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要強的中國人:種菜已不稀奇,這片北方沙漠竟有湖有路有螃蟹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9-18 17:05:29 熱度:1

導讀: 在很多人眼中,109國道是一條從青海出發直達拉薩的青藏公路。 而事實上,它始於北京,一路穿過黃土高原、內蒙草原、黃河,途經青海湖、茶卡鹽湖、格爾木,跨越昆侖山口、唐古拉山口,最後進入聖潔的雪域高原。...

在很多人眼中,109國道是一條從青海出發直達拉薩的青藏公路。

而事實上,它始於北京,一路穿過黃土高原、內蒙草原、黃河,途經青海湖、茶卡鹽湖、格爾木,跨越昆侖山口、唐古拉山口,最後進入聖潔的雪域高原。

國道沿线坐落着一個個重要的地標,訴說着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

今年6月至7月,解放日報“信仰之路Ⅱ·大國之道”報道組沿着109國道採訪,在一個個地標的故事裏,讀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解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生。

越野車馳騁在庫布齊穿沙公路上,不時能見到“32字三北精神”的廣告牌,掩映在夏日的蒼翠中。綠色的鎖邊林帶、藍色的“光伏海洋”,七星湖景區大大小小的湖泊鳥語花香,把金色大漠裝點得五彩斑斕。

這裏本沒有公路。

庫布齊杭錦旗七星湖沙漠景區。朱倩雯攝

展开全文

庫布齊,中國第七大沙漠,曾寸草不生、風沙肆虐,被稱爲“死亡之海”,佔據了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約二分之一的面積。高低起伏的沙丘,記錄着它嬗變前的模樣。當地人如此形容庫布齊:“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豬上房、羊跳牆、地不打糧、沙子埋房。”四季黃沙漫天,是杭錦旗人持續數百年的夢魘。

你能想象,一個地方既有沙害、又有水害嗎?庫布齊沙漠即是如此。“春種夏翻地,沒錢又沒糧”,杭錦旗地理位置特殊,位於黃河“幾字彎”南岸,每年有310億立方米的黃河水從這裏流過,每年要經歷流凌封凍和开河流凌兩個過程,每年开河封河,上遊大量流凌,凌塊堆集,極易卡冰結壩,對防凌防汛造成巨大壓力。與黃河並肩而行的庫布齊沙漠常年幹旱缺水,當地居民長期困於水沙之間,深受其害。

沙逼人退,庫布齊不少農牧民紛紛遷徙。杭錦旗什拉召治沙站站長賈文義坦言,“我年少時質疑過爺爺和父親,甚至想過離开這裏找一份輕松的工作……”最終,爲了自己的家園,他還是決定留下來,與風沙對抗到底,爺孫三代爲了建設鎖邊林已奮鬥了70年。

“這是我爺爺他們種下的樹。”站在庫布齊沙漠的黃河鎖邊林中,賈文義對幾棵五六十歲的老樹如數家珍,他18歲接過父親的鐵鍬後,一幹就是39年。“北鎖、南堵、中切割”是庫布齊探索出的獨有治沙模式之一,其中,“北鎖”即在庫布奇北邊風口的地方造鎖邊林,阻擋風力減少沙源,阻止黃沙北侵黃河,保護沿黃河衝擊平原200多萬畝耕地。

賈文義在鎖邊林介紹爺爺種的樹。朱倩雯攝

庫布齊沙漠黃河鎖邊林。朱倩雯 攝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第一代治沙人用最原始的方法探索種樹防沙,賈文義爺爺和同事們用駱駝拉樹苗,常常徒步來回一百多公裏,路上天氣變幻,沙塵暴一來,窩窩頭和着沙子一起吞下,回程路上經常水耗盡,賈文義回憶,“爺爺說,他們口渴到極點了,無奈只能用自己的尿液潤潤嘴脣,然後繼續前行,人實在走不動了,讓駱駝背着樹苗先往回走……”

