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尼堆與西藏文化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8-01 08:55:21 熱度:15

導讀: 在藏區旅行,不論在山間、路口、湖邊還是江畔,到處都可以看到一座座大小不一、用石塊壘起的石堆,有的大石塊或石板上還會刻上一些文字、吉祥圖案、慧眼或神像造像,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瑪尼堆”。 瑪尼是梵文佛經...

在藏區旅行,不論在山間、路口、湖邊還是江畔,到處都可以看到一座座大小不一、用石塊壘起的石堆,有的大石塊或石板上還會刻上一些文字、吉祥圖案、慧眼或神像造像,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瑪尼堆”。

瑪尼是梵文佛經六字大明咒的略稱,即我們通常所知的“唵嘛呢叭咪吽”。瑪尼堆,藏語稱爲“朵幫”,就是壘起來的石頭之意,在藏傳佛教地區,瑪尼堆便是祭壇,可以祭祀神靈和鎮壓妖魔,石塊上刻的文字就是六字大明咒。瑪尼堆與懸掛五彩經幡、轉山轉湖以及轉經筒一樣,成爲了藏區文化的象徵。

這些傳統習俗可上溯到史前時代,《西藏考古綜述》認爲:“這種巨石文化來源於人類新石器時代,其中有三種形式:獨石、石圈、列石。”

一般認爲,瑪尼堆源於古象雄時代雍仲本教。公元七世紀印度佛教傳入吐蕃後,大量吸收了本波佛教的教義和儀軌的內容,以便更深入地根植於藏區社會,並逐漸發展成爲了現代的“藏傳佛教”,雍仲本教的儀軌也大量應用於在藏傳佛教的各教派中。

“六字大明咒”是大慈悲觀世音菩薩咒,象徵一切諸菩薩的慈悲,又特別啓請大悲觀世音菩薩加持,其意爲至高無上,包含了宇宙中大能力、大智慧和大慈悲。

不論是雍仲本教的信衆,還是藏傳佛教的信徒,他們都虔誠地相信,只要持之以恆地日夜默念六字真言或者刻在石頭上,這些石頭就會有一種超自然的靈性,給他們帶來吉祥如意。於是各種各樣大小不一的瑪尼石便聚集起來,就成了瑪尼堆。每顆石塊都凝結了信徒們發自內心的祈愿,寄托了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

瑪尼堆帶有藏族人文獨特的氣息,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

關於“經書與石頭”的故事,藏區還有一段傳說:唐僧師徒西行取經經過通天河時,得到了千年老龜相助,馱唐僧師徒過河。並托請唐僧幫它詢問自己的壽命還有多長,但唐僧把這事忘了。返回時再次經過通天河時,老龜再次出現,馱着唐僧師徒過河時,詢問結果如何,唐僧搪塞一番,老龜大怒,把師徒幾個連人帶馬統統掀下河去,經書全部打溼。唐僧師徒只得將淋溼的經卷放在岸邊的一塊大石頭上面,一一晾曬。誰知有的經卷上的字卻印在了石頭上,經書缺失,但曬經石上留下了字跡,清晰可辨。吳承恩將這一故事寫進了《西遊記》中,青海玉樹的通天河畔還有“曬經台”的景點。

這大概就是最初的“瑪尼”石吧!

接下來請朋友們欣賞一組沃唐卡編號爲172-294529的文殊菩薩唐卡:



標題:瑪尼堆與西藏文化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79599.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