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鞋子有多美,從鞋頭到鞋底都堪稱藝術品

來源: 一品文史匯 發表時間:2024-07-26 16:30:44 熱度:17

導讀: 鞋作爲人們日常出行必不可少的物品,其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 隨着生產力的提升,人們的制鞋工藝也有了顯著的進步,各式各樣滿足不同需求的鞋子陸續出現在歷史舞台之上。 古人在提升鞋子性能的同時,對於鞋...

鞋作爲人們日常出行必不可少的物品,其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

隨着生產力的提升,人們的制鞋工藝也有了顯著的進步,各式各樣滿足不同需求的鞋子陸續出現在歷史舞台之上。

古人在提升鞋子性能的同時,對於鞋子的裝飾也非常看重,在距今5500年之前,我國先民就已經开始對鞋子進行裝飾了,而後來鞋飾更成爲了中國傳統工藝的重要門類。

在我們觀看古裝影視劇的時候,相信大家都發現了古人的鞋子和現代鞋有着很大的區別。

古人鞋子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其鞋頭部分有明顯的翹起,這個東西被稱爲鞋翹,也是中國古代最早出現的鞋子飾物。

▲鞋頭翹起的古鞋

在青海出土的馬家窯文化時期彩陶人形浮壺上,就有人穿着翹頭鞋的畫像了,因此鞋翹在我國至少有5500年的歷史。

古人之所以要在鞋子上裝鞋翹,起初是爲了提升鞋子的性能,古代的鞋翹往往使用和鞋面不同的布料,這種布料一般更厚實耐磨,這讓鞋翹可以起到保護鞋面的作用,而且鞋翹還可以保護腳不與巖石等障礙物直接接觸,從而提升鞋的安全性。

展开全文

此外古人穿着的衣服多爲長袍,如果穿着現代鞋的話,很容易踩到袍子的邊緣,不但會弄髒衣服,還有可能將自己絆倒,而鞋翹的出現可以讓古人將衣服的下擺放置在鞋面之上,這樣走路的時候就不會踩到了。

▲唐代古畫中的高翹鞋

鞋翹在剛剛出現的時候,一般形制較爲簡單,但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也开始在鞋頭的裝飾上下功夫,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女性的鞋翹就已經出現根據鞋翹樣式的不同被分爲鳳頭履、立鳳履、玉華飛頭履,而男性的鞋子則有聚雲履、分梢履、翁頭履等等。

到了隋唐時期,人們崇尚華麗的衣服,因此無論男女都穿上了高翹鞋,這種鞋的鞋翹極高,能夠達到七八釐米的高度,在其前面還會繪制不同的圖案,在一些唐代畫作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這種鞋子的風採。

在宋代之後,中國开始流行“三寸金蓮”,此後尖頭翹鞋开始興起。

在明代的時候中國古人還穿着翹頭鞋,直到清代古人才开始穿着如今我們能夠見到的平頭布鞋,鞋翹自此也退出了歷史舞台。

古人最早的鞋乃是獸皮制成,之後鞋面材料逐漸變爲葛制,布制及絲綢制成,在提升穿着舒適度的同時,材料質地的改善也讓鞋面裝飾成爲可能。

在春秋战國時期,貴族們就开始用珍珠和黃金等珠寶來裝飾自己的鞋子,到了漢代隨着絲綢制作及刺繡工藝的進步,人們开始在絲鞋的鞋面上刺繡做裝飾。

魏晉時期沈約等文人筆下的“錦履”就是指這種鞋子。

▲東晉時期的錦履

雖然絲鞋由於其質地原因很難保存,但在吐魯番的一座東晉墓穴中,人們還是找到了一雙當時的錦履,其上的紋飾即使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也有着不少可取之處。

到了唐代我國的刺繡工藝進一步發展,錦鞋的樣式也變得更加精美,在新疆出土的一雙錦鞋上不但有雲紋、如意雲紋組成的开光式大團花紋,還有瑞草、禽鳥,折枝花、山石遠樹等裝飾物,整個鞋的鞋面上就有八種顏色的彩絨,這讓其擁有着別具一格的美感。

▲新疆出土的錦鞋

到了宋代我國的手工業制作水平達到頂峰,鞋匠們可以在鞋面上繪制只有一兩釐米長的圖案,這讓鞋面的紋飾可以被進一步細分。

宋代不同品級的官員所穿的鞋子,就是靠這些細小的紋飾來進行區分的。

在男鞋开始根據等級制度確定圖案的同時,我國女鞋的紋飾則逐漸趨於統一,無論富家小姐還是平民百姓都熱衷於用花朵紋路來裝點鞋面,這便是著名的“繡花鞋”,根據穿着場合的不同,花朵的種類也存在一些區別,比如當時的婚鞋上就經常繡着梅花的圖案。

▲清代繡花鞋

到了清代人們的審美發生了變化,宋明時期的典雅紋飾不再流行,那些繁復豔麗的圖案开始受到追捧。

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女性穿着的繡花鞋上圖案變得更加密集,甚至在鞋幫,鞋墊和鞋底上都有繡花,這也成爲了清代女鞋的一大特徵。

