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鳳堰 漢陰的梯田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9-06 08:56:29 熱度:7

導讀: 成片稻田構成了一幅美麗畫卷 農戶搶抓晴好天氣確保顆粒歸倉 “成功入選啦!這幾年一直說帶家人去轉轉,奈何抽不出時間,今年無論如何一定要擠出時間去看看。”西安市民鄢先生得知安康市漢陰縣的鳳堰梯田成功入選...

成片稻田構成了一幅美麗畫卷

農戶搶抓晴好天氣確保顆粒歸倉

“成功入選啦!這幾年一直說帶家人去轉轉,奈何抽不出時間,今年無論如何一定要擠出時間去看看。”西安市民鄢先生得知安康市漢陰縣的鳳堰梯田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後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去鳳堰梯田看看。

漢陰鳳堰梯田分布在漢江之北、鳳凰山南麓海拔約400-800米之間,是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在西北地區發現面積最大的古梯田群落。鳳堰梯田不僅是工程效益的傳承,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它在呈現中華民族文化底蕴、科學與技術精神,以及人文歷史再現的同時,也對助力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鳳堰梯田,這一中國北方首座开放式移民生態博物館於2010年被評爲“陝西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十大新發現”,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國家水利風景區、中國美麗田園,已經成爲陝西安康一張“金名片”。

人與生態和諧共生 心中的“詩與遠方”

展开全文

漢漩路兩旁,潺潺流水聲、樹葉沙沙聲、鳥兒嬉鬧聲,在綠水青山中合奏了一首美妙的交響曲。蜿蜒而上,記者來到鳳凰山頂,俯瞰阡陌縱橫的梯田,美景一覽無遺。青山環抱着梯田,鄉村點綴其間。錯落有致的梯田,隨着山勢的上升,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宛若大地的調色盤。

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於山上的樹木。“我和團隊已經來這裏考察十幾次了,每次來都有不一樣的感受。這裏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稟賦,山、水、林、田、湖等資源,形成了一個生態循環。”同行的浙江水利水電學院教授劉學應告訴記者,從鳳凰山水源涵養林、山溪梯田到山塘溼地,分布在一千多米的垂直空間裏,生產、生活、生態,和諧運轉,完美詮釋“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科學內涵。

“鳳凰山在鳳江堰坪處緩緩地舒展开來形成緩坡,南面的巴山像門戶一樣把漢江封圍在緩坡台地入口處,這樣的地形,有利於漢江水汽延緩坡上行形成暖溼氣流,當遇到鳳凰山頂的冷空氣就會變成水珠附着在森林植被上面,形成充沛的雨水,回流到地面,加上地處北回歸线的氣候形成了風調雨順的地理氣候環境,造就了人們墾殖开荒的基礎,古人正是巧妙利用了天工造物、風雨傑作的大自然力量營造了這一方福地洞天。”漢陰縣水利局正高級工程師李權兵說,這裏形態原始、阡陌縱橫、线條流暢、山高水長、板屋交錯,充分展示出梯田的自然美、古樸美、形體美、文化美,是天人合一的偉大傑作。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讓鳳堰梯田四季分明,美景也皆不同。春季花开雲梯如畫卷,夏季層層綠浪瀉山間,秋季金波萬頃豐收忙,冬季白雪皚皚入雲端。

近年來,漢陰縣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稟賦,積極打造集鄉村旅遊觀光園、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民美好家園於一體的客家梯田農業綜合旅遊示範區,將吳家花屋、馮家堡子、太平寨、觀光茶園等周邊旅遊資源整合,創建以梯田爲核心的生態旅遊集聚區。持續形成“春踏油菜花浪、夏看水田插秧、秋聞金谷飄香、冬賞雪落山莊”的梯田美景,不斷增強旅遊的體驗性、經濟性和互動性,進一步推進文旅融合、農旅融合、水旅融合,成爲許多人的“詩與遠方”,真正實現“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真正把綠水青山轉化爲金山銀山。

灌溉文化生生不息

夢中的“田園生活”

清晨,家住漩渦鎮茨溝村的吳大念騎着摩托車來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开始忙活了起來。據吳大念介紹,鳳堰梯田依靠4條溪水自流灌溉,潺潺流水,四季不絕。梯田灌溉系統最有代表意義的是目前堰坪境內保存最爲完整的“郭布堰”。該古堰渠興建於嘉慶初年,穿越茨溝村和堰坪村,長2公裏多,寬、深約80釐米左右,可灌溉農田面積1000多畝,兼供區域內人畜飲水。渠首建茨溝銀洞河,按三七取水法取水,即取整個河道水量七分,剩下三分爲下遊留作水源,遇大雨時節留出的三分河道可做泄洪使用,不至於衝毀渠首;渠身也是三七分水法,即主渠道與三條大分水渠的分水比例也是三七分,確保每條分水渠都能得到三分之一的水量,分水渠到每塊稻田也是在渠底50-60釐米开進水口,取水量一至三成,留作剩余水源爲下遊使用。古渠道跨越茨溝和龍王溝兩個流域,在雨季也是泄洪渠道,因取水只要一至三成,多余的水量和泥沙會隨水流自然流向下遊的龍王溝。

據統計,堰坪、茨溝當時共建有這種堰渠十八九條,累計可灌溉農田4000多畝,這些渠道保障了枯水季節梯田的灌溉用水、豐水季節排水防澇,從而起到了趨利避害的作用。漢江上升的水汽在山嵐集結成水,通過茂密的森林收集並儲存起來,形成豐富的地下水流經黃龍溝、茨溝、冷水溝、龍王溝4條溪流而被古人利用進行梯田灌溉。

