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現代』時間的軌跡:生老病死,喜怒哀樂

來源: 博物館世界 發表時間:2024-06-19 00:35:13 熱度:14

導讀: 人一來到世上,便注定要被包裹在服飾構成的小小世界當中——從被包入襁褓,到進行生命禮儀,再到穿婚服嫁衣、喪服祭冕,都離不开服飾。 隨着時間流逝,在人們穿用過程中形成的文化印記疊加在服飾之上,構成了服飾...

人一來到世上,便注定要被包裹在服飾構成的小小世界當中——從被包入襁褓,到進行生命禮儀,再到穿婚服嫁衣、喪服祭冕,都離不开服飾。

隨着時間流逝,在人們穿用過程中形成的文化印記疊加在服飾之上,構成了服飾漫長的“生命”史。民族服飾的制作依循季節,穿戴對應於身份、場合與儀式,具有與自然、生命時間相對應的內在秩序美。

隨着嬰兒一聲啼哭,新的生命參與到了人生時序的構建。與新生有關的服飾代表新的希望,自制成穿戴之刻就承載着人們對於生命綿延和族群繁衍的期許。

展开全文

背兒帶是西南地區許多民族用以背負嬰幼兒的“襁褓”。主體部分大多呈方形,用於兜裹嬰兒,一般會繡上吉祥的圖案和配飾。與此相連的是兩條長長的系帶,把孩子同母親緊緊地系在了一起,成爲孩子最愜意、最舒適的搖籃,還讓母親們可以在哺育孩子期間,也能下地勞動、操持家務。背兒帶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還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凝聚着族人對子嗣繁衍、長保安康的向往。

人們總是習慣於在服飾上傾注對幼小生命的關愛和優容,從嬰兒到童年,不變的是服飾中凝聚着的祝福和祈愿。長輩們將自然的美好物象、族群歷史的記憶縫綴在兒童服飾上,以匯聚起家庭和族群的護佑,保護幼小而蓬勃的生命無憂無慮、平安成長——這是不分地域、不分種族,扎根在所有親人長輩心中的共同愿望。

以各種動植物和吉祥造型點綴裝飾的童帽童裝,就直觀、生動而集中地反映了長輩們的這種強烈的心愿。人們借助不同的外部形態,通過一系列的造型手法、寓意,把對生命的敬畏融入到童裝的各個部分。

隨着時間推移,成人世界向青年們打开了大門。曾經的新生兒脫下造型童稚可愛的幼兒裝束,換上華麗而成熟的成人服飾,代表着生活邁入了新的階段。社會角色認同感與家族集體歸屬感得以增強,少男少女們背負起家族的使命,帶着長輩的期望邁入社會。

締結婚姻關系,自古以來被視爲族群繁衍的頭等大事。各民族也都非常注重婚禮服裝的穿戴,此類盛裝的制作在有的族群中幾乎蔓延了整個青春時代;這些充滿儀式感的服飾,融入人生儀軌的重要時刻;其圖案與形制既烙下個人風格與印記,又充滿民族共同體的神聖記憶。

“人生天地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死生幽明,異路殊途,在中國傳統生死觀念中,死亡代表着一段時光的終結,也同時完成了“輪回”的發端。人們敬畏自然,敬畏生命,莊重的葬禮體現了對亡者的祈福和對生命的尊重。

人在面對未知之時,總是會發出各種各樣的揣測。靈魂何去何從?亡者是否會在彼岸安息?作爲儀式過程的一部分,服飾的圖案、形制與異想的世界息息相關,它協助引領靈魂的去路,安放精神的歸宿,使生命得到慰藉,周全最後的尊嚴。

時間,無影無形的力量。萬物生長,花开花謝。在這些亙古不變的輪回中,民族服飾的制作依循季節,緊扣歲時;服飾材料的獲取、准備、制作,均因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時序,並與個人、家庭、族群的歷史記憶相交織。

此套服飾爲雲南東北部彝族女子所穿。裙擺由多條織布組成,彝族女子每天縫制,完工也需耗時一年,經歷完整的四季輪回。這些費時費力經由手工制作的精美服飾大部分都是日常穿着,即使是再平淡不過的日子,也需要儀式感與神聖感,生命在此間獲得合乎自然秩序的美。

在服飾制作的過程中,人們觀察時間、記錄時間、體會時間,在時間的長河中投放下一枚枚表達自身定位的石子,激起漣漪,回響不停。恪守歲時,契合律歷,服飾的制作和穿戴表達了對自然法則的尊重,穿着者由此擁有了神聖性與莊嚴感。

個人的一生極其短暫,而服飾一經完工,便與人共度生命旅程,甚至經由妥善收藏,服飾的“一生”比個人的一生時間還要長久。或許是感惜物力、或許是珍懷歲月,人們妥善收藏服飾,將傳統附於服飾,亦將服飾融入傳統。

傳統@現代——民族服飾之舊裳新尚

2024年5月18日—8月18日

雲南省博物館一樓第三、四臨展廳

資料來源:中國民族博物館

整理、撰寫:劉鶴 攝影:邢毅 楊成書 劉鶴

編輯:陳金珊 校對:陳燕 審核:羅攀 葉之聲



標題:『傳統@現代』時間的軌跡:生老病死,喜怒哀樂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72289.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