鞋底作爲鞋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制在歷史上也發生了多次變化。

最开始的時候鞋子的鞋底都十分類似,到了先秦時期,部分貴族穿上了一種特制的厚底鞋——舄,和普通鞋子相比,舄在布底之下又加了一層木板,這也成爲了我國歷史上有文物作證的最早出現的厚底鞋。

▲陶俑腳下的舄

舄下面的木板主要有兩種功能,其一是增加鞋底的強度,保證穿着者不被石頭等硬物傷到,其次則是這種硬質鞋底更利於久站時緩解足部疲勞,因此舄也成爲了當時貴族參加祭祀時的首選鞋子。

但這種木板底的鞋還存在重量較重,行走不便等問題,於是古人便在舄的基礎上發明了木屐,和舄相比木屐重量更輕,行走起來更加靈活,其主要被用來雨後出行。

南北朝時期的大詩人謝靈運還發明了“謝公屐”,這種木屐鞋底的兩個木齒是可以拆卸的,於是謝靈運在上山的時候會卸掉前齒,下山的時候則卸掉後齒,這令其攀登變得更加方便。

▲古代木屐文物

到了唐代,我國女性开始流行穿厚底鞋子,同時也出現了後跟高度高於前掌的鞋子。

明代時則出現了鞋底後部裝有 4 釐米至5 釐米高的長圓底跟鞋,這和如今我們經常看到的高跟鞋已經非常類似了。

清代時我國百姓的穿衣文化受到了滿族文化的影響,女性开始流行穿着高底鞋,這種鞋的底部中間有一個幾寸高的木台。

一種上寬下窄形似花盆,叫做花盆底,還有一種上窄下寬走在路上會留下馬蹄形足跡的馬蹄底。

▲清代高底鞋

這種鞋子穿上後行走起來並不舒服,因此一般都是富貴人家小姐太太用來顯示身份用的,在這些鞋的底部木台上往往也有好看的裝飾物,有人甚至將寶石鑲嵌在上面,這也是清代貴族奢華生活狀態的一個見證。

除了上述幾種鞋飾外,我國古代還有一些在只有在特定場合才會出現的鞋飾。

第一種是長靴上的銅泡釘,這種鞋飾一般只會出現在武士的鞋子上,其作用是防止足部受到兵器的傷害,而且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還有一種特殊的鞋叫做弓形鞋,前面我們說過從宋代开始中國人开始流行小腳審美,三寸金蓮成爲了美人的標志之一,因此古代女性會採用各種方法來讓自己的腳顯得更加嬌小,弓形鞋便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弓形鞋

弓形鞋出現於我國明代,其鞋底原長約三寸,但制作時會讓鞋底中部稍稍突起,令整個鞋呈弓形,這樣就可以讓其鞋面長度更短,大約只有二寸六分。

這種鞋雖然滿足了當時男性的畸形審美,但其對於女子足部的傷害是很大的,其也成爲了我國封建時代壓迫女性的物證之一。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被賦予了特定意義的鞋飾,比如前面提過的寓意着婚娶的梅花圖案,以及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圖案等等。

而在這些裝飾物中,最知名的莫過於虎頭鞋了,古人會將小孩鞋子的鞋翹做成虎頭的形狀,以此祈求小孩子能夠遠離邪祟的侵擾,這一習俗直到今天還依然存在,也成爲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如今的虎頭鞋

前面我們提到富貴人家會用珠寶來裝飾鞋底,古代的普通人家也有自己的裝飾手段,那就是納鞋底。

納鞋底就是用麻线將許多層布料釘在一起,這樣就可以增加鞋底的強度,令其更加耐穿,這雖然是一種出於實用性的改進,但古人在納鞋底的時候還是會注重鞋底陣线紋路的美觀,這項技藝也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除了漢族之外,我國的少數民族同胞也有穿着繡鞋的習俗,而且這些鞋也大多是翹頭繡鞋,這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發展的例證,但少數民族同胞的繡鞋和漢族的繡鞋還是有一些不同,其中最大的差別在於少數民族的繡鞋往往顏色更加豔麗,富有極強的視覺衝擊力。

時至今日在一些民族節日上,少數民族同胞們還會穿上這種古老的繡鞋,爲我們展示這種古老藝術的魅力。

▲白族繡花鞋

中國古代的鞋飾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達到了藝術品的等級,但在辛亥革命之後,隨着文化衝擊和社會轉型,我國傳統鞋子也逐漸沒落。

如今我們顯然已不適合穿着翹頭鞋出行了,但在這些鞋飾中蕴含的文化元素依然有研究和傳承的價值,其也是我國民間藝術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參考資料: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自《我國鞋靴裝飾研究》,何路著,2013年5月發表。



標題:中國古代鞋子有多美,從鞋頭到鞋底都堪稱藝術品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78637.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