鳳堰梯田三面環山,漢江幹流流經此處。自然環境的特點使此地常有雲霧,形成局地小氣候。梯田灌溉引用河水、泉水、塘水和局地降水。人工开挖的溝渠與堰塘承接着山林水流與泉水,“田、渠、塘、溪”構成了完備的灌溉系統,實現了有效的逐級自流灌溉。

從2000年前的抱甕灌溉,到春秋時期的桔槔灌溉、明代的渠堰灌溉,再到現在的鳳堰梯田,時代的更迭,灌溉技術的不斷發展,展現了漢陰人民的智慧和勤勞,這也深深影響着當地人的生產生活方式。梯田及灌溉工程建設,使當地糧食平均畝產量超過1000斤,在很大程度上讓農民增收致富。

隨着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當地對鳳堰梯田的合理开發利用,越來越多的城裏人都會抽時間來這裏體驗“田園生活”。難怪這裏的人都說“平川的田園大壩,跟不上鳳堰的溝溝坎坎”。

加強保護與利用

讓鳳堰梯田持續發展

“保護和展示‘活態’的文化遺產以及與其相關的‘文化生態’和‘自然生態’系統,是爲人類保存和展示傳統文化的多樣性,促進遺產所在區域的發展,讓陳列在大地上的文物‘活起來’。”漢陰縣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館長蘭宗告訴記者,爲了更好地保護鳳堰梯田,漢陰縣成立了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讓鳳堰梯田持續發展。

來到堰坪村鄉韻家園農家樂,剛進門,一幅幅鳳堰梯田美景的照片掛滿牆壁。老板楊秋紅剛送走遊客,准備去自家田地裏拍視頻。“沒有客人的時候,我就會去田坎上、樹林裏拍一些視頻,把梯田四季的美景發到網上,宣傳鳳堰梯田。”楊秋紅說,“遊客來到這裏,既看了鳳堰梯田美景,又喫了農家菜,走的時候還會买一些特產。大家都對我們這裏喫的、看的、玩的贊不絕口。”。

近年來,漢陰縣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按照“遺產保護優先、適度利用;整體保護、協調發展;動態保護、功能拓展;多方參與、惠益共享”的理念,將保護傳承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就如當地農民所說,“這是老祖先留下來的東西,這是大自然恩賜給我們的,我們必須要好好保護起來。”

與此同時,爲了保護好、利用好這一寶貴資源,漢陰縣出台了區域風貌管理辦法,制定了水利風景區建設規劃、灌溉工程遺產保護利用規劃、鳳堰灌區建設等相關規劃,正在積極爭取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維修養護項目、水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項目等。同時,還編制了文物保護規劃,積極爭取項目提升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區域土地整治、灌溉配套、流域治理等工程建設。加強對遺產地居民的宣傳,培養科技型人才,加強生態學和農業環境保護等學科的教育,建設一支具有一定規模、能夠开展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挖掘農業多種經營模式的專業隊伍。進一步促進鳳堰梯田生態、文化保護與發展相關項目方的認知與參與保護和發展的積極性,共同保護好歷史悠久的鳳堰梯田。

金秋沃野美

水稻豐收歸倉忙

金秋時節,鳳堰梯田的1.2萬畝連片水稻迎來了豐收季,蜿蜒盤旋的金黃色线條從山腳盤繞至山腰,層層疊疊的稻田與整潔的村莊、蜿蜒的道路、遠方的青山相映成趣,美不勝收。農戶們也搶抓晴好天氣,確保顆粒歸倉,勤勞的鄉親們穿梭在稻田中,構成了一幅祥和而廣闊的秦巴山區農耕文明美麗畫卷。

漩渦鎮堰坪村是鳳堰稻作梯田系統的核心種植區,來自江漢平原的移民後代們已將這裏雕琢成了富庶田園。遍布山上山下的層層稻田裏,村民們穿梭其間,切割、脫粒、粉碎秸稈、裝袋打包一氣呵成,個個臉上洋溢着豐收的喜悅。

“我今年種了十二三畝水田,一畝地能達到一千三百斤的產量,今年比往年的谷子都好,三天能全部收完。我家還开了個農家樂,每年把自己喫的留夠,其余都賣完了,來的遊客都要帶一些我們的富硒大米走。”漩渦鎮堰坪村三組村民鄒宗林掩不住豐收的喜悅。

村民們告訴記者,由於今年夏季氣溫高、光照充足,水稻收成創歷史新高,加之政府的補助政策,當地群衆種植的積極性高漲,一邊收着稻谷,一邊已經盤算好了下一步整土還田、清溝引水、犁田除草的相關事宜。據了解,漢陰縣現存古梯田涉及六個村,一萬兩千多畝,近年來,該縣以農旅融合爲抓手,帶動當地農戶發展油菜和水稻種植,參與旅遊資源开發,不僅實現了群衆穩定增收,也讓鄉村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

“我們堅定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覺、講好鳳堰梯田故事,站在傳承弘揚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制高點上審視我們的目標和行動,在延續民族精神血脈中挺立潮頭、奮勇搏擊,繪制水美中國,建設錦繡漢陰。”漢陰縣委副書記、縣長陳永樂說。

文/圖 記者張松 通訊員吳學康 黃義 文婷



標題:世界的鳳堰 漢陰的梯田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85962.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