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夢高原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9-20 08:57:40 熱度:1

導讀: 9月14日,西藏那曲市班戈縣中石化小學,課間休息時學生在戶外玩耍。這所由中石化集團結對幫扶建立的小學於2012年投入使用,是目前全國海拔最高的援藏小學。由於學校基礎設施良好,師資力量強,不少居住在距...

9月14日,西藏那曲市班戈縣中石化小學,課間休息時學生在戶外玩耍。這所由中石化集團結對幫扶建立的小學於2012年投入使用,是目前全國海拔最高的援藏小學。由於學校基礎設施良好,師資力量強,不少居住在距離縣城200多公裏遠的牧民也將孩子送來就讀。

展开全文

9月5日晚11點,西藏拉薩市教師繼續培訓學校,上完晚課的幾名老師陸續下課後,北京第10批“組團式”援藏教師在爲教師節活動排練歌曲《明天會更好》。他們與其他城市的援藏教師團、前來支教的大學生共同住在這裏的教培公寓裏。當晚,大部分老師特意穿了旗袍和藏服,表達與西藏師生攜手並進的期許。這批援藏教師團共有20人,年齡最小的28歲,年齡最大的53歲。

9月5日晚,西藏拉薩北京實驗中學生物實驗室,援藏支教大學生林慧婷(右一)在初一生物實驗課上稍作休息。她這學期要帶4個班,一周上16節課,其中兩節是晚課,10點以後才能回到教師宿舍。同時她還兼任學校裏的思政科室的工作,負責跟班主任一起檢查學生的儀容儀表,夜裏去學生宿舍查房等。

9月5日,西藏拉薩北京實驗中學食堂,初二學生德吉卓嘎准備把備考用的復習資料送回教室,上午她剛剛在這裏進行了數學和英語的月考。目前,該學校共有58個教學班,學生2758人,考試時由於需要間隔位置就坐,往往需要利用食堂和體育館作爲臨時考場。

9月3日,西藏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初一西藏班,來自昌都的丹增孟卓(左一)和來自那曲的嘎瑪衛色(左二)與新同學交流。2019年开始,西藏自治區教育廳在位於拉薩和林芝的三所內地“組團式”教育援藏的中學开設西藏班試點,面向西藏偏遠地區招生,讓西藏學生在家門口享受和內地學生同等的優質教育。

9月3日,西藏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幾名初一的學生在課間打羽毛球。這種羽毛球是爲高原地區“特制”的,由於高海拔地區空氣稀薄,羽毛球飛行時空氣阻力小,球速會偏快。因此在高原地區人們普遍使用重量較輕的慢速球。

9月14日,西藏那曲市班戈縣中石化小學,25歲的他春夢在課堂上爲一年級新生講解數學作業,不少新生還穿着以前幼兒園的園服。 他春夢來自雲南曲靖,從普洱學院應用數學專業畢業後考入班戈縣教育局,今年9月主動申請來到這所學校任教。

9月14日,西藏那曲市班戈縣中石化小學,午休即將結束,學生們在整理內務,六年級的樓道長尼瑪扎西(左一)爲室友們接开水。他從四年級开始在學校寄宿,家在距離學校70多公裏的佳瓊鎮,父母都是牧民。

在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區通往班戈縣的317國道上行駛,一塊印着“世界再大也不怕 學好文化走天下”字樣的牌子吸引着路人的注意。順着這條路再向西行駛50多公裏,就能到達全國海拔最高、“離天空最近”的援藏小學——班戈縣中石化小學。

校園裏,幾乎每一棟教學樓上都用藏漢雙語寫着名言警句,“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今天的輟學生是明天的貧困戶”……它們都來自校長阿旺旺堆多年來的感悟和總結。2004年從位於陝西的西藏民族學院(後改名爲西藏民族大學)畢業後,他來到班戈縣下屬的鄉鎮成爲一名基層教師,見證了當地20年來小學教育的巨變。他還記得,當時雖然適齡兒童多,但因爲老百姓教育意識薄弱,孩子上學的積極性不高,逃學和輟學的現象普遍。老師每天要騎着摩托車將孩子一個一個“趕”回到學校,能守住孩子留在班裏已是不易,教育質量更是無從談起。

