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融券,叫停比加強監管更重要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6-21 08:50:17 熱度:35

導讀: 近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再次就融券與轉融券有關情況答記者問。針對有關自媒體曝出“轉融通瘋狂報復,難怪市場持續下跌,轉融通(6月12日)一天新增近1.7億股”傳聞,證監會新聞發言人用數據說話,給出令人信...

近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再次就融券與轉融券有關情況答記者問。針對有關自媒體曝出“轉融通瘋狂報復,難怪市場持續下跌,轉融通(6月12日)一天新增近1.7億股”傳聞,證監會新聞發言人用數據說話,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6月12日轉融券出借數量有所增加,主要是由於指數成分股半年度調整導致轉融券“還舊借新”,即收回被調出成分股等存量出借股份,同時出借新納入的成分股等。自媒體引用個別交易日新增出借數據,忽略了存量收回、余額減少的情況。從數據來看,6月11日(周二)、6月12日(周三)新增出借2.8億股、1.7億股,同時收回8.6億股、0.5億股,兩天轉融券余量實際累計淨減少4.6億股,當周轉融券余額下降54億元,降幅14%。實際上,截至6月14日(周五),全市場轉融券余額340億元,較2月6日政策發布時下降536億元,降幅61%,爲今年以來最低水平,轉融券余額佔A股流通市值0.05%。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強調,下一步,證監會將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充分評估並完善融券與轉融券規則,加強融券與轉融券逆周期調節。同時,持續加大行爲監管和穿透式監管力度,對大股東、相關機構通過多層嵌套、融券“繞道”減持限售股等違法違規行爲,依法嚴肅查處。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的答記者問,將6月11日、12日新增轉融券數量大增的真相公之於衆,這有利於消除某些自媒體所傳出的片面消息對投資者的誤導。同時,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下一步會持續加大對轉融券行爲監管和穿透式監管力度,違法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爲,這種做法也是有利於進一步規範轉融券行爲的。

不過,從本周一(6月17日)上證指數進一步下跌且再次逼近3000點的走勢來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的答記者問並沒有扭轉近期A股市場的頹勢。市場並沒有將證監會新聞發言人的答記者問視爲利好消息來對待,更沒有將這一消息視爲重大利好。

應該說從去年四季度以來,市場對轉融券問題非常關切,相對應的是,證監會爲此先後採取了禁止限售股出借、降低轉融券效率、嚴禁利用融券實施變相T+0交易等一系列措施。今年2月6日,證監會要求以當日轉融券余額爲上限,暫停新增證券公司轉融券規模,這一政策到目前爲止仍在嚴格執行,未發生變化。

但盡管如此,證監會就轉融券問題所打出的這一系列“補丁”,並沒有溫暖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心。廣大中小投資者仍然對轉融券問題談虎色變。大凡有轉融券的消息都會讓投資者草本皆兵,轉融券成了中小投資者心中的一道揮之不去的陰影。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證監會表示加強對轉融券業務的監管顯然是不夠的。要去除中小投資者心中的陰霾,增強投資者對股市的信心,管理層有必要叫停轉融券業務。實際上,對於當前的A股市場來說,叫停轉融券業務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轉融券業務完全是顛倒了服務對象,背離了中國國情。對於中國股市來說,最大的國情是中小投資者衆多,所以證券市場業務的推出,要盡可能服務中小投資者。但轉融券業務卻是爲機構投資者服務的,甚至直接犧牲中小投資者的利益。這顯然是背本趨末的做法。因此,該項業務應該直接叫停。

其次,目前中國股市處在歷史的低位,尤其是最近十幾年來,世界一些主要國家股市都是牛氣衝天,屢創歷史新高,而A股卻一直低迷,指數十幾年一直在3000點附近徘徊,這不僅嚴重損害了廣大投資者的利益,同時也嚴重損害了中國股市的形象。因此,目前的中國股市並不適合做空,應拒絕與抵制一切做空中國股市的金融工具。對於具體的做空工具,該取消的要取消,該嚴格限制的要嚴格限制。而作爲損害中小投資者利益的轉融券業務,應明確予以取消。

其三,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投資基金、社保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加入轉融券做空力量,這有違職業操守,是對投資者不負責任的表現。並且大股東、董監高等加入轉融券,也容易引發“繞道減持”行爲的發生。因此應禁止這些主體加入轉融券,而沒有了這些主體的加入,轉融券也就不復存在了。

其四,轉融券嚴重動搖中小投資者對中國股市的信心。畢竟在公司層面,公司大股東與董監高都在通過轉融券做空股票,而在投資者隊伍方面,投資基金、社保基金等機構投資者都在通過轉融券做空,在這種情況下,中小投資者還有做多中國股市的信心嗎?因此,要提振投資者對中國股市的信心,轉融券必須叫停。



標題:轉融券,叫停比加強監管更重要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72662.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