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10-17 08:56:54 熱度:11
10月11日,在河北曲周蘇小營科技小院,帕亞尼(左)和馬達正在測量採集玉米棒相關數據。河北日報記者 王璐丹攝
收玉米、播小麥,眼下,在河北曲周,田野裏處處是忙碌的景象。
一群來自中國農業大學中非科技小院班的留學生,操作着各種農機設備,也在田間地頭忙活着。10月11日,記者來到曲周,實地探訪兩位非洲學生在蘇小營科技小院的學習和實踐。
“你好!”9點多,記者走進蘇小營科技小院,來自馬拉維的留學生馬達迎了出來,用簡單的中文跟記者打招呼。
跟着馬達,推門進屋,一包包袋裝玉米整齊地擺在地上。每包玉米2千克,袋子裏的標籤上標注着字母和數字。
馬達拎起一袋玉米說,這些都是他從試驗田裏採集回來的,再根據不同地塊進行了分類。
來中國之前,馬達是馬拉維農業部門的一名農技推廣員。
“農業是馬拉維的經濟支柱,但我們那裏糧食產量非常低,農民买不起農機和化肥。”馬達說。
怎樣幫助馬拉維小農戶利用有限的資源提高糧食產量呢?
去年,得知中非科技小院班招生的消息,馬達第一時間報了名,來到中國“取經”。
在曲周,馬達和科技小院的老師、同學一起,與農民同喫、同住、同勞動,學習如何選品種、選種子、選肥料。
“和老鄉咋交流呢?”
“學校給我們請了中文老師。和農民在地裏幹活時,我們連比劃帶猜,實在說不明白的,用手機上的翻譯軟件。”馬達笑着說。
來自馬拉維的另一名留學生帕亞尼說,在曲周的生活很愉快,特別是在中國農業大學老師的悉心指導下,他找到了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大豆玉米間作技術。大豆和玉米同時種植,大豆通過固氮來提高土壤肥力,可以實現玉米大豆產量雙提升,這種技術在馬拉維很實用。
看看表,過了10點,馬達起身去开電動三輪車。最近這段時間,他經常去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把玉米樣品進行烘幹、粉碎、稱重,記錄數據。
馬達說,等所有數據統計完,他們要分析總結化肥與有機肥不同配比情況下,對玉米產量、品質和土壤肥力的影響。這些對他們接下來在馬拉維的田間試驗至關重要。
中國農業大學中非科技小院班負責人焦小強告訴記者,2019年开始,中國農業大學以曲周實驗站爲基地,开展中非科技小院項目,爲埃塞俄比亞、贊比亞、馬拉維等非洲國家培養了91名農業人才。
中非科技小院班採用“1+1+1”的培養模式,留學生第一年在中國進行理論和實踐學習,第二年返回非洲推動科技小院落地,第三年在中國开展論文答辯。其中,第一年的實踐學習要在曲周實驗站和科技小院駐扎一個作物生長季,參與從種到收全過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種植技術。
“去年,6名馬拉維留學生在家鄉新建3個科技小院,在他們的指導下,科技小院90個合作農戶種植的玉米產量比往年增長3倍,這讓我們更有信心了。”帕亞尼說,他們正在抓緊修改和完善課題設計,期盼着把在中國學到的知識、技術帶回馬拉維。
下個月,包括馬達在內的10多名留學生將返回非洲,开展實踐研究,手把手指導當地小農戶。焦小強對他們很有信心。
坐着馬達的三輪車來到曲周實驗站,記者見到了正在做實驗的埃塞俄比亞留學生拉薩比。
“中國的農業技術非常先進、實用,這樣的學習機會太寶貴了。”拉薩比說,她希望未來回國發展大農場和高效種植農業。她有信心幫助家鄉農民種出更多糧食。(河北日報記者 王璐丹 劉榮榮)
標題:蘇小營科技小院的非洲留學生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9407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上一篇 : 縣城酒店正變樣
下一篇 : “1221”,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