穿沙公路修建前,駱駝是沙區人民的主要交通工具,當地人與外界聯系極爲艱難,落後貧窮如影隨形。1997年6月,凝聚着杭錦旗人民希冀的穿沙公路破土動工。歷時3年,動員13萬全旗幹部群衆捐資出力,組織7次萬人治沙大會战,庫布齊沙漠腹地第一條縱貫南北的穿沙公路建成。這是庫布齊 “北鎖、南堵、中切割” 治沙模式中的“以路切割”。這條路如一把利劍將黃沙截斷,打通了庫布齊與外界的阻隔。

彼時,賈文義在治沙站工作十余年,到了他這一代,種樹技術和效率已大大提升,但“三分種七分管”,爺爺父親前期幹下的營生,他表示後期一定守護好。因此,賈文義帶領團隊“白天栽晚上護,白天種完,喫一口飯就馬上去護林”,防止周邊牧民的牛羊破壞樹苗,同時也耐心與農牧民講解鎖邊林的好處。不少農牧民也加入了種樹隊伍。三代人艱苦奮鬥牢牢守住“北鎖”战略陣地,什拉召治沙站爲庫布齊沙漠北部邊緣營造鎖邊林帶45公裏67000畝,治理沙漠9萬多畝,有效阻止了沙漠擴張的腳步,減緩了土地荒漠化的進程。

沙患控制了,黃河的問題如何平衡?一個大膽的計劃被提出。2015年,中國水科院院士及相關專家團隊現場論證項目,專家組一致認爲“引黃入沙”項目可行性強,可以達到減輕防凌壓力和治沙雙贏,變水害爲水利,於是,中國人民的又一項“超級工程”啓動。這項工程建立起了庫布齊和黃河之間的水循環:修建引水閘和引水渠,在黃河凌汛期進行引水入沙,同時又修建退水閘和退水渠,等到黃河的枯水期又可以將水退回去。黃河本身的泥沙在引水和退水的循環間截留在沙漠,奠定溼地泥基,而退回出的水則相當於過濾了一遍。

“引黃入沙”項目的成功實施讓杭錦旗多年以來的沙害水害得到了系統治理,生態環境發生質的轉變。水生態庫區長滿了蘆葦、蒲、紅柳、水草等20多種植物,20多種飛鳥棲息翱翔,魚蝦蟹暢遊水底。同時,湖泊、溼地給周邊農牧民帶來致富機遇,端上了生態“金飯碗”,比如在沙漠裏養螃蟹這樣的天方夜譚都實現了:2022年,牧民那仁滿達呼因在庫布齊養螃蟹而遠近聞名,養牛、養螃蟹的兩項收入達上百萬元。

庫布齊引黃入沙工程後養殖的螃蟹。杭錦旗融媒體中心提供

綠進沙退後,綠富同興,治理庫布奇沙漠的大門被杭錦旗的廣大治沙人打开,形成了企業治沙、全社會治沙的氛圍,湧現出烏日更達來等多個治沙勞模和團隊。

億利集團帶來了先進的光伏治沙技術,光伏板下茂盛的綠草還可以牧羊養鴨,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治沙改土的目標在如此良性循環之中自然而然便達到了。新能源开發與沙漠治理有機結合,每年可向蒙西電網供應綠色電力約51億度,治理沙漠15萬畝,年均減少向黃河上遊支流毛不拉孔兌輸沙300萬立方,還帶動周邊農牧民就業增收,平均每戶增收3.5萬元。億利治沙光伏電站副站長李飛,在光伏板下的西紅柿地裏發出誠摯邀請,“我們沙漠光伏板種的西紅柿又沙又甜,歡迎來品嘗!”

杭錦旗蒙西基地庫布齊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現場。杭錦旗宣傳部提供

“庫布奇沙漠治理模式”被全國推廣,近年來,杭錦旗通過生態建設已累計帶動10萬農牧民增收致富。2017年,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上,庫布齊作爲中國防沙治沙的成功實踐被寫入聯合國宣言,成爲全球防治荒漠化典範。

敖日格樂、李挺……近年來,“治沙新青年”出現了,賈文義的侄子賈旭傑受家族影響,也加入了當地企業治沙團隊。他們探索新技術、新徵途,正和前輩一道,繼續奮战在黃河“幾字彎”攻堅战前线。



標題:一生要強的中國人:種菜已不稀奇,這片北方沙漠竟有湖有路有螃蟹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88489.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