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河絢爛近端午,即從達滸向圍山——徒步瀏陽河散記(三)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8-19 00:57:40 熱度:23

導讀: 本人之前徒步瀏陽河已歷5個假期:去年五一、端午、今年元旦、清明、五一。今年端午節假期,我緊接着前面的行程,乘車到瀏陽市達滸鎮中心,繼續沿瀏陽河上行,經瀏陽市大圍山鎮,到達北麓園村黨群服務中心,乘車返...

本人之前徒步瀏陽河已歷5個假期:去年五一、端午、今年元旦、清明、五一。今年端午節假期,我緊接着前面的行程,乘車到瀏陽市達滸鎮中心,繼續沿瀏陽河上行,經瀏陽市大圍山鎮,到達北麓園村黨群服務中心,乘車返回長沙市區。

以往每一段行程結束後,我都以散記的形式,在自媒體上發布了圖文,介紹了沿途見聞,這次也不例外。

6月9日下午,我繼續沿瀏陽河(大溪河)徒步上行。

在一個河段,水流平緩,對岸一隅,一把撐开的雨傘下坐着垂釣者,白色的雨傘倒映於水中。這上下兩點白在照片中是很小的部分,卻又十分醒目,表示此時此刻,我不是一個人在這段河邊,我是移步換景,而垂釣者好長一段時間都守在他那個位置,他應該比我更孤獨。

展开全文

再走一段小路,前面的开闊地帶是大片的田園,小山頭下是一片兩三層高的農家平房或別墅。

在河邊不時看到盛开着不知名的野花,裝點着我的旅程。茅草花也是一道風景。美人蕉开在田園一角的草叢中,紅碩的花朵像要把整個山林點燃。

大溪河在一些河道开闊地段變成了河漫灘,人工堤壩攔蓄了部分上遊來水,通過水管抽水用作農田灌溉,大部分水順着泄洪閘或設定的渠道流出。

沼澤地的小水塘邊盛开着淺水葫蘆花。

水葫蘆是一種繁殖迅速的水生植物,开紫色花,具觀賞價值,作爲外來物種,已入侵到國內十多個省份,既有多種好處,也帶來多種危害。

在大圍山鎮都佳片新屋組,大片的水田,有的已插了稻秧,有的還是待插秧狀態。

在公路外的一段水渠邊上,火焰一樣的美人蕉开得正熱烈,由於數量較多,它們似乎是爭先恐後地开的,似乎都用整個身心在投入,從發芽到長出大片的葉子,再到怒放,原本就幾個月的時間,可每一朵花都好像經歷了好多年的壓抑後突然得到了解放一樣,怎能不拼命往外綻放呢?

這一綻放,成了鄉村裏的一道耀眼的風景,也爲我的此次旅行增添了別樣的精彩。

這裏有一個“星火大隊耕讀小學”,很古舊的樣子,估摸着應該是五六十年前留下的老建築,是一棟磚木結構的瓦房,門緊閉着,看不到室內的陳設。這個建築現在成了文物了。因爲無人居住或很少舉辦活動,所以看上去沒一點生氣。它像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見證着鄉村日新月異的變化。

這裏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旁邊的一戶人家養的4只狗,其兇惡狂吠令人膽怯,我不得不大聲呼喊,讓狗的主人出來把狗趕走。

水田裏,正有幾個中年農民在忙着插秧,隨着他們後退的腳步,一行行的稻秧很快便在水田裏鋪展开來。

寧靜的村莊、蒼翠的竹林、平靜的河面,鮮豔的美人蕉、不知名的山花,還有已結成棒的玉米,都使我有在畫中遊的感覺。

接近大圍山鎮中心的河道兩岸都修建了河堤,河堤上建起了石墩和鐵鏈串成的護欄。有不少六七十歲的老人坐在河邊垂釣。

一橋橫跨在大溪河上,橋頭建有一根三棱柱狀的水泥柱子,柱子的一個立面上書“大圍山林園大橋”七個楷書字體。另兩個立面分別上書“高處接天地,空水相涵,登山每動江湖興。”“幽巖生地賴,林泉互答,入夢頻傳鼓聲聲。”

距橋頭不遠,一位大約七八十歲的老人向我走來,我趕緊問他:“老人家,請問大圍山鎮這邊有什么好玩的?”他說蘇維埃政府舊址錦綬堂、跳石橋可以去看一下。

到某老板投資興建的“東門古鎮”,一座石牌坊矗立在路口。一塊紅布做的橫幅上書“建設湘贛邊鄉村振興新樣板,打造長株潭文旅融合新標杆”的字樣。

我在這個所謂的古鎮裏轉了轉,沒碰到幾個人,多棟仿古建築都只修了主體框架就停下了,沒有裝修裝飾,規模挺大的,卻成了爛尾樓。據了解,這是一家浙江的老板在十多年前投資修建的,後來因爲資金鏈斷了,也許還有別的原因,工程建設就停下來了。拆也不是,修也不是,就一直這樣闲着,也很少有遊客來光顧,真的是“門前冷落鞍馬稀”。

這個古鎮建在大溪河邊上,地理位置不錯,要是完全建好投入運營,估計老板早已賺得盆滿鉢滿。如今成了這個局面,前期砸進去的錢打了水漂,令人深思。

與古鎮鄰近的河岸斜坡上,一棵有兩百多年樹齡的古樟樹雖歷盡風雨,卻年年伸枝展葉,顯示其旺盛的生命力。

楚東村河西街所在的大溪河上建了一座滾水壩,上遊來水經過圓弧狀的壩體,流成了圓弧狀的寬短瀑布。

東門村村公所是一棟兩樓一底的建築,因正值端午假期中,這裏大門鎖着,沒看到一個人。

考古專家根據出土文物推斷,大圍山鎮地域內的行政建置史,至今已達1200多年。另據清嘉慶《一統志》載:大圍山“崗巒圍繞,盤踞四縣,因名大圍。”又因地扼湘贛兩省交通要衝,爲平江、瀏陽、銅鼓三縣貨物集散地,是一個凝聚燦爛歷史文化的邊陲古鎮。古稱上東鎮,素有“小上海”“瀏東北重鎮”之稱。

經街上行人指點,天快黑時,我來到圍山書院所在地大門口,據在這裏玩的小同學說,書院就在這個小學校園內,白天才开門,我只好從大門的空隙處往裏面拍照片,留下一排老建築的身影,然後悻悻離开。

據了解,圍山書院始建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總佔地面積3千余平方米,是瀏陽八大書院之一。由譚嗣同的老師、維新派名儒塗啓先帶頭捐資、捐地並主持修建。書院建築爲青磚、石柱、木梁結構,沿中軸线五單元對稱排列。有春滿堂、大成殿、嘉惠祠等,前後天井4個。

圍山書院以永福橋(東門老橋)爲起點,沿大溪河兩岸,明、清時建造的吊腳樓群,是一道獨特的景觀。樓爲土木結構,大部分建於河岸,建築古樸雅致,富於江南水鄉情調。每逢端午、中秋、元宵等佳節,兩岸張燈結彩,弦歌抑揚,仿佛秦淮勝景。後來因年久失修,吊腳樓已所剩不多。

鎮上燈光漸起,我一邊通過手機了解這個處於湘贛交界之地的邊陲古鎮,一邊闲逛鎮中心的夜市,似乎不知疲倦,只想從歷史到現實,把大圍山鎮翻個底朝天。



標題:瀏河絢爛近端午,即從達滸向圍山——徒步瀏陽河散記(三)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8257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