2012年,班戈縣中石化小學正式投入使用,爲了讓更多牧民子女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班戈縣各鄉鎮小學的4-6年級學生被整班移交到這裏。阿旺旺堆回憶,开始時有的家長不放心,騎摩托車從200多公裏外的門當鄉石村趕來,想把孩子接回去。看到學校食堂四菜一湯的午餐,宿舍裏一應俱全的肥皁、洗面奶、洗發水,牀鋪上幹淨的牀單和厚厚的棉被才安下心來。不久後,這位家長主動把家中另外兩個孩子也送來上學。

漸漸地,越來越多的孩子到這裏學習,學生人數已遠遠超出校舍容納標准。2019年,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再次投入4000萬援藏資金,爲班戈縣中石化小學擴建了3棟學生宿舍樓、兩棟教學樓、1座學生食堂,學生數量比开始時幾乎翻了一倍,控輟保學率達到100%。

距離班戈縣300多公裏的拉薩北京實驗中學,是全國“組團式”教育援藏的“起點”。2014年起,北京市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從各區選派骨幹教師來到拉薩北京實驗中學任教,至今已是第10批。從第1批的50余人到第10批的20人,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副校長解飛解釋,這一人數變化是由於西藏近年來教育大環境不斷改善,不再需要大量援藏教師來“頂崗”填補缺口,而是更需要有經驗、有想法的內地教師起到輻射和帶動作用。“我們總說這是一個從輸血到造血的過程,現在已經是在造血的階段了。”

今年35歲的馬瀟雅是北京第10批援藏教師團的一員,除了給初中班上語文課,她還兼任課程發展中心的工作,負責开設各類選修課,組織校內文體活動和與內地相關學校的交流項目。剛來學校時,她注意到這裏的3D打印選修課已經开設了5年多,但學生平時大都只是做些日常使用的小物件。前不久一場由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學院舉辦的比賽上,她建議學生用3D打印燈籠骨架,加上物聯網燈帶和宣紙燈罩做成“民族傳奇石油燈”參賽,引導他們把選修課裏學到的技術與科技創新、傳統文化的主題結合起來。在她看來,自己要做的絕不是原樣照搬內地的做法,而是用更开闊的視野和理念爲當地已有的特色課程“賦能”。

這裏很多當地教師开發的選修課都讓馬瀟雅印象深刻,其中專爲高中女生开設的“少女學堂”,在生理和心理層面對學生進行科普,啓蒙和塑造着她們的女性意識,讓同爲女性的她深感共鳴和可貴。

來自北京的援藏教師團,並不是這所學校裏僅有的內地老師。今年7月底,5名來自位於山東青島的中國海洋大學的研究生作爲2024年西部計劃志愿者,在這裏开啓了爲期一年的支教活動。

9月5日傍晚,高原上的陽光尚且耀眼,研究生支教團的林慧婷剛上完一節生物課,便迫不及待地約上幾名同樣在此支教的同學去附近的藏裝店取不久前定制的藏族傳統服裝。這個學期,她擔任4個班級的生物老師,一周有16節課,此外還兼任學校思政辦公室的工作,常常忙到深夜才能回家。“忙碌了一周,這套衣服權當給自己的獎勵。”林慧婷說,當晚她還要帶着新入學的初一學生們做洋蔥表皮細胞觀察實驗,爲了准備實驗用具,她沒來得及喫晚飯。

這一切都被12歲的生物課代表晉美旺久看在眼裏。他剛上初一,對學校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同樣好奇擁有一張娃娃臉、說起普通話來溫柔又標准的林老師從哪裏來,能教自己多久。聽說林老師明年就要回內地的大學讀研,晉美旺久心裏頭有點失落。“我覺得我跟林老師有非常多的共同話題。” 晉美旺久說,除了學習相關的問題,他還會把課間跟好朋友打羽毛球的事兒講給林慧婷聽,“我准備下一次試着邀請一下林老師體驗‘高原’羽毛球。”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孔斯琪 攝影報道 來源:中國青年報



標題:“援”夢高原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8885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