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的羊湯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8-03 16:59:54 熱度:14

導讀: 作者:魏新 山東這片土地,出聖人,也出羊湯。 有多少地市,就有多少種羊湯風格。如方言,東西南北各有差異,卻都能順耳,山東各地的羊湯也都順口。然越往西,往南,羊湯名氣越大。如滕州、單縣,其大小招牌掛遍...

作者:魏新

山東這片土地,出聖人,也出羊湯。

有多少地市,就有多少種羊湯風格。如方言,東西南北各有差異,卻都能順耳,山東各地的羊湯也都順口。然越往西,往南,羊湯名氣越大。如滕州、單縣,其大小招牌掛遍全省,乃至全國。魯中的要數萊蕪、臨朐,在當地興旺,省內別處偶爾可見,魯北和膠東也都有不錯的羊湯,但沒有在外地打出名堂。

羊湯分紅白清三種。紅湯爲魯西南家常做法,要用當地的大紅幹辣椒和羊油一起,放鍋裏一滾,接着撈出,放在石臼子裏搗成紅油,再倒進湯裏,等湯一涼,紅油和羊肉凝成一鍋,喫時用勺子舀出幾勺,放在另外一個鍋裏化开,加白菜粉條,咕嘟上十幾分鐘,盛出來,一手端着紅彤彤的大碗,一手握着雪白的大饅頭,獲得感油然而生。

這裏所用的大紅幹辣椒極其重要,只在當地有,香味極濃,卻不甚辣,功高不蓋主。如果用小紅辣椒,羊湯則成了辣椒水,若用四川那種幹燈籠椒,一鍋羊肉頃刻變成了毛血旺,令人敢怒而不敢咽。

羊湯之中,白湯最爲常見,以單縣羊湯爲代表,其歷史可追溯到與漢高祖共天下的單縣人呂後,呂後可以得劉邦信任,傳說和她做羊湯的水平有關。盡管只是傳說,但劉邦確實愛喝肉湯,《史記》記載,劉邦發跡前,爲躲避難事,常帶着朋友們到大嫂家蹭飯,大嫂不悅,有一次故意把鍋底刮得嘎嘎響,朋友們一聽沒飯了,悻悻離去。劉邦掀开鍋蓋,發現其中還有肉湯,從此記恨大嫂,等做了皇帝之後,給大嫂的兒子封了個“羹頡侯”,就是湯沒了刮鍋的意思。

展开全文

其實,單縣羊湯之所以出名早,和本地所產青山羊關系甚大,尤其是黃河故道和大沙河兩岸的羊,肉鮮質細,肥瘦適中,最適合燉湯。其中,又以“蒙羊”和“捶羯”爲佳。“蒙羊”指生育過一兩窩的母山羊,“捶羯”則是去勢的公羊,“捶羯”的一生,可謂與世無爭地專心長肉,又無欲無求,骨肉之中自然少了“世俗”羊間的那些腥羶之氣。

不過,白湯喝起來也要最謹慎。不少小羊湯店爲使湯白,加一些添加劑。這種店門口往往有一大鍋,裏面常年咕嘟着一根羊腿或半只羊的骨骼,正是爲了讓顧客以爲白湯是用骨頭燉出來的。我一度輕信,後來买了羊腿專門在家做實驗,羊腿都煮骨質疏松了,湯也不會變白。

我如今常喝清湯。濟南本地羊湯以清湯爲主,雖然不如臨朐好喝,倒也放心。不過,羊湯很少有大的館子,一些小店味道尚可,只是環境太差。有次我和朋友去某地喝羊湯,正趕上他們往廚房運羊,兩條大漢提着一只只剛剛宰殺好的羊,從我們身邊摩踵而過。後來,或許是廚房已滿的緣故,他們把最後一只羊擡起來,砰一聲,放到我們旁邊緊靠的桌子上。

那個朋友再沒去那裏喝過羊湯。出於“羊”道主義,我也不想再去。

至今喝過的最好的清湯在莒縣。有一家任記羊湯,據說沒有任何配料,完全是白水煮肉而成。這也是莒縣羊湯的傳統做法,只要肉好水好,煮好,盛出來,根據個人口味撒點鹽就可以了。羊肉就是羊肉味,羊湯就是羊湯味,多么純粹的美好。

莒縣是劉勰生活過的地方,他在當地的浮來山寫了《文心雕龍》。浮來山有一棵五千年的銀杏樹,據說每到深秋,樹上的葉子會在一個時辰裏集體落光。我沒有親眼目睹過這個神奇的時刻,只是想象劉勰當年在這棵樹下看完落葉,再去喝碗羊湯,就幸福極了。

出了山東,羊湯就沒那么親切了。山西羊湯放醋,我喝不慣,江南偶爾也有羊湯,羊肉帶皮,我咬不爛。河南和山東相鄰,羊湯據說尚可。那一年,我在《百家講壇》講完劉秀,和朋友去洛陽孟津的原陵,當地人稱那裏爲劉秀墳,門口有一家有名的羊湯,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去的朋友說他很早就來過這裏,不是爲了進原陵,而是專門來喝羊湯,喝完就走,原陵裏面埋的是誰,也沒顧上打聽。

那天我們離开時,已夕陽西下,由於要趕路,沒能停下來喝上一碗,至今想起來還有些遺憾。

小時候,有一次和鄰居家小孩玩,到了飯點,鄰居家大人喊孩子喫飯,說是回家喝羊湯,順便客氣地問我是否也同去,我毫不猶豫地去了他們家,羊湯馬上就要端上來,媽媽到鄰居家找到我,非把我拽回家。這簡直就是要了我的命,要知道,羊湯的香味已扎痛了我的鼻孔,對羊湯的想象已讓我無法自拔。我又哭又鬧,大喊大叫,寧死不屈,最終被硬拖到了家裏,看着一桌子饅頭鹹菜,如同從天堂直接掉進了地獄。

在我咬牙切齒,用絕食來抗議的時候,鄰居家大人來了,端着一碗熱氣騰騰的羊湯,放到我面前的餐桌上。



標題:山東的羊湯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80025.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