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滅一國的“瘋子”,是真正的探險家?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10-14 00:58:22 熱度:6

導讀: 一條吉隆溝,半部西藏史。 10月5日, 2024“鴻蒙智行丈量祖國大美山河”環國境线探索活動的天權隊,在中國探險協會理事、本次探險活動文化顧問宗同昌先生的帶領下,來到被譽爲“喜馬拉雅山後花園”的吉隆...

一條吉隆溝,半部西藏史。

10月5日, 2024“鴻蒙智行丈量祖國大美山河”環國境线探索活動的天權隊,在中國探險協會理事、本次探險活動文化顧問宗同昌先生的帶領下,來到被譽爲“喜馬拉雅山後花園”的吉隆溝。

2024“鴻蒙智行丈量祖國大美山河”環國境线探索活動的天權隊

吉隆溝,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吉隆縣,有着“西藏最後的祕境”之稱。它全長93公裏,從縣城駐地宗嘎鎮延續至熱索村,底部是吉隆口岸。走進這裏,除了能欣賞到世外桃源般的景色之外,還能體驗到綿長悠久的歷史人文。

一條吉隆溝,半部西藏史

作爲日喀則地區5條溝中最靠西的一條,吉隆溝位於希夏幫瑪峰下、佩枯措旁,藏語意爲“舒適村,快樂村”。

在古代,吉隆溝不僅是交通要道,還是兵家必爭之地,不僅見證了民族融合和對外交流,還促進了中原王朝對邊疆的經營和治理。

展开全文

從唐竺古道,到招提壁壘,再到“大唐天竺使出銘”, 吉隆溝所承載的厚重歷史,就像一幅曼妙的畫卷,在人們的眼前徐徐展开。

唐竺古道

唐竺古道是唐蕃古道、蕃尼古道兩條古代商道的總稱。

唐蕃古道、蕃尼古道兩條古代商道的總稱

唐蕃古道,起自西安,途徑陝西、甘肅、青海、四川和西藏5個省區,最終到達拉薩,是唐朝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王松贊幹布時所走的大道。

蕃尼古道,起自拉薩,途徑吉隆和尼泊爾的加德滿都,最終到達印度新德裏,被認爲起源於尼泊爾尺尊公主遠嫁松贊幹布——正因爲這次和親,吉隆溝开始出現在歷史記載之中。

“從元代开始,西藏才納入中國的治理範圍。”天權隊隨隊邊疆問題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境研究所研究員羅靜說, “所以,在那時,唐朝與吐蕃也是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關系。”

兩位公主遠嫁,各自鑄就了一條“友誼之路”,不僅有助於溝通漢藏友誼、連接商貿往來,還促進了古代中國與尼泊爾、印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

而吉隆,則在蕃尼古道上扮演着關鍵的角色,尤其是在對外關系上。即便到今天,距離加德滿都僅有約160公裏的吉隆,在中尼兩國的商貿往來中仍然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尼公路,就是在原古道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而來。

1978年,吉隆口岸被確定爲國家一級陸路通商口岸;2014年12月,吉隆雙邊性口岸正式开通,並於2017年升級爲國際性常年开放的公路客貨運輸口岸,承擔着60%以上的中尼貿易;2022年3月,吉隆邊境經濟合作區獲批成立,成爲西藏第一個國家級邊境經濟合作區。

招提壁壘

由於西藏地處邊疆,所以自元代以來,這裏的戍邊一直是個大課題。

“別看西藏這裏好山好水,但以前是各種勢力交匯的地方,”羅靜說, “所以,自古以來——哪怕是到今天,這裏的戍邊任務都很重。”

在吉隆縣宗喀鎮至吉隆鎮公路左側峽谷內,有一處石壁,刻有四字——“招提壁壘”。盡管衆說紛紜,但“ 招提壁壘”被普遍認爲是清朝名將福康安爲彰顯個人功勳而刻。

石壁上的“招提壁壘”四個大字

公元1788年,尼泊爾廓爾喀軍隊以貿易糾紛爲由,入侵西藏,並襲擾吉隆縣。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派遣大將軍福康安入藏,後者徵集2萬多士兵,僅用1個月,便大敗敵軍、收復失地。

2024“鴻蒙智行丈量祖國大美山河”環國境线探索活動天權隊瞻仰“招提壁壘”石刻

“我們現在很難想象,當年的那場惡战到底什么樣。”羅靜說, “但可以肯定的是,祖國的每一寸領土,都來之不易。”

