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古“道”今“路”,來一趟“溯路”之旅→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11-20 17:07:38 熱度:3

導讀: 歲月更替,四季輪回。 秋末冬初的黃山 五彩斑斕,景美如畫, 山林間的樹木換上多彩的新妝。 群山連綿中, 蜿蜒曲折的古驛道宛如天梯, 連接着藍天白雲、山裏山外, 在這番盛景中更顯歲月滄桑, 歷史的厚重...

歲月更替,四季輪回。

秋末冬初的黃山

五彩斑斕,景美如畫,

山林間的樹木換上多彩的新妝。

群山連綿中,

蜿蜒曲折的古驛道宛如天梯,

連接着藍天白雲、山裏山外,

在這番盛景中更顯歲月滄桑,

歷史的厚重感與自然風光

在這一刻完美交融。

歙縣大連嶺古道。吳鐘/攝

在交通運輸不發達的古代,徽州古道發揮了重要的交通作用,在全域旅遊的新時代,徽州古道從交通資源變身旅遊資源,成爲戶外徒步愛好者的熱門线路。在現代化的公路上驅車前進,抵達一個村落後切換到徽州古道,仿佛從現代走進了歷史,在古今對比中深切體悟到交通變遷的魅力。那些散落在古驛道上的徽州村落,也借着交旅融合的東風,沿着高質量的交通路網駛上了鄉村振興的新“路”,實現了從徽商匯集地到旅遊目的地的轉型蝶變。

展开全文

千年古道,一部厚重的交通史詩

古道,又稱古驛道,是中國古代陸地交通主通道。徽州多古道,早在三國時期,徽州人就以山中青石、竹木爲材料,在山水間鑿出了一條條古道,至隋唐之際,古道已遍布徽州境內,明清徽商鼎盛時,徽州人以府城所在地歙縣爲起點,鑿出多條通往境外的古道,有“九龍出海”之說。據不完全統計,古徽州地區“一府六縣”現存的大小古道仍有100余條( ),其中保存完整、富有歷史價值的古道就有20余條。

祁門大洪古道。丁智鴻/攝

徽州地處黃山白岳之間,境內群山茫茫、溪水密布,通行困難,爲了謀生和發展,古徽州人不得不在崇山峻嶺間开闢出驛道。通達的古驛道組成了龐大的交通路網,打通了沿线村落與外界連通的交通之路,大大縮短了進山出山的路程,成爲了山區經商往來、人員交流的黃金通道、生命通道。沿着古驛道,一批批徽州物產源源不斷被運往全國各地,一代代徽州人也走出大山,走向更爲廣闊的發展天地。

徽州古道是一幅優美的生態畫卷,匍匐在青山綠水間,與山間的松林翠竹、青石碧溪和村落茶園融爲一體、相互映襯,沿途風光秀麗、景色絕佳。徽州古道更是一部厚重的交通史詩,記錄着古徽州千年來的交通興替變遷,承載着徽州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橋”的交通精神。

徽杭古道、徽杭公路(省道347)和徽杭高速。朱長楠/攝

徽州古道大多位於省市縣交界處,順山勢、沿溪水而建,地形崎嶇復雜,在當時工具簡陋、只能肩挑手扛的施工條件下,徽州匠人篳路藍縷,克服艱難險阻建成了近千公裏古道和近千座古橋。那些修建古道的艱辛和堅守、期待和夢想、波折和犧牲,或成爲久遠的歷史故事,或成爲隱祕的民間故事,難以考證,但對修路的執着、發展的追求,形成了山區人最原始質樸的“交通精神”,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激勵和感召着黃山交通公路人爭當开路先鋒,推動了黃山公路交通事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

古道今路,共繪發展的全新圖景

隨着社會和交通運輸發展,四通八達的現代化公路網逐漸代替古驛道,成爲黃山對外聯系、經濟發展的大動脈。如今,許多徽州古道已難尋蹤跡,有的被後來興建的公路所利用,有的荒蕪在深山密林中。那些保留下來的古道,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成爲了具有徽州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並正以另一種方式融入新時代發展,爲沿线地區帶來新的活力和自信。

休寧縣榆村鄉嶺腳村徽开古道。姚群芳/攝

從黃山市中心城區出發,經由549省道和514縣道,大約半個小時就抵達15公裏外的休寧縣榆村鄉嶺腳村。因爲交通便利、旅遊資源豐富,嶺腳村又被稱爲黃山中心城區的後花園,是近幾年新晉的鄉村旅遊明星村。每到周末,就有很多市民遊客來村裏的徽开古道健身慢走和攝影採風。漫步青石板路,沿途峰巒疊嶂、植被茂密,每一步都能遇見別樣的皖南山色,也仿佛能穿越時空,聽見古徽州人开山築路的叮當聲和外出經商謀生的駝鈴聲......

數百年前,徽开古道從這裏出發,途經休寧縣白際鄉後抵達浙江淳安縣中洲鎮廈村,是古徽州府九條出境古驛道之一。數百年後,黃山到浙江有了更爲便捷的普通國省道、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還有源白公路等農村公路輻射到自然村組,徽开古道作爲陸地交通线路早已成爲歷史。借助徽开古道的原生態和歷史文化價值,嶺腳村積極培育了高端民宿、茶室、咖啡廳等消費業態,構建集徒步、休闲、體驗等於一體的短途旅遊线路,引來了源源不斷的遊客,爲鄉村發展注入了蓬勃活力。

歙縣箬嶺古道。唐團結/攝

位於歙縣的許村鎮箬嶺村,“出圈”之路同樣離不开古道——箬嶺古道。箬嶺古道自歙縣許村直達黃山區譚家橋,是目前徽州最老、最長的一條官道,是古徽州地區通往沿江、中原的战略要道,也是徽商重要的糧食、鹽和山產運輸通道。箬嶺村曾是重要交通樞紐,這一段的古道保存着最完整的青石板道,還有屯兵城樓和古汪公廟等遺跡。

在路網互聯互通的今天,從箬嶺村到譚家橋的時間距離,已由古道步行的4小時縮短爲公路行車的40分鐘,475省道連接起京台高速和007縣道,構建起箬嶺村經濟發展的“快速路”。得益於“快進”公路交通條件的持續改善,箬嶺村兩委進一步挖掘箬嶺古道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價值,對古道進行了保護性修復,整治了沿路風貌,設置了標志標牌,形成了以古道爲一體、綠色生態和紅色文化爲兩翼的“慢遊”鄉村旅遊格局,帶動了村民增收,促進了鄉村振興。截至目前,箬嶺村已开辦農家樂6家,箬嶺古道年接待遊客2萬人次左右,實現農特產品直接銷售收入10萬元以上。

黟縣530國道和羊棧嶺古道。程敏/攝

群山之間,

飽經滄桑的古道若隱若現,

一條條縱橫在山川河湖間的公路

與古道遙相呼應,

一個從歷史中走來,

一個向着發展延伸而去,

構成了黃山大地

一幅歷史與現代交融的秀美畫卷。

來源:黃山市交通運輸局,姚群芳、余帆、劉微、卞俊峰/文

安徽省交通運輸廳整理編輯

轉載請注明出處

大家都在看

◆ 2024年全省交通運輸工作會議召开

◆ 一圖讀懂2024年全省交通運輸工作會議

◆ 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書記、廳長聶愛國接受中國交通報《廳局長訪談》欄目專訪

◆ 迎着朝陽,向春奔去!



標題:沿着古“道”今“路”,來一趟“溯路”之旅→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100765.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