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么《野孩子》成不了第二部《我的姐姐》?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9-16 00:53:43 熱度:29

導讀: 犀牛娛樂原創 文|小福 編輯|樸芳 中秋檔頭號種子《野孩子》可能扛不動大盤了。 截至9月15日,這部已經來到上映第三天的現實題材影片累計票房還徘徊在幾千萬元。由於映後口碑平平又無高熱話題誕生,盡管在...

犀牛娛樂原創

文|小福 編輯|樸芳

中秋檔頭號種子《野孩子》可能扛不動大盤了。

截至9月15日,這部已經來到上映第三天的現實題材影片累計票房還徘徊在幾千萬元。由於映後口碑平平又無高熱話題誕生,盡管在寬松的檔期環境下,該片仍然有望繼續穩坐中秋檔檔期冠軍,但目前來看也很難獲得更超預期的成績,決然沒有復制導演殷若昕前一部作品《我的姐姐》的可能。

是觀衆錯過了一部好片,還是《野孩子》真的不值得?

當現實題材“失去”現實

若人們帶着《我的姐姐》的心理預期來看《野孩子》,還真別怪大家想得多。出自同一位導演,選題同樣聚焦社會議題,又選中三天節假日檔期上映,就連一大一小演員的主演配置都是那么相似。

但事實證明,《野孩子》成不了第二部《我的姐姐》。

內容上,相較於《我的姐姐》中廣泛觸及的扶弟魔、重男輕女、二胎等多個社會熱點議題,《野孩子》着重聚焦於當下社會“事實孤兒”單一話題。

影片原型出自於《今日說法》裏的“流浪兄弟”真人真事,主要講述了21歲的流浪青年馬亮與無人照看的8歲小男孩軒軒相依爲命,以撿拾廢品、偷盜銷贓爲生的故事。

展开全文

依托於真實事件背書,《野孩子》原本有着本土版《小偷家族》的“形”,天然具備情緒張力的原型事件,稍加戲劇改編便不難點燃觀衆情緒。

但由於各種原因影響,這部影片最終呈現出的效果是低於很多觀衆預期的。

在這部影片中,導演殷若昕似乎希望能夠通過更接近於日常的敘事來渲染情緒氛圍,不放大悲慘、不烘托憤怒,有意規避了前作《我的姐姐》中對情緒的無限直給。

事實證明,這並不利於《野孩子》走的更遠。

僅從選題角度出發,《野孩子》並不是像《我的姐姐》或是《年會不能停!》那樣相對普適、能夠引發觀衆廣泛共鳴的選題。故事小衆,人物邊緣,聚焦的社會話題距離很多觀衆生活很遠,在這樣的先決條件下,能夠調動觀衆情緒的其實更多來源於角色塑造與情緒表達。

而四平八穩的敘事方式導致了影片情緒濃度稀薄——這恰恰是決定絕大部分普通觀衆觀影體驗的關鍵。沒有情緒共鳴就沒有話題度,沒有話題度就沒有熱度,這不但會影響影片的市場表現,也在某種程度上浪費了選題原本的社會價值。

因此可以看到,這部影片的反饋也呈現出了一種兩極分化,看進去的觀衆能夠感受到故事中濃厚的人文關懷,用留白發酵情緒,反復體味影片後勁兒;看不進去的,只能當《野孩子》是一部苦情流水账。

它缺乏故事起伏、情緒輸出,內容既不尖銳也不落地,而擔綱領銜主演的王俊凱也沒有爲影片帶來更多表演層面的正向加成。好好一部現實題材影片,卻把溫情拍成溫吞,情緒力度一下子就打了折扣。

除了主觀敘事手法的差異以外,也不排除是創作者出於一些原因無法再用露骨的手法去講述這個故事,導致了劇本只能淺嘗輒止,無法更進一步觸碰社會議題的內核。

無論原因究竟如何,總之遺憾的是,似乎現在獲得平淡觀影體驗的觀衆佔比更大。

算起來,《野孩子》已經不是近期第一部因內容“尺度”落入現實題材困局的影片。曲高和寡的《走走停停》、“小衆”溫情《來福大酒店》、被網絡輿論痛批不接地氣的《逆行人生》,最近幾個月,我們愈發感受到現實題材變“難拍”了。

創作固然有難處,但觀衆也有不選擇的自由。

宣發雪上加霜

當然,這次《野孩子》遭遇的難處遠不止內容層面。

宣發上也拿了個地獄开局。

《野孩子》原計劃於7月10日上映,當時正式开始預售後不到12小時預售票房便突破500萬元。然而才沒過幾天,片方就突然宣布撤檔退出暑期檔。

衆所周知,無論因爲任何原因,二次定檔都會在宣發預算、映前熱度等層面對影片帶來不可避免的傷害。或因此原因,在《野孩子》決定進入中秋檔時僅預留了10天宣發周期,留給宣發動作及映前熱度發酵的時間極短,影片宣發規模也相對有限。

以主陣地短視頻營銷爲例,可以看到,《野孩子》映前宣發主要着力於演員、社會話題等常規方向進行挖掘,但似乎短視頻平台用戶對該話題共鳴並不夠強烈,傳播效果較好的幾則物料均爲主演王俊凱相關主題。

這部影片也確實要感謝王俊凱的粉絲群體。從映前傳播到預售票房,得益於王俊凱多年積累下的受衆基礎,爲這部影片前期帶來了有效的加成。可惜對於一部院线電影而言,粉絲力量終歸是有限的,縱使群體數量再龐大也很難爲一部電影全盤买單。

一部現實題材影片的破圈根本抓手是內容品質和話題屬性,導演前一部作品《我的姐姐》便是如此。另一位流量型青年演員易烊千璽主演的《少年的你》《送你一朵小紅花》,也絕非只依靠其個人粉絲受衆而出圈。

更何況在《野孩子》之前,王俊凱主演的另一部電影《刺蝟》上映已經消耗了一部分粉絲“力量”。曾經擁有過的天時地利人和,《野孩子》已經失去了。

現在,由於《野孩子》口碑、市場表現平平,可能導致原本就不容樂觀的中秋檔更加低迷。在國慶檔到來前,電影市場勢必要經歷一陣“死一般的寂靜”。

而今年以來現實題材影片接二連三的敗走,也不由讓我們得重新審視這一題材。當觀衆審美轉向、內容尺度受限,現實題材電影只能一而再、再而三的隔靴搔癢,變成需要依靠觀衆腦補才能理解到位的影片。這樣的現實題材,究竟還是不是一個好的創作選擇?



標題:爲什么《野孩子》成不了第二部《我的姐姐》?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8798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