放及封閉型產品到期規模爲5158億元,這部分產品或成爲理財贖回壓力的主要來源。

但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業內認爲,銀行理財產品再次發生“贖回潮”的概率較低。

在資金力量的推動下,今年的債券市場走出了一波牛市行情。廣發固收研報中表述,短期股債“蹺蹺板”對債市情緒或有衝擊,但中期視角債市仍將回到經濟基本面。

受此影響,上半年,銀行理財市場逐步回暖,產品淨值持續回漲,存續規模回升。

國海固收在研報中分析稱,當下理財市場並不具備去年11月時理財“贖回潮”發生的前提條件,到期壓力相對可控,一方面理財產品淨值已經得到了明顯修復,從理財負債端來看,集中到期或許較難引發大規模系統性贖回;另一方面產品持倉切換防守,對利率變動敏感性下降。

同時,現金類配比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流動性壓力。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理財半年報顯示,銀行理財產品配置現金及銀行存款的佔比達到了23.7%,同比增長了9.6個百分點,配置規模達到了6.56萬億元,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提到,高比例配置現金及銀行存款類資產有助於提升銀行理財資產端的流動性,降低投資者贖回效應進一步放大。此外,銀行理財產品破淨率目前也維持在2%以下水平,在此情況下,發生“贖回潮”的概率不大。

對此,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去年出現理財產品集中贖回問題,主要是當時特殊市場環境造成的,目前國內金融市場運行平穩,市場情緒逐步回暖,理財產品估值逐步修復,“贖回潮”再現可能性偏低。

銀行理財市場逐步回暖

“終於翻紅了。”一名北京的投資者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他在一家股份制銀行購买了幾十萬元R2級理財產品,今年9月到期,目前已經由虧轉盈,近幾個月收益還不錯。

“去年年底都對理財失望了,現在又有信心了。”他說。

多位銀行理財投資者也向記者感慨,隨着市場情況好轉,此前虧損的多只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在2023年上半年逐漸回本。

自去年底,爲了增強投資者信心,多家理財公司在資產端和風險防控方面做出了調整,以穩定產品收益表現。其中,多家理財公司推出“穩健低波”產品。同時,一些理財公司陸續推出混合估值法理財產品。

“行業性的淨值回撤、理財規模下滑,給銀行理財上了生動的一課。”3月31日,在郵儲銀行召开的2022年度業績發布會上,郵儲銀行副行長徐學明指出,結合這次淨值回撤,下一步要堅持低波穩健的策略,主打現金替代類以及固收產品,也要適當的配置一些“固收+”產品。同時不斷豐富貨架上的金融產品,讓投資者有更多的選擇。

徐學明表示:“絕大多數銀行理財客戶對風險的承受能力有限。要讓產品淨值波動小一些,讓居民收益穩一些,讓老百姓購买的銀行理財能夠保值增值。”

同時,爲了順應投資者對於穩健低波動產品的投資需求,工銀理財、中銀理財、農銀理財、招銀理財、平安理財、浦銀理財在內的多家理財子公司已陸續推出了混合估值法理財產品。

該類產品說明書的“估值方法”部分都提到了“在滿足監管規定的攤余成本使用條件情況下可採用攤余成本法計量”。

此類產品將市值法估值、攤余成本法估值相結合的理財產品,風險等級被設定爲“中低風險”,業績比較基准相對較高,封閉期限較長。

另外,理財產品持續減費讓利,固定管理費、銷售服務費等多費率齊優惠,掀起一輪“降費潮”,招銀理財推出一款“不賺錢不收管理費”的產品引起市場熱議。

2022年破淨潮陰影正逐漸散去。根據廣發證券數據顯示,跨季後,7月理財規模快速回暖,增加1.61萬億元至27.2萬億元,爲年內新高。理財子存續規模同步變動,7月存續規模較6月上升1.58億元至22.92萬億元,環比上升幅度爲7.4%。

盡管8月理財到期壓力增大,但機構普遍預計,下半年理財規模繼續回升,年末或可達29萬億元。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認爲,目前多家銀行理財機構爲保證理財收益的低波動,推出攤余成本法理財產品,這類產品一定程度上更容易被投資者所接受。從外部宏觀經濟來看,目前我國經濟數據得到多方面修復,理財存量規模在7月份已經得到恢復,三季度隨着經濟復蘇,理財規模持續增長概率比較大。

中信證券固收明明團隊預測,此前居民積累的超額儲蓄回流消費的規模相對有限,而房地產購买需求也難以放量,對儲蓄的分流作用較小,超額儲蓄回流至銀行理財的概率最大。

具體而言,此前從銀行理財回流到表內的存款,約78%以上爲活期存款或期限在1年以下的定期存款,回流至理財不存在阻礙。同時伴隨下半年理財衝量節奏發力的慣例,其整體規模有望恢復至2022年中29萬億元以上的水平,屆時理財委外公募的需求也將有所增長,或將推動公募委外規模持續擡升。

本期編輯:方鳳嬌

瀏覽更多精彩內容

歡迎關注華夏時報視頻號

推薦閱讀

這家醫院院長被抓後,人均就醫成本降1400元 北京通報:特大暴雨災害已致33人死亡,18人失蹤活躍資本市場,推T+0時機已成熟



標題:2.8萬億元存量產品集中到期,銀行理財走出“贖回潮”陰霾再遇新考驗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1474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