目前,當地政府正在建造關於“招提壁壘”的公園,並已樹立福康安的雕像。

“這個公園的出現,就像我們這次活動一樣,有着非凡的意義。”羅靜說,“它可以讓人們認識到,如果沒有和平、安靜的環境,人們很難像現在這樣怡然自得。”

2024“鴻蒙智行丈量祖國大美山河”環國境线探索活動的文化顧問宗同昌

天權隊隨隊專家、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研究員羅靜在福康安雕像前暢談邊疆歷史

羅靜認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家對西藏的治理堪稱邊疆治理的典範。

“毛澤東主席說得特別貼切:‘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我覺得,今天的中國人民更偉大。其實西藏是全國人民一起在建設。”

在羅靜看來,國家對西藏的治理主要分爲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後,國家一邊改革西藏的社會制度,一邊持續改善基礎設施;第二階段是改革开放後,國家的發展重心在東部沿海,對西藏主要开展扶貧工作;第三階段是黨的十八大以後,隨着國家實力不斷提升,西藏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奮力譜寫雪域高原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大唐天竺使出銘

在吉隆縣宗嘎鎮以北4.5公裏處的一處崖壁上,還有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唐天竺使出銘”。

“大唐天竺使出銘”乃唐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唐高宗時期)題銘,當地人稱之爲阿瓦呷英摩崖題銘。它是現存年代最早的青藏高原漢文石刻碑銘,比大昭寺前的《唐蕃會盟碑》還要早165年。

“大唐天竺使出銘”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唐天竺使出銘”記述了唐朝外交使節王玄策出使天竺時途經吉隆的過程,不僅印證了蕃尼古道的出山口位置,還反映了唐朝與吐蕃之間的密切關系。

公元657年,王玄策從長安出發,一路沿着唐蕃古道、蕃尼古道行進。

在2024“鴻蒙智行丈量祖國大美山河”環國境线探索活動的文化顧問宗同昌先生看來,王玄策帶領使團風餐露宿、歷盡艱辛,堪稱真正的探險家。

“什么是探險家?這就是真正的探險家!”宗同昌說,“他們能走到這裏,真的很不容易——因爲必須得翻越5千多米的山口,而且還是牽着馬爬這個山溝。”

而王玄策留下的“大唐天竺使出銘”,更是盛唐榮耀的見證。王玄策共3次出使天竺(另一說是4次),其中第二次最爲傳奇,讓他獲得“猛人”,甚至“瘋子”的美譽。

當時,天竺的4位國王派使者攜帶財物,准備跟隨王玄策的使團,到長安朝貢。恰在此時,中天竺國王屍羅逸多去世,其國大亂,阿羅那順篡位奪權,並劫掠使團。王玄策成功逃到吐蕃後,發檄文徵召軍隊,從吐蕃和泥婆羅(今尼泊爾)處借來近2萬人,大敗中天竺軍隊,並生擒阿羅那順,將其送往長安獻俘。

這就是“一人滅一國”的故事。王玄策的豐功偉績,不僅展現了個人的機智果敢,更宣揚了大唐天威。

“他在唐代是個很重要的人物,不僅是出色的外交官,還是優秀的軍事指揮家,”宗同昌說,“有了這個崖刻,我們可以觸摸到上千年以前的東西。,而且當時的故事也得以流傳,讓他這個人變得更加真切。”

2024“鴻蒙智行丈量祖國大美山河”環國境线探索活動的文化顧問宗同昌

在拍攝“大唐天竺使出銘”崖刻

宗同昌先生在講述時還發出倡議,希望未來能把“大唐天竺使出銘”裏的記述,以漫畫的形式進行傳播,讓更多的孩子感受和銘記一千多年前的歷史。

“其實,我們這次的活動就是在做這樣的傳播,我們現在所說的就是一種傳播。”宗同昌說。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唐天竺使出銘”也是中華文明的一種延續。

“這就是中華文明最偉大的地方,我們是唯一還活着的‘文明古國’。”羅靜說,“尤其是我們的文字,雖然發明不是最早,卻是唯一沒有間斷的。所以,我們的歷史記錄一直在延續,文明的傳承也一直在延續。”

特別鳴謝

文化和旅遊部資源开發司

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

鳴謝沿线省文旅系統鼎力支持

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

天津市文化和旅遊局

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

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

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

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

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

廣西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

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

西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

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

黑龍江省文化和旅遊廳

吉林省文化和旅遊廳

遼寧省文化和旅遊廳

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

(排名無先後,依據活動线路途經排序)



標題:一人滅一國的“瘋子”,是真正的探險家?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9344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